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陕西省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探究这种变化特征和趋势对协调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空间自相关、人口结构指数、人口重心等研究方法,以陕西省97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1990-2010年为研究区间,选取人口数和人口密度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分布存在“中间高—南北低”的格局,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人口集聚性较强.随着时间推移,集聚性趋势略有减弱,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较显著,表现出上升趋势;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有所加快.  相似文献   

2.
在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安徽省人口地理数据库,使用密度分析法、重心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1990—2012年人口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省人口密度总体上呈由北向南递减分布格局,皖北地区人口密度呈增加趋势,皖南人口密度相对稳定,人口重心位于几何重心的西北方向,20年来人口重心从长丰县沿西北方向移动到寿县境内。全省各县(市)人口密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时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娜  陈瑛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4):325-327,F0003
以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4个时间点的农村老年人口数据为基础,从农村老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和养老负担3个指标对我国大陆31个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口状况做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农村老龄化发展迅速且从东部向中西部快速递进,农村老龄化的集中程度趋于降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建立1km×1km栅格单元的人居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并采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关中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关中地区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关中地区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人居环境指数可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关中地区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人居环境适宜程度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显示,关中地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约5.5489×104km2,接近全区总面积的99.98%,相应人口约为2294.9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9.98%;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0.02%,相应人口2200人,零星分布在陇县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关中地区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地区面积3km2,人口1400人,由于适宜度高、面积小,导致人口密度最大,达467人/km2.  相似文献   

5.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对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基于GIS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西安市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西安市的土壤保持总量为161487.97,171252.24,173903.39 t,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分别为91.7...  相似文献   

6.
谢勇  王世航  程先富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2):1077-1080,1088
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是土壤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数。通过建立安徽省土壤的空间数据库,运用分形理论,获得安徽省土壤类型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进而计算出各类土属在空间上的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大小,得出如下结论:①安徽省土壤图斑的周长与面积之间存在双对数函数关系,相关性系数大部分在0.9以上,证明了安徽省土壤空间分形的客观存在。②安徽省各类土壤空间分维数大小在1.1375—1.9948之间,平均值为1.6138,最大的是泥质岩砾质土,最小的是脱青湖泥田。分维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总的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大。③各种土属的稳定性指数在1.0252—0.0124之间,平均值约为0.2324,最大的是湿潮土,最小的是砂礓黄土。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分析国有企业的时空演变对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9年相关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地方国有企业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中国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数量平稳增加,趋于稳定。在地域分布方面,国有企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东密西疏”特点,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阶梯状发展。(2)地方国有企业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特征,冷热点地域分布趋于稳定,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上海、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份,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和青海,且多为区域内部变动。(3)国有企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比重对地方国有企业数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总抚养比和货运水平对国有企业数量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和科技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省2014年、2015年Landsat-8遥感影像和山东省行政区划作为数据源,对山东省乡村聚落进行提取,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景观指数等方法,探索山东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山东省乡村聚落平均最邻近距离比率R为0.693,呈明显的聚集模式;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为0.724个/km2,空间分布特征呈现西高东低,中部大于四周的聚集模式;规模分布特征中部规模较小,西部、北部和南部则出现高值集聚,整体规模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西部和南部平稳,东部和北部聚落形态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10.
重庆市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基于1∶5万的重庆市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窗口分析法(选择最佳窗口尺寸大小为5×5)提取了重庆市地形起伏度,并分析了重庆山地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地形起伏度介于0.08—3.51之间,整体趋势为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②重庆市地形起伏度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③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的乘幂拟合曲线拟合度为0.7999,且呈显著负相关;地形起伏度与人均GDP对数拟合曲线的拟合度为0.6326,并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综合反应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指标,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利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收集的上海市2006 ~2011年各个区的API指数,对API指数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分析,包括近6年来API的年变化、季节变化以及比较上海市市区和郊区的API值.结果表明:上海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在2006~2011年期间得到改善;夏季的空气质量最好,春季最差;空间上存在城郊差异,郊区API指数低于市区,金山区空气质量最好,普陀区和宝山区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中国各地区生态安全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安全是整个生态经济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是区域或国家其它安全的载体和基础。采用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提出P—R—S模式,构建包括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状态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项目23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定量估计了中国31个地区的生态安全指数,利用ArcView GIS 3.2进行空间叠合分析和聚类分析,提炼出12个生态安全模式,表明中国各个地区的生态安全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和GIS手段,系统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城市圈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特征,揭示了基于圈层法和方向法的空间分布演变趋势,并从政策、经济、人口迁移、交通方面剖析了导致变化的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4.
郭蓉  吴长年  张宁红  张景明  南楠 《四川环境》2010,29(5):10-13,29
本文基于数据分析工具Excel 2007和SPSS17.0,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对2008年京杭运河(苏州段)水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识别水质指标的时间与空间差异性。时间分析结果将京杭运河(苏州段)划分为与丰、平、枯水期略有差异的3个时期,其中7项显著性时间差异的水质指标为pH、NH4-N、CODMn、DO、BOD5、V-phen、cn-total。空间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域分为3个污染区域;空间分析判别函数的构建表明仅pH、NH4-N、CODMn、DO、BOD55项水质指标即可反映研究区域水质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对改善省界河流水质、缓解省际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56--2005年上海气象灾害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市历史气象灾害资料,对1956---2005年上海5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时问变化来看,气象灾害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各灾种来看,1956--1985年影响上海的5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次数基本均衡,而1986—2005年暴雨洪涝和大风两种灾害成为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灾害。②从空间变化上看,浦东新区和崇明县为气象灾害高发区,而闵行区和金山区为低发区;对各灾种来说,除暴雨洪涝的发生次数和频度在市区最高外,其余4种气象灾害均是在浦东新区最高,而暴雨洪涝是各区发生次数和频度最高的,龙卷风则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16.
1956-2005年上海气象灾害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上海市历史气象灾害资料,对1956-2005年上海5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时间变化来看,气象灾害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各灾种来看,1956-1985年影响上海的5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次数基本均衡,而1986-2005年暴雨洪涝和大风两种灾害成为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灾害.②从空间变化上看,浦东新区和崇明县为气象灾害高发区,而闵行区和金山区为低发区;对各灾种来说,除暴雨洪涝的发生次数和频度在市区最高外,其余4种气象灾害均是在浦东新区最高,而暴雨洪涝是各区发生次数和频度最高的,龙卷风则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2010~2019年突发环境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  范龙  王彬洁  石锦  胡鑫 《四川环境》2021,(2):204-207
近年来,四川省高度重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环境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但环境风险形势依然严峻,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通过对2010~2019年四川省10年突发环境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浅析四川省突发环境事件的规律特点,以期为四川省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四川省突发环境事件呈现多发高发态势,6~8月为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期;安全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是主要事件类型;成都市和广元市是突发环境事件的高发区域;油类污染物和酸碱类污染物是主要污染物类型;跨界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应从流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环境应急物质储备体系和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等方面加强四川省环境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18.
大气汞的时空分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汞是汞全球循环的组成部分,探索汞在大气中的时空分布对于研究其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大气汞时空分布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大气汞的来源,形态分布,空间分布度时间分布。研究表明,大气汞具有扩散范围广,空间变异大,时间变化规律性强的特点,同时还指出扩大时空分布研究范围和建立污染和预测模型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