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饮用水水源突发性Cr(VI)污染应急处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源水突发性Cr(VI)污染进行了应急处理的实验研究.当原水中Cr(VI)质量浓度超过0.100 mg/L时,水厂现行处理工艺不能保证Cr(VI)达标去除.用硫酸亚铁还原法去除水中的Cr(VI),当原水中Cr(VI)质量浓度为0.1~2.0 mg/L,pH值在6.5~8.0时,硫酸亚铁和氯化铁的投量分别控制在3.0~16.0 mg/L和5~15 mg/L,可保证出水总铬质量浓度低于0.02 mg/L,去除率在99%以上,保障了饮用水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建立了水中无机一氯胺(NH2Cl)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区分水中的无机氯胺和有机氯胺。以2-巯基苯并噻唑(2-MBTZ)作为衍生剂,以乙腈和水作为淋洗液,选取Sun FireTMC18分析柱,发现无机一氯胺的衍生产物(2-MBTZNH2)得到了良好的分离。结果表明,在优化衍生反应时间、衍生剂投加量和衍生反应温度条件下,无机一氯胺质量浓度与衍生产物峰面积在0.10~10.00 mg/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采用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测定无机一氯胺的精密度为2.5%~3.4%,检出限为0.013 mg/L,在已知无机一氯胺质量浓度(0.26 mg/L)水样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3.5%~113.4%,在实际水样中的加标回收率92.6%~106.0%。研究表明,该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操作简单方便,测定的无机一氯胺浓度与衍生产物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可用于水中无机一氯胺的分析和检测。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水、土壤和植物中除草剂异丙隆的残留量.采用LC-18固相萃取小柱分离、净化和富集水中异丙隆残留;利用丙酮/水(体积比为3:1)振荡提取土壤中的异丙隆残留,并通过硅胶柱层析净化、分离;以乙酸乙酯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提取植物样品中的异丙隆残留,并用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分离.利用HPLC-UVD(Ultraviolet Detector,紫外检测器)定性、定量测定水、土壤和植物样品中异丙隆残留量.结果表明,异丙隆HPLC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16 mg/L,决定系数\%R2\%=0.999 9,最低检测浓度为0.012 mg/L.水的加标回收率为90.7%~91.1%,相对标准偏差为3.0%~12.0%;土壤的加标回收率为88.4%~97.4%,相对标准偏差为6.9%~9.8%;植物的加标回收率为94.4%~99.9%,相对标准偏差为4.6%~9.0%.研究为异丙隆残留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样品有时含有大量泥沙,水样浑浊,且钙镁含量较高,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时有较大干扰。本文用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地下水中氨氮,探讨了pH、浊度、钙镁含量、亚硝酸盐浓度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气相分子吸收法测定氨氮没有影响;当样品浊度在400NUT以下时,气相分子吸收法测定氨氮无需前处理可直接进样,加标回收率104%~114%;地下水中钙、镁离子浓度在100mg/L以下,样品可以直接测定,加标回收率105%~127%;气相分子吸收法可以在线消除亚硝酸盐的干扰,地下水中亚硝酸盐含量低于2mg/L时,测量相对误差在10%以内。气相分子吸收法测定氨氮具有检出限低、精密度、准确度高等优点,相较常规方法更适用于地下水中氨氮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采用氯化银比浊法,直接测定双甘膦中微量的氯离子和总氯。对实验条件和可能存在的干扰进行了研究,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5%~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5%~9.6%之间,方法检出限为0.103mg/L,在0~6mg/L的浓度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  相似文献   

6.
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检测自来水中金属离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毛细管电泳间接紫外检测技术,并对大连市自来水中Ca2 、 Na 和Mg2 质量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分别为(59.4±5.6) mg/L、 (21.0±0.1) mg/L和(18.6±0.7) mg/L,最低检测限依次为0.01 mg/L、0.04 mg/L和0.02 mg/L.实验条件为:石英毛细管柱50 μm(i.d.)×50 cm;运行电压16 kV( →-);紫外检测波长214 nm;缓冲液为pH=4.75的乙酸溶液,含有浓度为8.0 mmol/L的背景吸收物质咪唑;采用虹吸进样法,高度差为9.8 cm, 进样时间为10 s;应用内标法对Ca2 、Na 和Mg2 3种离子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测得Ca2 的质量浓度为54 mg/L,验证了毛细管电泳法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被动采样-UV法测定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被动采样-UV法测定臭氧浓度.以NaNO2作为诱捕试剂,用被动采样器吸收O3,然后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测定.通过测定所生成的NO-3浓度,间接计算出臭氧浓度.结果表明,测得臭氧浓度范围在20~100 μg/m3,NO-3浓度线性范围在0~0.6 mmol/L.在测定NO-3浓度时,NO-2会造成很大的干扰,但在实验中,NO-2浓度在0~0.8 mmol/L,氨基磺酸都能有效地去除其干扰.该方法是简单、灵敏、可靠的测定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高效处理工业含酚废水,研究了波茨坦短芽孢杆菌降解双底物体系过程中间甲酚和4-氯酚的相互作用及苯酚对间甲酚和4-氯酚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间甲酚-4-氯酚体系中,4-氯酚会抑制间甲酚的降解,4-氯酚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时,160 mg/L的间甲酚降解时间延长了8 h;同时间甲酚也抑制4-氯酚的降解,间甲酚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时,160 mg/L的4-氯酚降解时间延长了4 h。采用Abuhamed动力学方程可以准确描述间甲酚-4-氯酚双底物降解体系中细胞生长的过程,动力学参数I_(1,2)=1.77,I_(2,1)=2.47,决定系数R~2=0.96。拟合参数表明,4-氯酚对间甲酚降解的抑制要强于间甲酚对4-氯酚降解的抑制。酶活测定表明,底物抑制作用增强时苯酚羟化酶和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的活性降低。添加低质量浓度的苯酚会对间甲酚和4-氯酚的降解产生促进作用,最佳促进质量浓度为200mg/L;添加300 mg/L以上的苯酚会对间甲酚和4-氯酚的降解产生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苯酚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9.
