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综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农村建设用地标准对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进行了测算,对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对德州市合村并居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人地矛盾较为突出,各地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发进入土地市场隐形流转已相当普遍。实践发展迫切要求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创新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配套制度。因此,研究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规律及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高效、符合河南省实际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措施,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已成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选择以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分析了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探讨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了规范河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秀梅 《环境教育》2005,(11):41-41
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幼儿园强化环境的教育功能,在环境建设上的宗旨是:创造一个绿化、净化、美化、儿童化、教育化的生活学习环境、雅俗共赏的化艺术氛围,让全体师生与自然更加和谐共处。全园总面积6500平方米,绿地面积1120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2000平方米,达到了江苏省绿化标准。园内四季花开,绿树常青。该园还重视教学硬件投资,配有校园局域网、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系统等,为学校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4.
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出发点,运用“生态优先”的理念,通过对工业园区生态环境要素的解读,进行自然察赋的决定性分析和生态网络构建。结合现状建设因素的制约条件,首先确定在工业园区建设内不可建设的区域,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网络,明确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必须严格保留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同时,通过对建设用地的适宜度评价和多种用地适应性模型的建立,引导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的发展,以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镇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山区交通便利之处,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形成了新的集镇,占用了大片农田。农村村民委员会和自然村依据国家颁布的农田基本保护法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禁止在保护区内占用耕地建房和建设其它基础设施,这就产生了矛盾,即农村经济中的村镇建设须占用部分耕地和耕地有限不能被占用的矛盾。因此,协调解决好该矛盾是山区农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山区村镇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目前,我国山区农村土地开发利用不合理,在村镇建设用地的供求和利用方面主要存在…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2016,(Z1):142
正烟台理工学校(原莱州高职)位于山东省莱州市开发区,现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5万平方米,可用于绿化用地5.7万平方米,占学校总面积的44.1%。目前,校园绿化覆盖面积已达到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近3年,学校已累计投入400多万元环境教育专项经费,加强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建设,达到"硬化、净化、美化、亮化"标准,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是首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新版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规划,新一轮的高速公路建设热潮正在展开,同时高速公路建设与节约土地资源,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与保护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结合国家现行土地利用政策,就今后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如何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从政策机制、项目管理、施工技术等对建设高速公路节约用地提出了创新性思考和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构建邻接空间权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及其偏微分分解方法分析黄河流域土地市场化、供应结构对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2010—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且中游>上游>下游。②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上游,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下游。③土地市场化与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结构虽然对本地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但是对周围城市具有促进作用,且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不显著;工矿用地和商服用地结构在距离权重模型和经济距离权重模型下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抑制了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④产业结构优化对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促进作用,其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显著,而城镇化与建设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于2014年9月1日正式开学,学校用地面积56.4亩,绿化面积约12000平方米,绿化率32%,校园绿化景观优美,生态环境和美。开办以来,晋江市第十实验小学紧扣"用爱拥抱成长"理念,构建优质高效的育人环境,营造和美的成长氛围。学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校园绿化美化和普及植物知识相互结合,把生态理念和行为规范融入教育教学,让绿化景观提升为文化景观,积极倡导环境教育,多渠道挖掘  相似文献   

10.
