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1月8日,漳州市南靖县丰田镇境内319国道丰田大桥路段,闽F40630中型厢式货车撞上行人及3辆无牌摩托车,造成行人3人死亡,3人受伤。二、1月9日,在莆田市南日岛东南17海里水域,天津籍集装箱货船大新华营口轮由南往北航行,与泉州石狮市闽狮渔3785渔船发生碰撞,造成渔船沉没。经集装箱货船和救援船只全力搜救,落水船员3人获救(其中1人死亡),11人失踪,计造成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结伴行为以及障碍物对疏散过程的影响,建立考虑2人结伴行为的双出口元胞自动机疏散模型.模型在静态场中引入危险度模拟行人路径选择,设置个体和2人结伴疏散人群,研究不同行人密度下二者的疏散过程,比较疏散效率;分析相同密度下不同结伴比例的行人疏散过程,得到最优比例;设置横向、竖向和横竖3种障碍物排列方式,模拟个体疏散和结...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提前右转车道处不同因素与人车冲突的相关性,以及行人空间违章对过街安全的影响。采集2 062个行人及人车冲突的样本数据,获取行人和机动车的时空信息,对比分析不同类型行人过街轨迹的特征;综合考虑人车冲突时间和速度指标构建人车冲突严重度指标,从行人生理特征、车流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选取8个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人车冲突严重度的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违章过街的行人平均过街速度和速度离散程度都明显高于其他行人;年龄、车速、人行横道长度、车辆到达率以及过街轨迹类型都是影响人车冲突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各类型空间违章行为使严重冲突占比均提升75%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交管部门采取措施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定量分析不同车型碰撞行人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2007-2016年人车碰撞事故数据为样本,将其分为小轿车、SUV、货车碰撞行人事故3类,以事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交通参与者属性、道路、环境条件和事故特征为候选自变量,分别建立累计logistic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人、车、路和环境因素对人车碰撞事故严...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和定量分析人车冲突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通过采集3个信号交叉口的人车冲突视频数据,利用T-Analyst标定人车轨迹并计算冲突指标(PET),采用85%位累计频率曲线法划分人车冲突等级;从人、车、路及环境特征中选取10个因素作为变量,构建Ordered Probit模型,以确立人车冲突严重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并通过边际效应定量分析不同显著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行人闯红灯情况、年龄、行人交通量、人行道占用情况、人行道起点终点、车辆速度变化及车流量是人车冲突严重程度的显著因素,相较于各自参考量,行人闯红灯、车辆加速通过冲突点、人行道起点及老年人造成严重冲突的概率分别增加8.2%,5.9%,5.1%,4.4%;相较于低流量的交通流,较高流量的车流和行人交通流使得严重冲突的概率分别增加3.7%,2.5%,但人行道占用使得严重冲突的概率下降6.8%。研究结果可为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火源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在现有场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结合元胞自动机提出1种考虑多出口吸引、人员从众行为与火源威胁3者耦合作用的场域疏散模型。此模型综合考虑心理和环境等因素,定量描述人员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将出口吸引、从众心理与火源威胁3个影响行人疏散决策的元素归一化,以静态场和动态场耦合作用确定的转移概率作为行人移动的准则。采用此模型,分别对火源位置、火源威胁范围扩散速度在疏散中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火源威胁下行人的疏散过程,再现了行人躲避和趋众行为,能为火源威胁下行人疏散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更深入研究无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的交通特性,通过激光雷达采集行人过街过程中来车的运动状态数据,考虑外部因素对行人过街决策的影响及行人对安全过街的心理需求,利用人车间距、车辆速度和可穿越间隙等参数分析直接过街和等待过街2种决策结果下的数据特性。基于上述参数建立行人过街安全心理距离模型和多元Logistic回归决策模型,并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当人车间距越大、车速越低、可穿越间隙越大时,行人过街概率越大;相同可穿越间隙下,车速越快,行人过街概率越大;所建立二模型均有较高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车载行人预警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的交通法规出台已有一个多月了,白天大多数行人能遵守交通法规,可是在夜幕降临时,不少行人开始把马路当作自家庭院,有的行人对红灯视若无睹,有的行人大摇大摆过马路。凡此种种,构成漠视交通安全的行为。希望行人在任何时间都要遵守交通法规,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9.
为完善视野受限时的行人疏散理论,探讨了出口指示标志在行人疏散中的作用和其他影响疏散的因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视野受限时的疏散理论模型,统计估算了行人的疏散时间;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对比研究了出口指示标志在行人疏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出口指示标志能够明显地影响行人疏散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避免了无出口指示标志时的盲目和绕行现象,优化了行人疏散路径,提高了疏散效率。同时发现,在不同出口宽度下大的视野距离会对疏散起积极作用;初始行人密度较小时,行人数量的变化对疏散时间影响不大;初始行人密度较大时,疏散时间与行人数量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保护行人过街时的安全及减少行人违章行为,通过分析行人过街的等待规律,构建了信号控制行人过街等待的生存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典型交叉口的行人过街等待行为的观测及分析,得到了行人等待的生存曲线,建立了行人违章危险度随行人自身及环境因素影响的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行人在路边等待过街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s,在中间安全岛的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仅为50s;行人等待时间与行人年龄、红灯时间、穿越车道数、冲突方向车流量、是否二次过街相关,与行人性别无关;合理的交叉口设计和信号控制能提高行人的遵章率、降低违章危险度。笔者建议: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红灯时间不超过90s,行人在安全岛最大等待时间不超过50s。  相似文献   