从甲拌磷污染的土壤中驯化分离得到1株能够以甲拌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革兰氏阴性细菌JZ1-黏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 sp.).最初,该菌株在24 h内对200 mg/L甲拌磷的降解率为42.2%.当驯化质量浓度为800 mg/L时,JZ1对200mg/L甲拌磷的降解率达到56.3%.以JZ1为出发菌经化学诱变和紫外诱变后获得菌株JZ1-II.JZ1-II对甲拌磷的降解作用明显增加:当盐酸羟胺质量分数为2%时,降解率提高至67.8%; 进一步经紫外照射45 s,降解率提高至83.2%.气相色谱法测定甲拌磷的降解动态,在JZ1-II的作用下,甲拌磷在12~24 h内下降迅速,24 h后降解率基本稳定在83%.采用氯化亚锡法测定培养基中总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分析甲拌磷的降解途径,甲拌磷的降解过程应为:甲拌磷(O,O-二乙基-S-乙硫基甲基二硫代磷酸酯)首先降解为二乙基磷酸,继而转变为磷酸.  相似文献   

10.
臭氧在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杀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影响臭氧杀菌的基本因素.结果表明,冷却水的pH值和水温对处理效果影响不大;水中的剩余臭氧浓度是决定臭氧杀菌能力的主要因素;臭氧的消耗量与系统中的微生物数量有关.当水中剩余臭氧质量浓度为0.05 mg/L,接触时间为14 min时,可使灭菌率达99%.循环水处理过程中,为了控制系统中微生物的滋长所需维持的剩余臭氧质量浓度为0.05mg/L.在一定pH值范围(7.0~9.0)内,臭氧的灭菌能力基本相同.在相同的剩余臭氧浓度条件下,臭氧的杀菌能力基本不受温度影响.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相同的起始菌数条件下,投加臭氧后细菌数目迅速减少,单位时间投加的臭氧越多,则杀菌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一种复合有机缓蚀阻垢剂的室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复合有机缓蚀阻垢剂对A3碳钢的缓蚀阻垢性能。挂片失重法测定腐蚀速率,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药剂各成分间的质量比。采用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研究了不同药剂浓度和80 mg/L药剂质量浓度条件下分别改变溶液pH值、Ca2+、Cl-、HCO3-浓度A3碳钢的腐蚀行为。室内静态阻垢实验研究了该缓蚀阻垢剂在溶液浓缩过程中的阻垢性能,并讨论了造成结垢的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典型的吡唑酮类药物——氨基比林(Aminopyrine,AMP)在氯化消毒前后对普通小球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设置了生长抑制试验和生理特性影响试验。在生长抑制试验中,设定药物暴露质量浓度为0.1~32.0 mg/L,共7个处理组,以不加药物组为对照组,再按照药物与氯气(C12)物质的量比为4:1、1:1、1:2、1:5分别向各处理组加入相应的NaClO溶液,并氮吹至余氯在检测限下,测定小球藻的生物量。结果表明:72 h内小球藻的生长抑制率先升高后降低,并随药物质量浓度升高而升高;氯化消毒处理后,抑制率随投氯量增加而上升。在生理特性影响试验中,设置药物质量浓度为2.0~32.0 mg/L,共5个处理组,其他处理同生长抑制试验,测定培养96 h后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MDA含量随机体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而升高;氯化消毒处理后,1:5处理组的SOD和CAT活性均低于氯化消毒前,而MDA含量均高于氯化消毒前,表明该比例的氯化消毒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较其他各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含不同乙烯氧基重复单元数n的烯丙基聚乙烯氧基硫酸铵(ASn,n=5,10,15,20)和马来酸酐(MA)为单体在水溶液中聚合,合成对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磷酸钙垢有显著阻垢效果的共聚物MSn(n=5,10,15,20),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聚合物MS10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静态阻垢方法探讨了共聚物MSn中n值以及聚合物用量、溶液中Fe2+、Ca2+、杀生剂和溶液pH值、溶液温度对共聚物阻磷酸钙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Sn用量存在临界值效应,MS10阻磷酸钙垢性能最好,在投加量为6 mg/L时MS10阻磷酸钙垢率达92%,且在高Fe2+浓度、高Ca2+浓度、高pH值以及高温条件下具有优异的阻磷酸钙垢性能,与异噻唑啉酮杀生剂和含氯含溴杀生剂有很好的配伍性。实验表明MS10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循环水用阻磷酸钙阻垢剂。