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EPR废旧手机回收实验设计方案中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结合具体实验流程,从道具的选用及其实验效果与现实的吻合性、星星抽纸箱环节的设置及效果,以及两个实验参数"基本回收率BRR"与"优惠率差额DDR"等角度,论证实验机制设置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明晰实验主要环节和重点思路。实验设计中通过实验机制对经济现象进行真实有效的反映,体现实验经济学在研究经济问题时的优越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对柴油进行了在玻璃表面皿上和在土壤中的挥发实验研究。在玻璃表面皿的挥发实验中,进行了30℃条件下柴油与90^#汽油、煤油及沙特原油挥发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柴油和煤油的挥发量与挥发时间呈指数关系,而90^#汽油与沙特原油的挥发量与挥发时间呈对数关系。柴油在土壤中的挥发实验表明,土壤质地、土壤的含水量及柴油浓度都影响柴油的挥发量。土壤中的柴油污染物有一种向上运动的所谓“灯芯”作用,适度的土壤含水量会促进“灯芯”作用,而过高的含水量则抑制其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采矿粉尘分布及扩散规律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表明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但是模拟可以给出更加详尽的粉尘浓度、分布和扩散规律数据,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尘措施、选择除尘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徐军科  童志权 《化工环保》2006,26(3):194-197
对活性炭及瓷拉西环两种填料用自来水进行脱硫对比实验,证明无论是等宏观表面积还是等填料层高度,活性炭填料的脱硫率均高于瓷拉西环。在活性炭填料塔中进行了FeSO4液相催化氧化脱硫实验,考察了液气比、空塔气速、吸收温度及SO2进口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综合实验结果表明,连续运行500min时,脱硫率及吸收液pH分别稳定在93.5%以上及4.6左右,且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新型负载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硝酸钙和磷酸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羟基磷灰石(HAP);以HAP为载体,采用浸渍-提拉法制得负载型光催化剂TiO2/HAP,并用其对酸性媒介红B进行光催化氧化实验;探讨了HAP煅烧温度和TiO2负载量对TiO2/HAP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并利用XRD、FT—IR和TEM对载体及TiO2/HAP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煅烧温度、TiO2负载量对HAP吸附性能及催化活性有较大的影响;TiO2/HAP的催化活性明显优于TiO2/玻片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造纸污泥燃烧、热解与孔结构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造纸污泥、造纸污泥焦、煤、煤焦热重和压汞实验,以及燃烧、热解和孔结构进行特性分析。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到了反应动力学参数和孔结构特性参数。热重实验显示,造纸污泥与煤基本都要经历加热、挥发份析出、挥发份着火及燃烧、固定碳着火及燃烧四个阶段。造纸污泥的燃烧、热解特性与煤有较大差异。造纸污泥在失重分解过程中挥发份所起作用远大于固定碳所起作用。得到了比孔容、比表面积、孔数与孔径分布的关系,造纸污泥、造纸污泥焦的孔隙率比煤、煤焦的大很多。造纸污泥的焦粒属于多孔介质,使得空气易于扩散到其中的气孔中,有利于燃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瓦斯泥、OG泥、BF-Q灰和SINTER灰的性能分析及对比性实验,对生产的污泥球团进行生球强度、干球强度检测。在满足球团的强度要求下,确定污泥球团的最佳成球条件(成球压力、水分、粘结剂的种类及用量)。  相似文献   

8.
以含油浮渣为原料制备含碳吸附剂,并用于含油污水的处理。用比表面分析仪和SEM技术对吸附剂进行表征。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考察吸附剂加入量、吸附时间及温度、污水pH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含碳吸附剂碳元素含量高达90%(w)以上,表面粗糙,孔径分布以中孔为主,比表面积477.5 m2/g,碘吸附值376.48 mg/g。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30℃及时间60 min、含碳吸附剂加入量20 g/L、污水pH为7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处理初始COD为502.12 mg/L、石油类质量浓度45.31 mg/L.的含油污水,COD和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为91.51%和87.1%,处理后的COD和石油类质量浓度分别为42.62 mg/L和5.83 mg/1,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含碳吸附剂的污水处理效果优于术质活性炭。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棉秆在水蒸气气化过程中气化温度和蒸气与生物质的质量配比(S/B)对产气和焦油的影响,在自主搭建的流化床气化炉实验台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氢气含量、气化效率、焦油去除量均与气化温度及S/B呈正相关,且焦油中甲苯、苯乙烯和苯酚等组分受气化条件影响显著。当气化温度为800℃时,实验中可得含氢量34%的中热值气体,并且焦油含量低于20g/m^3。  相似文献   

