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沙化土地的整治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沙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带以外地表具有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过程。风沙化是继沙漠化研究之后的另一分支。风沙化土地既是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又是环境污染的物质源地。对风沙化土地宜采取整治与高效利用并举的措施。建设生物工程和发展生态农业是风沙化土地整治和利用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发展山区生态农业的合理途径马良平(昆明市土地管理局)昆明15561平方公里的土地总面积中,山地丘陵面积约13213平方公里,占84%左右。整个地形地貌又呈多层性山地,大部表现为海拔2000米至2500米的一级平台。北部边缘地区还分布海拔3500米以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生态农业的著作,但在他们的理论文本中蕴涵着深刻的生态农业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依靠技术,改良耕作方法,可以保持和改良土质;通过在农业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3.我国历史时期的沙漠化沙漠化是指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带,在干旱多风和砂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致使在原先非沙漠地区产生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从而使土地生产力衰退,造成土地资源丧失的过程。我国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09.5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戈壁),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相似文献   

5.
《广州环境科学》1996,11(4):5-9
考察分析了广州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现状与问题,认为近年来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是显的,一些生态农业企业和示范基地的成功经验有效地带动了全市各地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旅游农业的萌芽已经出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环境治理欠帐太多,农用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仍在下降,生态农业普及串依然较低。提出的对策,用具体性法规确保生态农业全面实施;建立农业保护区稳住耕地;进行农业环境治理;充分利用自然、经济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积极稳妥地发展大都市生态旅游农业。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业复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生态农业复垦的概念,发展生态农业复垦的意义,生态农业复垦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与类型。文章认为生态农业复垦是矿区土地复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乌拉盖地区环境监测结果为依据,利用有关数学模式分别对该地区的水质、土质和大气进行了环境评价。其结论是:乌拉盖地区环境现状对“绿色食品”的开发潜力巨大、前景美好。  相似文献   

8.
雅鲁藏布江源区风沙化土地演变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雅鲁藏布江源区是世界上最高的江河源,其生态功能状况直接影响其水源涵养功能以及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日喀则和拉萨等地区的生态安全。源区内土壤发育程度低,气候干旱多风、植被稀疏,风沙地貌发育。论文以雅鲁藏布江源区所在的马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RS和GIS技术,解译了1990年、2000年和2008年3期近20 a遥感影像,并结合DEM数据,分析风沙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准确把握源区内风沙化土地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年,源区共有风沙化土地1 376.22 km2,其中,固定沙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36.03%,半固定沙地占28.10%,流动沙地占9.39%,裸露砂砾地和半裸露砂砾地分别占14.64%和11.84%;②源区风沙化土地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1990年为1 281.78km2,2000年为1 359.7km2,2008年为1 376.22km2,近20 a增加了94.44 km2;③从高程上看,分布在海拔4 600~4 800 m范围内的风沙化土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76.13%;从坡向上看,分布在平坦地区的风沙化土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56.97%,其次为西南坡和南坡,比例分别为11.20%和8.66%。  相似文献   

9.
针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特点和存在的环境问题,以阴山北麓化德县七号乡小公勿素村为试点开展了以草地建设为中心的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建设。试点以草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人工灌丛草地、改良退化草场、建立饲草料基地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试点建设证明,草地建设是农牧交错带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垦区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有企业,在三十年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水平,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要实现垦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建设生态农业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抓。 1 生态农业的含义和作用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它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  相似文献   

11.
生态农业是以发展生产与保护资源相协调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生产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系统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整体效益,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以同步发展、同步提高。章丘市本着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村能源等项建设密切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乡镇,试点面积达30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概况章丘市位于我省中部、济南市区东约50公里。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辖山区、半山区乡镇12个,平原乡镇10个,人口约97万人。…  相似文献   

12.
耕地保护的合理空间安排已成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论文以卢龙县为例构建了耕地保护级别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对卢龙县耕地资源保护级别进行了评价。将卢龙县耕地资源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一级地主要分布于卢龙镇、燕河镇、石门镇等粮食主产区,该区土质较好,粮食产量高,投入水平较高,面积为19906.27hm2;二级地主要分布在潘庄镇、印庄乡、双望镇、刘田各庄乡,该区域各项指标中等,面积为15475.61hm2;三级地在各乡镇均有分布,面积为5500.33 hm2。评价结果表明,该种方法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状况。耕地资源保护级别评定研究拓宽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思路,为土地利用分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空间落实及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是1992年设立的省辖县级市,面积1613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区丘陵,西部为平原,共有20个乡镇,889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09万,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乡,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被誉为“孔孟桑株之邦.文化发祥之地。”自1995年,邹城市被济宁市列为生态农业示范县革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地抓住这一契机,在大力进行工业污染防治并取得山东省“八五”期间“水污染防治先进单位”和“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的同时,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显著成效。1以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14.
王广华 《环境科技》1994,(4):45-46,44
开封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43平方公里,就在这43平方公里面积内,分布了873台锅炉、窑炉和生活炉灶。每年工业用煤190万吨,民用煤47万吨,燃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污染了大气环境,使市区大气能见度降低,降尘与风沙经常造成市区风沙弥漫,甚至多次出现钞暴。据多年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可以看出开封市大气环境属煤烟型污染。市区大气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为:1市区内护窑分布过密市内各区炉窑分布情况见表1除火电厂,化肥厂2个重点污染源距市区(4~10公里)稍远外,其余几百台炉窑都在市区。特别是在人口最密集的古楼区,各种炉窑…  相似文献   

15.
都昌县多宝砂山物种多样性研究及保护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鄱阳湖都昌县多宝砂山地区土地风沙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植物种在各类型风沙化土地的出现频率与不同风沙化阶段各生活型植物种的组成,探讨了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的绝灭与定居特点.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风沙化过程是物种多样性衰减的过程,风沙化首先导致特有种的绝灭,其次为稀有种.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多年生草本与乔木类植物受风沙化影响最大,而灌木类植物可存活于风沙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在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的绝灭速率大于定居速率.最后,针对造成多宝砂山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即在控制人类行为干扰的同时,要加强对固定沙丘的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发展矿区生态农业 综合开发利用塌陷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利用生态农业治理,开发煤矿塌陷区,并用矿区实例加以论证,为我国煤矿塌限区土地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生态农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家生态村为例说明乡镇企业在生态农业产值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对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小城镇发展的优越性分析可知,乡镇企业不宜在农村发展,应该在小城镇中发展,农村生态建设要立足农业,通过减少土地的人口承载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并以四川省洪雅县等9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为例,选取了22项评价指标,对9县1994至1999年5年间生态农业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盂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综合效益还普遍有待提高。同时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制约因素与潜力,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山草 《陕西环境》2002,9(1):15-16
秋高气爽的10月下旬,笔者在榆林市环保局的日子里,得知神木县荣获榆林市人民政府、榆林市环境保护局“一九九九年———二OOO年市县(区)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一等奖”、“二OOO年度综合考核先进集体”殊荣,在榆林市环保局法规宣传科科长赵亚雄同志的协助下,在榆溪大酒店会见了该县环保局局长李相胜同志,对神木县在新世纪首岁取得的新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榆林市神木县环保工作三年迈出三大步,1999年5月,荣获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一九九八年度地县(市)环境目标责任书考核二等奖”、2001年3月荣获榆林市环境保…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方法与案例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论文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借助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探讨了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技术方法,分析了生态评价不同综合分值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土地整理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则要防止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整理措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未利用地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林草地则注重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再开垦为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