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预测与配置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我国现行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对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构建科学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资本与产出GDP的要素关系模型、恩格尔系数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关系模型和时间序列的ARIMA建设用地模型。对成都市城镇建设用地总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对4种预测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据此提出成都市建设用地的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通过Google Earth获取沈阳市老铁西工业搬迁区2004~2019年影像数据,利用GIS进行转移矩阵分析,分析工业搬迁区近15年发展过程中用地类型转变情况。用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为:交通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主要由其他用地转入;工业用地面积急速减少,主要转为住宅用地和其他用地;绿化用地面积增加,面积均衡来源于各用地类型;水域用地面积有所增加,主要源于其他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主要转出为住宅用地、其他用地;住宅用地面积急速增加,主要来源于工业用地、其他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他用地表现为增加,转变类型全面但总面积增加不大。并从经济水平、社会人口、工业资源、政策规划四个驱动力因素分析用地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城市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保障将面临困境,土地资源的约束已经扩展到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基于长春市土地资源整治潜力中可新增耕地数量,反推城市可新增建设用地,将其与BP神经网络预测的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进行对比,分析未来5—10年长春市建设用地的保障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土地整治可新增建设用地角度,2020年长春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缺口为68km2,2025年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缺口达110km2,如果未来5—10年城市建设用地都通过新增建设用地来满足,长春市将出现土地供给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用地发展需求的局面,建设用地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正巴东明德外国语学校是一所由光明中学投资兴建的高规格学校,是巴东县首所中小学一贯制民办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达50000平方米,校舍完全按中小学建筑规范中的高标准建设,设计新颖,布局合理,教学、运动、生活设施完备,绿化用地充分满足规范要求,是学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独特优势。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做到了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息熵模型分析2012—2017年安徽省及16个地市建设用地结构,并借助灰色关联理论探究了影响信息熵的内外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信息熵与均衡度均略有下降,而优势度略有上升,建设用地结构趋向稳定;(2)2017年信息熵高值区有6个城市,中熵值区有7个,低熵值区有3个;(3)安徽省建设用地信息熵与居住用地具有强关联,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关联度较低;(4)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信息熵影响较大,滁州与池州的受影响程度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供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地供需矛盾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代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伴随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提出,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化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影响因素较多,而且相互之间交错关联,有必要将土地供需与土地集约利用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在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局部关系与系统整体功能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供需与集约用地的模拟系统。分析发现,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量由城市土地储备量、城市建设用地供需差、城市总体节约度共同决定。建设用地供给量在土地储备足够的情况下是由建设用地供需差决定的,并与城市总体集约度呈现抛物线关系。通过分析验证,该结果可为土地主管部门制定供地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拱北中学深化“绿色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建设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有“绿化、美化、教育化”功能的校园环境。为此.拱北中学除了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各种空地、建筑进行平面和立体的绿化、美化外,还在教学楼各层走廊墙壁上配挂了近40块环保知识和美术作品宣传板。再辅之以对学生的环境道德、环境行为及环境习惯等养成教育的评价.真正做到科学与人文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用地指标是土地开发权的表现形式,其能否合理配置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配置的社会经济效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现行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存在制度局限性,忽略了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的空间均衡性,社会公众缺乏参与权和价值认同,政府权力寻租,在保护土地资源过程中产生了巨额的制度成本。市场配置具有弥补现行建设用地指标行政配置法律制度缺陷功能,其本质是在行政配置基础上通过私权机制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再配置。市场配置是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的立法导向,通过建立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的程序制度、指标交易的监督与救济制度,充分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通过公正的参与程序和制度规范,控制市场配置引发的建设用地指标投机风险。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庆油田在黄土高原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建设西部大庆过程中所面临的油田快速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总结探讨了长庆油田以企业文化、数字化油田、集约用地、研究配套实用勘探开发技术、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循环经济及管理创新等手段对建设生态化油田进行探索,实现企业发展、生态保护、企地和谐,通过油田的开发改善和促进黄土高原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在明确区域建设用地开发标准的前提下,评估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及政策制定有着重要意义。基于GIS和RS技术,实现对区域可建设用地情况的评估。针对大连市西山水库上游地区,利用VM-Map Info构建50m×50m矢量格网为基础数据载体,借助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得出研究区域的可建设用地情况,将土地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3种类型,选取2014年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在Arc GIS平台下提取土地实际利用信息,将实际土地利用情况与可建设用地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大连西山水库上游地区建设用地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大连西山水库上游建设用地强度为43.41%,可建区内土地开发殆尽,在限建区和禁建区内有大面积的建设用地,建设强度大,土地开发存在不合理性用地。  相似文献   

20.
面向建设用地动态监管工作内容,按照“批、供、用、补、查”的业务全流程、全覆盖监管要求,研究了建设用地动态监管技术理论框架,通过整合监管主体、监管环节和内容、监管技术手段和监管系统平台,提出了空地协同的建设用地动态监管技术模式,纵向上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横向上实现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管理,最终为建设用地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监测与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