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二氧化氯投加量、接触时间、pH值下二氧化氯杀藻中亚氯酸盐的生成规律及其他水质条件(藻初始质量浓度、有机物和氨氮)对亚氯酸盐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氯酸盐生成量随着二氧化氯投加量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放置2 h,生成的亚氯酸盐占二氧化氯初始投加量的10%~30%。二氧化氯杀藻的水样放置时间越长,开始生成亚氯酸盐的pH值就越低。放置30 min时生成亚氯酸盐的起始pH值为6,放置70 min时起始pH值为3.9。在酸性条件下,亚氯酸盐的生成量随pH值增大而增大;而从中性到碱性,亚氯酸盐增加缓慢。藻初始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超过14.93μg/L时,亚氯酸盐的生成量随藻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有机物促进了亚氯酸盐的生成,但亚氯酸盐的生成量并没有随有机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大氨氮质量浓度,亚氯酸盐的生成量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絮凝技术处理洗车废水,以保证处理后出水能够循环利用。考察电流密度、初始pH值、NaCl浓度及电解时间等操作因素对COD与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处理条件下,出水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另外,去除COD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去除单位浓度COD产生4.02×10-3kg湿污泥、3.10×10-4kg干污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锅炉水中硫、磷含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射频功率、泵速、雾化器流量和观察高度等仪器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考察了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硫、磷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35mg/L、0.089mg/L,相对标准偏差(RSD,n=9)为0.52%~0.69%。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溢流消毒处理的必要性。提出采用粪大肠杆菌群数≤104个/L作为污水消毒的卫生学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达到CSO紧急消毒要求的几种氧化性消毒剂最佳投加量为次氯酸钠30mg/L,次氯酸钙25mg/L,二氧化氯20mg/L(均以有效氯计);二氧化氯>次氯酸钙>次氯酸钠>双氧水。  相似文献   

18.
分析、设立液氯贮槽液相泄漏的几种典型事故情景,并利用液相泄漏、液池蒸发、重气扩散和人员中毒死亡概率等模型对比研究封闭厂房及事故氯吸收塔等安全措施对液氯贮槽液相泄漏扩散中毒后果的影响,给出不同事故情景下液氯泄漏速率、液池半径、液池蒸发速率、室外氯气中毒死亡概率等事故后果特征值。对封闭厂房及事故氯吸收塔安全效用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液氯贮槽的封闭厂房对抑制液氯泄漏扩散中毒事故后果效用明显;事故氯吸收塔能消除液氯贮槽微小孔泄漏所对应的小事故情景,还能对封闭厂房最严重泄漏事故后果起到初期削峰作用。显然,封闭厂房及事故氯吸收塔联用可以降低液氯贮槽事故影响后果,具有良好安全效用。  相似文献   

19.
矿井突水是矿建与生产过程中最具威胁的自然灾害之一,准确判别突水水源是防治水害的关键。选取6种离子的质量浓度作为突水水源的判别因素,将河南省焦作矿区不同水层的39组水化数据以2种样本设计方案进行Elman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与检验。以不同的35组水源样品作为训练样本,运用Matlab软件进行Elman神经网络训练,将所建立的判别模型应用于(相应的)4组待测样本的判别,并与DDA、FDA、Bayes三种判别方法的判别结果进行分析比较。2种方案应用结果表明:将具有非线性动态特征的Elman神经网络应用于突水水源判别,在结合相应的水文地质条件前提下,可以准确判断突水来源;矿井多年的开采促使地下各水层水质呈动态变化,Elman神经网络判别模型能够反映这种变化特性,对探寻地下水运移与演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波长法和双波长法,分别考察了KH2PO4、H3PO4、H2SO4、KNO3、牛肉膏和蛋白胨对Cr(III)和Cr(VI)质量浓度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Cr(III)和Cr(VI)在测量中是相互影响的,并且Cr(III)对Cr(VI)影响较显著。在单波长法测定中,牛肉膏、蛋白胨及2种酸对Cr(III)和Cr(VI)的影响较钾盐对其影响更为显著,H3PO4和H2SO4对Cr(III)和Cr(VI)的特征吸收峰值影响最大,降低幅度在20%~50%。这些物质对双波长法测定Cr(VI)几乎没有影响;但对Cr(III)测定中,H2SO4和H3PO4的影响较大,其相对误差分别为14.57%和8.87%,其余物质产生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6%。因此,双波长法可用于生物样品中Cr(III)和Cr(VI)的测定,线性范围分别为0~160 mg/L和0~80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