11.
斑马线是行人的过街通道,是受法律保护的安全线和生命线。曾几何时,在这条保护行人生命的安全通道上,人车争抢的对抗愈演愈烈。作为弱者的行人,在强悍的汽车面前  相似文献   

12.
兄弟媒体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03)行人左侧通行可减少人车危险冲突听觉是人接受外部刺激的重要信息通道,实验表明,行人依靠听觉察觉身后危险的能力很弱,在混合交通条件下容易出现行人未及时发现身后驶来的车辆而引发交通事故。由于我国实行车辆靠右通行制度,因此,在目前机动车行驶噪  相似文献   

13.
央视上有一个关于行人过街的调查,很有趣。红灯亮了,斑马线这头, 两位协助拍摄的志愿者在那里等候绿灯,几位行人于是也跟着驻足。又走来了两个小伙子,大摇大摆闯了红灯, 原先循规守矩的几位行人, 也跟着闯红灯。记者拦住一行人,问之何故跟人违规,行人不好意思地答道:“本来是跟着人家学好,见到有人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近身攻击情景下行人疏散过程,基于恐慌情绪吸收模型、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利他性-神经质(Openness-Conscientiousness-Extroversion-Agreeableness-Neuroticism, OCEAN)模型设计该情景下的行人恐慌情绪模型,通过改进传统的社会力模型体现恐慌情绪对行人行为的影响。经仿真验证,基于动态恐慌情绪驱动的行人应急疏散模型——行人恐慌情绪(Personnel Panic Emotion, PPE)-动态行为(Dynamic Behavior, DB)模型能有效体现该情景下行人疏散特征。设计两组对比试验,研究恐慌情绪、防御人员对疏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考虑恐慌情绪下,疏散时间缩短42 s,被袭击人数减少5人,拥堵点由5处减少为3处,但行人疏散前期出现短时混乱,后期拥堵点的面积、人流密度更大;2)在疏散前期恐慌情绪传播主要受恐怖分子位置影响,全部行人开始疏散后,因拐角和出口处拥堵,恐怖情绪迅速大范围传播;3)防御人员能有效抑制恐慌传播,减轻恐慌情绪对疏散行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疏散效率。该研究为此类情景的人员疏散提供了理论依...  相似文献   

15.
为降低行人在碰撞过程中的损伤程度,探讨碰撞中的多元因素对人体损伤程度的影响机制,搭建人车碰撞仿真平台,建立人车碰撞数学模型,利用真实事故案例现场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借助该仿真平台,计算在不同多元关联因素影响后的行人的运动学响应及损伤程度。研究表明:二次碰撞中行人头部损伤是导致行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保险杠高度越接近胫骨高度,胫骨加速度和膝关节的弯曲角度越大;减小保险杠倾角能降低行人腿部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多车道路段无灯控人行横道的行人过街难与事故多发的问题,调查了泸州市5处人行横道的行人过街及车辆让行情况,分析了行人不同过街方式的交通延误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车让人"模式存在非必要的车辆延误,易促使车辆放弃让行,使行人被迫等待车流间隙过街,存在较大的过街阻力和安全隐患。为此,运用交通冲突技术讨论了单位车道与人行横道交织的人车协同让行关系,提出一种基于行人优先与效率原则的分车道让行模式,通过设置让行识别区和行人驻足引导人车双方按照到达时序进行相互避让。VISSIM仿真显示,该让行模式可在不过分增加行人延误的同时显著降低车辆延误。  相似文献   

17.
听觉是人接受外部刺激的重要信息通道,然而实验表明,行人依靠听觉察觉身后危险的能力很弱,在道路混合交通条件下容易出现行人未及时发现身后驶来的车辆而引发交通事故。由于我国实行车辆靠右侧通行制度,因此,在目前机动车行驶噪声日益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让行人在混合交通的道路上靠道路的左侧通行,可以使其始终与距离自己最近的车辆保持相互面向,从而充分利用行人视觉对道路危险的良好感知能力,增强行人躲避危险的主动性,减少行人与车辆之间的危险冲突及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良好的公德似乎总被中国人羡慕,譬如说,美国人很注意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不闯红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美国,闯不闯红灯还要看是车是人,无论何时,汽车都不能闯红灯,但行人却有闯红灯的“绝对自由”,比如,在纽约这样拥挤的大城市里,行人也常常乱穿马路。不过,总体来说,美国确实没有什么行人闯红灯,其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数人都开车,除了在闹市,行人本就不多;二是大多数非闹市区车道都是为车设计的,车速快,行人实在不敢冒这个险。但中国人却常冒险。有个笑话,一个中国人因在美国过马路时闯红灯,被美国女友甩了,说你连红灯都敢闯,还有什…  相似文献   

19.
<正>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行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都是属于弱势群体,涉及行人的交通事故,其他方面一般都要负有主要责任,但广东省中山市的这起行人闯红灯事故,给所有看手机的低头一族敲响了警钟。日前,这起行人未按交通信号灯提示横过马路造成的法律纠纷,在中山市第一法院依法宣判,肇事行人被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  相似文献   

20.
斑马线是行人的过街通道,是受法律保护的“安全线”和“生命线”。曾几何时,在这条保护行人生命的安全通道上,人车争抢的对抗愈演愈烈。作为弱者的行人,在强悍的汽车面前纷纷败北,以至留下一场场流血丧命的马路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