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绿色中国与少年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岳 《绿叶》2005,(10)
什么是绿色中国?可持续的、民主的、公平的、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绿色中国。这句话经过多年的奋斗总结,每一个词都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为什么要建设绿色中国?因为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可持续,凡不可持续的即是非绿色的。我们中国现在还没做到“可持续”三个字。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单位G D 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污染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生产率却是世界的几十分之一。我们目前的资源能源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可居住的土地50年内水土流失了一半,现存45种主要矿藏15年之后将只…  相似文献   

2.
江晓原 《绿叶》2010,(1):55-58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不可能依靠科技手段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未来世界最大的政治是环境问题.中国已经加入了全球激烈的环境资源竞争之中。为保障自己的发展权益.对外我们要争取更多的资源,对内我们要主动“绿色”:探索绿色科技,倡导绿色生活——少追求物质生活.多追求精神生活,才是最环保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很可能没有条件再过现代化生活,最后只能被动选择绿色生活。绿色生活方式短期内不可能成为中国的主流,但目前可以部分推广。作为中国公民和作为世界公民,立场是矛盾的——既要跟列强竞争,又要考虑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能做、应该做的,是鼓励人们约束欲望,提高对现代化生活、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知道它们并不都是好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从中国整体绿色发展转型进程和状态看,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维度的绿色转型发展较快较好,社会维度相对滞后。因此,如何在社会生活和消费领域推动绿色转型是中国政府应关注和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国合会2018年主题是“创新引领绿色新时代”,本项目作为“创新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课题下的专题研究,将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下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及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政策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黄纪苏 《绿叶》2010,(Z1):59-63
要有绿色的环境,得有绿色的社会。绿色社会要求抑制比较性、炫耀性需求,使发展适度、量入为出。这不仅需要较为平等的社会结构,更离不开多元价值观。价值多元应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其中,竞争的价值观目前仍应占据重要位置,但我们也要扶植其他更绿色的价值或意义,不让黑色独霸通吃。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历史积累和文明境界,有可能成为建立绿色世界的重要力量,而中国要想改造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  相似文献   

6.
黄纪苏 《绿叶》2010,(1):59-63
要有绿色的环境.得有绿色的社会。绿色社会要求抑制比较性、炫耀性需求.使发展适度、量入为出。这不仅需要较为平等的社会结构.更离不开多元价值观。价值多元应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其中.竞争的价值观目前仍应占据重要位置.但我们也要扶植其他更绿色的价值或意义.不让黑色独霸通吃。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历史积累和文明境界.有可能成为建立绿色世界的重要力量,而中国要想改造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10,(11):8-8
环境曾经给予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环境?环境保护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人正在思考,有的人已经行动。赵希海、刘国田、吴彩梅就是改造环境的佼佼者。他们深知,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有了绿色,也就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韩晶 《绿叶》2012,(1):25-31
当前中国的工业生产存在高载能行业比重偏高、工业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工业污染形势严峻等问题,企业的绿色转型非常紧迫。成本与技术是短期内企业绿色转型面临的两大主要障碍。在具体的转型路径设计上,中国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制造技术,运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基地建设获取集聚经济效益,发展"静脉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等,同时政府也要搭建一套适合企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平台。  相似文献   

9.
王丽君 《环境教育》2006,(12):40-43
绿色营销的兴起和内涵绿色营销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密切相关。要解决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就必须转变旧的发展观、自然观、消费观,将社会推向新的文明。通过绿色营销,可以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的营销活动中,通过生产引导、影响消费  相似文献   

