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意外的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时有发生。在建筑、矿山、电力、冶金、石油勘探、隧道工程、森林采伐等作业场所都存在发生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的可能。这类事故发生突然,不及躲闪。事故发生时,头部伤害造成死亡和重伤的危险性最大。怎样才能帮助工人防御、减轻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的危害呢?佩戴安全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钢 《劳动保护》2010,(8):100-102
在建筑、矿山、电力、冶金等作业场所中,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时有发生。这类事故发生突然,人员来不及躲闪,对作业者头部造成重伤的危险性大。怎样才能帮助作业者防御事故、减轻伤害?佩戴安全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预防措施。安全帽是指作业场所内生产者所佩戴的、对人体头部受坠落物及其他特定因素引起的伤害起防护作用的帽子。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安全帽作为员工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业人员在施工时.如果受到高处坠落物、硬质物体的冲击或挤压时,戴在头上的安全帽会减少冲击力,消除或减轻高处坠落物、硬质物体对人体头部的伤害。在冲击过程中.从坠落物接触头部开始的瞬间,到坠落物离开帽壳。安全帽的各个部件(帽壳、帽衬、插口、拴绳、缓冲垫等)首先将冲击力分解,然后通过各个部分的变形作用将大部分冲击力吸收,使最终作用在人体头部的冲击力减弱。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将安全帽称之为“保护神”、“救命帽”,应当受到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永泰 《安全》2002,23(3)
某供电局职工在10kV杆上作业转位时失去保护,从高处坠落时因安全帽的帽带未系好,安全帽从头部脱落,结果造成头部着地而致死的惨剧。扼腕叹惜之余,不由令我又想起另一件事情:1997年12月12日江苏如皋市供电局职工刘某也是在10kV杆上作业,也是因为失去安全带保护从杆上坠落,所幸因正确佩戴安全帽,着地时虽然安全帽内的避震带断了三股,但该职工头部却丝毫未受  相似文献   

5.
杨文芬 《劳动保护》2007,(2):110-112
在建筑、电力、电信等行业高处作业中,由于作业空间相对狭小,作业难度高,危险性较大,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坠落事故.安全带就是高处作业时作业人员佩戴的,防止作业人员发生高处坠落和保护作业人员避免或减少因坠落而造成伤害的个人防护用品.安全带由腰带、安全绳、各种金属配件等组成.  相似文献   

6.
落实“三宝”防护措施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是建筑行业广大职工公认的安全“三宝”,挽救过千万职工的生命,必须正确使用。1.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戴安全帽。一是安全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二是要正确佩戴,尤其是要系好帽带,防止脱落,使其在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时起到保护作用。2.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凡在2m 以上高处作业,必须系好合格的安全带,有的高处作业点没有挂安全带的条件时,施工负责人应为工人设置挂安全带的安全拉绳、安全栏杆等,并  相似文献   

7.
安全帽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意外的坠落物伤及作业人员的事故时有发生。在建筑、矿山、冶金、石油勘探、隧道工程、森林采伐等作业场所都存在发生坠落物伤害作业人员事故的可能。这类事故发生突然,不及躲闪。事故发生时,头部伤害造成死亡和重伤的危险性最大。头部一旦受到冲击伤害就可能引起脑震荡、颅内出血、脑膜挫伤、颅骨损伤等严重伤害,从而造成人体机能障碍,轻则致残,重则危及人员生命。因此,在以上作业场所作业的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  相似文献   

8.
2009年2月16日,福建省岭兜一工地一根钢管从高处坠落,从正在作业的一名职工的后脑勺部位穿透安全帽进入头部,造成这名职工受伤不治身亡。2009年3月15日上午,桂林一建筑工地一钢筋坠落,将一作业人员的安全帽砸飞后,插入其右肩颈处10多cm,造成该职工重伤。但在这起事故中,因安全帽的弧度恰好使坠落物弹开,  相似文献   

9.
正安全帽是我国产量最大、用量最大及出口量最大的个体防护装备之一。本文从安全帽标准及发展情况入手,分析了我国个体防护装备存在问题,并对监管提出了建议。安全帽是重要的个体防护装备,主要用于可能存在高处坠落物体及小型飞溅物体的生产作业场所,保护使用者的头部,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矿山、交通、冶金、电力等行业。在佩戴者头部受到冲击时,质量合格的安全帽产品能够有效地缓冲、吸收冲击力,使其免受伤害。  相似文献   

