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大气中的铅     
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含铅汽油的使用正在改变着整个地球大气中铅的浓度,最近对两极冰雪中铅的浓度作了精确测定,这一长期被激烈争论的问题已由专家们作出了毫不含糊的肯定的回答。诚然,在自然界存在着一些含铅的天然来源,但是和来源于人类活动的铅相比较,自然界所释放的铅在数量上是微不足道的,就是在地球两半球最偏远的两极地区也不例外。然而,一旦人们了解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说明微量的铅对大众的健康所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马立涛 《环境》2004,(5):48-49
南北极颠倒一下,本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关键是在两极翻转的过程中,赖以保护人类免受太阳高能粒子强烈辐射的地球磁场将会完全消失,地球将整个暴露在各种致命的宇宙射线下,从而引起全球气候改变。损坏所有位于地球近地轨道上的导航和通讯卫星,使地球上所有迁徙性动物失去定向能力。  相似文献   

3.
伍学忠  伍方华 《环境》2009,(4):82-83
地球南北极为何如此寒/77通常说法是,主要是太阳光斜射的原因。地轴对轨道平面有66°34′夹角,加上地球自转的因素,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度23°26′之间作周期性的来回移动,地球南北极从太阳处获得的热量本来就很少。再加上两极冰层的反射,让这极少的热量又流失了一大部分,于是,南北两极常年冰天雪地。但据笔者观察分析,导致南北极低温的原因,更在于磁场的相互作用弱和太阳斜射的光电磁场效应弱。  相似文献   

4.
凤山 《世界环境》2010,(4):58-59
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但其中只有约2%是淡水,其余基本上都是海水。这2%的淡水中又有3/4在南北两极被冻成坚冰,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实在少得可怜,再加上这些淡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地区性缺水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一、人类面临的严重挑战 人口剧增和经济发展的压力,正在超过地球自然系统的承受力,使大气、水体受到了污染,气候异常,资源枯竭,物种濒临灭绝,许多地区食品和燃料生产下降,地球上生命支持系统正在继续遭到破坏。由排放硫氧化物而形成的酸雨正在超越国境危害更多的国家;含氯氟烃和其他物质的大量排放有可能使大气臭氧层耗竭,最近许多科学家已在南北两极上空发现臭氧空洞;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继续上升,温室效应可能使气候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异常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范围,其危害日益严重和扩大。掠夺式的开发森林、草原,  相似文献   

6.
火星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它与地球很相似,有昼夜四季之分,有大气层和气象变化,有固定的形态并在两极堆集着冰雪(极冠)等,故有人将火星称之为小型的地球。根据天文观测和计算,火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52天文单位(相当于227.94×10~6公里),公转的恒星周期为686.98天,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23秒,火星的赤道直径为6800公里,是地球直径的0.53,极直径为6748公里,平均直径是6740公里,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4.1公里,轨道偏心率为0.093,近日  相似文献   

7.
吴立金 《环境》2006,(5):72-73
人迹罕至的极地环境正在遭受有机污染物的威胁.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路线正走向地球两极.据有关科考研究显示,南极的企鹅、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的体内,均发现了有机污染物质的踪迹.  相似文献   

8.
月球勘探者’在月球两极发现水冰的存在 ,不仅为人类在月球上建立维持生命系统 ,而且为我们研究地球上水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简明介绍了月球上固态水的探测、分布区、来源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们知道,地球是被一层厚厚的大气所包围。通常根据大气中温度随高度垂直分布的特征,可分为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是靠地面最近的一层,它的厚度因纬度、季节和其他条件不同而异,在赤道地区约18公里,而到两极则只有约8公里。对流层的上面是平流层,其范围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50公里之间。平流层上部则有一个臭氧浓度很高的臭氧层。臭氧是氧元素的一  相似文献   

10.
火星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它与地球很相似,有昼夜四季之分,有大气层和气象变化,有固定的形态并在两极堆集着冰雪(极冠)等,故有人将火星称之为小型的地球。根据天文观测和计算,火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52天文单位(相当于227.94×10~6公里),公转的恒星周期为686.98天,自转周期为24时37分23秒,火星的赤道直径为6800公里,是地球直径的0.53,极直径为6748公里,平均直径是6740公里,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4.1公里,轨道偏心率为0.093,近日点的距离为2亿700万公里,远日点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 ,人体内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2 / 3,鱼体内含水达 70 -80 % ,某些蔬菜含水高达 90 %以上 ,统计数字表明 ,地球上水的总量为 14.41亿立方米 ,其中有 3.499%是陆地水 ,0 .0 0 1%是大气水 ,剩下的 96 .5 %集中在海洋里。在这 3.5 %的淡水中 ,有87%的水以冰帽和冰川的形式存在于地球两极。能够供人类使用的水只占地球上水的 0 .3%。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 6 0 - 80 % ,工业生产中 ,水用来洗涤、溶解、加热或冷却。制造化肥、农药 ,炼钢炼铁。资料表明 :生产 1吨钢需水 10 0吨 ,浇灌一公顷水稻需水180 0吨。…  相似文献   