10.
《绿叶》2005,(6)
“绿色中国企业论坛”在建设绿色中国的大潮中诞生了。中国正处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转折时期,坚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探讨中华民族绿色崛起的道路,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神圣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绿色学校的内涵及其创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宇 《环境教育》2001,(1):11-14
提出创建“绿色学校”是中国环境教育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但是,目前关于绿色学校的讨论还不充分,本就绿色学校的内涵和建设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提示:(1)绿色学校应当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学校;(2)绿色学校的建设应当从学校环境、学校管理、学校课程、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进行;(3)绿色学校的建设在中国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厉无畏 《绿叶》2010,(1):33-38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绿色经济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三者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一国发展绿色经济.很难;中国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和世界技术。在中国的绿色实践中,由于政策、市场不配套,以及观念、效益、规模、技术的制约.出现了“政府热、企业民众冷”。“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绿色发展?除了人的消费观念要低碳化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上要有突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保产业》2003,(6):48-48
“绿色”已成为建材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绿色的概念其实是种误导,”天津市环境装饰协会秘书长王文焕教授说,“它是建材业近几年冒出来的新词儿,以前中国装修建材市场根本没有这个说法。把某种建材称为‘环保型材料’才是最准确的。”由于目前“绿色”的概念在我国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成为百姓消费选择的重要标准,所以建材经营者直接把这个名词引进到建筑装修材料领域,加以炒作。这有失妥当。我国对“绿色建材”的评价和标准还没有出台,只有环保建材这一名称,才是现在唯一通用的对建材有害物质有科学检测依据的称呼。在建材市…  相似文献   

14.
大学"绿色文明"的荣誉和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平 《环境教育》2001,(4):16-18
创建“绿色大学”的迫切性   全球生态危机引发的地球上“绿色”的加速失落,已经促使人类文化的“绿色”转向。在工业领域人们提倡“清洁生产”,实行 ISO14000认证制度;在消费领域,社会鼓励“绿色消费”;在教育领域,国家支持创建“绿色学校”。相比之下,绿色大学的开展则显得非常薄弱。然而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的管理者、工程师、决策者和科学家,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工作时的决策。所以,加强“绿色大学”建设,培养具有较高环境意识的各类人才,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绿色教育…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的GDP指标忽略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因素,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明显,发展绿色GD P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核算指标。建立和完善我国由绿色GDP推动的循环经济体系,有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社会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的循环发展。绿色G D P的核算体系的建立需要处理很多衍生问题,为此,如何解决现有的核算理论和技术难题,加快绿色GDP尽早代替传统G D P的进程,是目前我们的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绿色高校"的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建设不仅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还要做到节约能源、污染减排,更要实现人文环境的绿色开放式发展,做到多元民主、兼容并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绿叶》2005,(6)
到今年6月份为止,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在北京各高校已开办5期“绿色中国青年课堂”系列培训,举办了“如何紧密联系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绿色中国青年课堂”、“环保社团能力建设”、“环境文化在北服”、“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等主题活动。上百名来自北京各高校的环保社团负责人及志愿者参加了培训。为了让更多大学生接受青年课堂的信息,每期培训活动的内容都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工作人员制成PPT文件,通过互联网传送给全国各高校环保社团。图为“绿色中国青年课堂”现场。  相似文献   

18.
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下益阳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组部颁布的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结果为依据,将湖南省益阳市作为典型案例,对其绿色发展的困境和路径进行分析。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益阳面临着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发展基础总体较弱和体制改革推进较慢等困难和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以保护自然生态、夯实发展基础和完善体制机制为发展思路,推进益阳市绿色发展的大跨越。  相似文献   

19.
一、应着力研究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一面用环境经济观点看问题,现代社会中,环境实质上是一切资源的总和。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消费带来的自然破坏和工业“三废”污染。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依赖技术进步,依赖现代化管理。要牢固树立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观念。因此,在环境法制中,必须着力研究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一面,并通  相似文献   

20.
虽然目前国际国内“绿色”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绿色”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绿色社团的活动和绿色大学的建设均不容乐观。环保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如果大学生这样一个高素质群体尚且缺乏环保意识,那么未来中国的环保事业将难以为继。 基于此,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充分调研和总结,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