10.
建筑施工行业的最大特点是高处作业工作量大,作业工种和作业人员多,即使是地下室、地下管道工程施工,也有高处作业。高处作业环境恶劣,施工条件复杂,危险性较大。而作业人员又大多是文化素质低、缺乏安全基本知识的农民工。因此,在建筑施工中高处坠落事故特别严重。建设部曾对1983~1987年发生的810起职工因工死亡事故进行分析,发现高处坠落事故居各类事故首位(高处坠落占448%,触电占16.6%,物体打击占12%,机械伤害占7.2%),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需要从事的高处作业也越来越多,高处作业的等级越来越高。因此…  相似文献   

11.
<正>在各类作业现场,常出现一些易造成人身触电及高处坠落伤亡事故的安全隐患,如带电作业或电焊作业时,作业人员不穿绝缘鞋、不配戴绝缘手套;高处作业不佩戴安全带、安全帽等。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与生产经营单位及作业人员在个体劳动防护方面未遵守相关标准有直接关系。作业现场情况复杂,机械、电气等设备存在隐患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在设备未严格遵守相关国标、行标等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如违反  相似文献   

12.
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意外的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时有发生.在建筑、矿山、电力、冶金、石油勘探、隧道工程、森林采伐等作业场所都存在发生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的可能.这类事故发生突然,不及躲闪.  相似文献   

13.
安全帽     
在劳动现场,经常存在坠落物冲击人体的危险。由于高处坠落物的冲击力大,极易造成伤亡事故,戴用安全帽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减缓这类事故的发生。高空作业者有时不慎坠落,如果戴着安全帽,就可减轻或避免头部的损伤。 国家有关劳动保护法规规定,进入上述现场的人员,都要佩戴安全帽。但长时期以来,只有一个量的规定而缺乏质的标准。有些安全帽由于质量不好,经受不起冲击,实际上是不安全的。人们还习惯地将安全帽使劲摔打,以碎不碎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但戴用这种“安全”帽,有时却受到了冲击伤害。安全帽国家标准(GB 2811-81)的正式实施,使安…  相似文献   

14.
安全帽是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个人安全用品。在操作中起到了保护人身安全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保护作业人员的头部,以避免或减缓飞来的物体、坠落物、硬质物件的冲击、挤压等伤害。广泛地应用与建筑、冶金、煤矿、采掘、电力、林业、石油、交通等领域。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推行对工人实行劳动保护的政策,并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了保证职工的安全,许多部门都拟订了“不戴安全帽不能进工作现  相似文献   

15.
高处坠落、坍塌和物体打击是建筑施工行业的“三大伤害”。高处坠落事故频发,其主要原因是作业现场防护不到位和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措施不足。要遏制高处坠落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在建筑施工领域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是有效降低事故带给受害者本人和家庭重大损失的重要方式。同时,优化建筑施工领域的保险方案设计,做好事故预防服务,才能有效地降低高空坠落事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知道,高处作业主要的风险之一就是人员从高处坠落,关键安全措施是使用安全带。高处作业使用安全带的主要目的是,当作业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坠落时,人员的坠落过程被安全带终止,人员悬挂在空中而不是坠落至地面,因而避免对坠落者造成致命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李永和  刘国财 《安全》2001,22(6):13-15
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方法,是在揭示了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以及人与物的异常结合,是导致与构成高处坠落事故的规律,运用其规律和预防、控制事故原理,联系安全管理的需求而产生的"以促使人与物在高处作业中规律运动和改变其异常运动"从本质上超前预防、控制高处坠落事故的科学方法.所谓高处作业,是指在距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在此作业过程中因坠落而造成的伤亡事故,称之为高处坠落事故.这类事故各行业中均有发生,并以建筑企业居多,约占全部事故的2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所谓高处作业,是指在距基准面2 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在此作业过程中因坠落而造成的伤亡事故,称之为高处坠落事故.这类事故各行业中均有发生,并以建安企业居多,约占全部事故的20%左右.  相似文献   

19.
盛海涛  许超  邓宝举 《安全》2011,(8):48-50
安全帽是对人头部受坠落物及其他特定因素引起的伤害起防护作用的防护装备,由帽壳、帽衬、下颏带和附件组成。当作业人员头部受到坠落物的冲击时,利用安全帽帽壳、帽衬在瞬间先将冲击力分解到头盖骨的整个面积上,利用安全帽各部位缓冲结  相似文献   

20.
《劳动保护》2021,(3):8-9
高处作业对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存在威胁,一旦发生事故,危险性极大。近年来,高处坠落事故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是作业现场防护不到位和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措施不足。要遏制高处坠落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解决高处作业安全难题,提高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配备及准确使用,势在必行。同时,还需借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力量,共同提高高处作业的安全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