12.
世界观察研究所《2 0 0 0年世界状况》报告称 ,2 1世纪地球生态系统面临六大严峻挑战 ,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迎接这些挑战 ,人类未来的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1 )生物状况恶化1 1 %鸟类濒临灭绝2 5 %哺乳动物面临灭绝34%鱼类面临灭绝(2 )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使地球的气温不断升高30年来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 0 .44摄氏度地球两极的冰层在不断缩小(3)地球淡水资源锐减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 ,地球淡水已无法通过雨水和雪水等自然途径来补充(4 )地球环境受到的压力增加(5 )社会发展不平衡1 2亿人生活贫困1 2亿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1 0亿成人文盲(6 )地球…  相似文献   

13.
迫近的春天     
在近期的《自然》杂志上指出,地球气温上升,将改变全球数百种动植物的活动范围和行为。百年后,春天可能比现在提早近一个多月降临。全球暖化直接影响生物的行为,生物行为的改变并非独立事件,而是全球暖化的“指纹”。全球平均温度在这百年来增加了0.6°C,所有物种的分布每十年显著地往两极平均移动了61公里,而春天的到来每年早了2.3天。迫近的春天@刘晓荻  相似文献   

14.
空间科学的最新进展,使人们现在已有可能构筑一些关于火星这颗行星的地下水的存在、体积和水循环的模式。 水蒸气的去气模式表明,火星表面理应为厚达10~100m(1.4×10~(15)~1.4×10~(16)m~3)的水所覆盖。地貌证据暗示,火星的大部分表面应当有至少500m深的水(7×10~(16)m~3),但它今天除了在其两极存在冰川冰(2.3×10~(15)—9×10~(15)m~3)外,没有地表水。火星的引力虽然只是地球的40%,但照理应当能使水不逸离该行星。对表面和大气水的体积测量结果表明,火星的大部分水(1.2×10~(16)—6×10~(16)m~3)是作为地下水隐藏起来了。 水循环模式表明,火星有一个活跃、但又近于静态的水循环,这种水循环受沙漠低地中的出水量和两极覆盖的冰川水的补给量所控制。在这个系统中,地下水流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前言     
<正> 今年二月一日,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我们和全所同志一道,热烈庆祝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并以这本特辑献给我们亲爱的读者,献给关心、支持和促进我国地球化学、矿物学事业以及一切希望了解这两门学科的朋友们。过去的二十年,是我国地球化学事业奋发向上的二十年,也是地球化学知识日益普及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忆一下,二十多年前,地球化学还主要是高等地质院校课堂上讨论的一个名词,一门课程,那么今天我们看到,她已经深入到地质找矿第一线、环境工程建设工地、科研单位的实验室,来到领导部门的会议室,成为一项生气勃勃的成千上万人的实践活动了。地球化学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是这样一门科学,它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  相似文献   

16.
声音广场     
《环境》2017,(4)
<正>关键词:地球一小时3月25日,"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24个时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启动。但是,本是积极向上为环境保护出力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却一直备受争议。3月25日晚上9点,南京实时用电负荷不降反升,这一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北京日报:地球一小时"别成娱乐盛宴不可否认,"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开展,的确具有提醒人们重  相似文献   

17.
<正> 引言氮是地球的一种组分,但对其原始含量和同位素组成难以进行精确的估算,因为在地球增生之前,原始地球的组分可能遭受了大量的去气作用。最简单地假定地球中的氮主要存留于大气中,这在联系整个地球考虑时将会得  相似文献   

18.
地球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地球各种动力运动的能源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与地球的起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地球的构造运动有关。可是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说明是远不能今人满意的,其原因:一方面是关于地球深部的直接资料掌握的太少;另一方面是关于地球起源与发展历史的资料也太少,因此只能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作出理论的估计。  相似文献   

19.
《地球与环境》2013,(3):334
<正>一、刊物简介《地球与环境》原名为《地质地球化学》,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经有关部门批准,《地质地球化学》从2004年起更名为《地球与环境》。《地球与环境》为一份综合性地学类核心学术刊物,主要面向广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环境监测管理等  相似文献   

20.
环球扫描     
两极秋千效应在末次冰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时代,格陵兰岛和南极洲之间千年温度尺度变化的异步关系已经导致了两极秋千效应,而这种两极秋千效应使大西洋的经向环流发生了逆转变化。过去数千年,南极洲与北大西洋之间的温度变化幅度大约在1至3度之间。这两个不同的冰芯被欧洲南极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