10.
用微孔填充理论研究活性炭对有机气体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微孔填充理论研究了活性炭C40/4对丙酮、甲苯、二氯甲烷有机气体的吸附性能,测试了该活性炭对3种有机气体在不同温度下(288.15,293.15,298.15K)的吸附结果。用D—R方程处理了实验数据,建立了3种有机气体在活性炭C40/4上的等温吸附模型,并将实验测试值与理论预测值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微孔填充理论及D—R方程可很好地描述活性炭C40/4对有机气体的吸附性能,理论预测值与实验测试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有机气体分压较高时,由于发生毛细凝聚,理论预测值较实验测试值偏低。  相似文献   

11.
普钙含氟废水石灰法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石灰中和及加聚丙烯酰胺絮凝沉降的除氟实验,提出了对氟硅酸钠母、洗液和以氟硅酸为主的含氟废水的处理流程。该法成本较低,处理后废水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粉煤灰的理化特性及浸出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粉煤灰理化特性和浸出行为的研究成果,就粉煤灰的形成和基本结构、粉煤灰中钙的分布和特性、粉煤灰的溶解反应及有关元素的浸出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某些内在的联系。为研究粉煤灰的利用、处置及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实验以CaO作为CO_2的吸附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完成了蓝藻热解半焦水蒸气气化实验。研究水蒸气气化过程中CaO的存在和原料粒径的不同对实验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蓝藻热解半焦水蒸气气化过程中,CaO的存在能显著增加氢气的产率,原料粒径的不同对气体产率和成分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粒径为0.3~0.45 mm时,获得最大气体产率和氢气体积占比分别为2.05 Nm~3/kg和63.74%。  相似文献   

14.
粉煤灰综合利用可行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例,应用环境系统工程学原理和科学调查及实验,对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实效性,可信度方面做了探索性尝试,目的是向广大同行推荐一种粉煤灰综合利用可行性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何俊  谢腾蛟  杨旅涵  程科 《化工环保》2012,40(4):388-395
以磷酸二氢钾(PDP)钝化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淋溶和土壤吸水实验,考察pH为3.1、4.6和5.1的模拟酸雨对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重金属淋溶特征及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DP处理显著增加了淋出液的pH、电导率、TOC和正磷酸盐态磷(ZP)含量,在淋溶初期显著降低了淋出液的Cu、Cd和Pb含量,但在淋溶后期增大了Pb含量;土壤持水量与电导率、pH、TOC和ZP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性;土壤修复过程中,有机质的淋失、盐分含量及pH的增大可引起土壤持水能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   

16.
胡国强 《化工环保》1996,16(6):369-372
以由地洛试剂为氧化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染料废水中对氨基酚的含量,进行了波长,贝特洛试剂用量及显色时间等分析条件的选择。精密度和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该准确,快速,可用于染料废水中对氨基酚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硫酸亚铁-粉煤灰处理含铬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硫酸亚铁作为还原剂,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然后利用粉煤灰呈碱性,且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及较好吸附能力的特点,作为化学法处理的沉淀剂和吸附剂,将三价铬以氢氧化铬的形式沉淀下来,通过理论推导与实验寻找了该方法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李铁福  虞光星 《化工环保》1992,12(1):58-58,42
1.前言随着锰矿的日益枯竭及二氧化锰工业用量的增加,利用含锰废料回收锰,并制成各种锰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这不但由废渣制得重要的化工原料,而且减少了含锰废渣对环境的污染。 2.探索性实验以东北制药总厂氯霉素车间高锰酸钾还原残渣(以下称MnO_2残渣)为原料,进行了制备二氧化锰的探索性实验。制备的工艺流程见下图。制备出的二氧化锰试剂的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处理含Cr废水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Cr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高效还原Cr(Ⅵ)的土著微生物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通过摇瓶单因素实验对所筛选的土著微生物处理含Cr废水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的处理条件为废水Cr(Ⅵ)质量浓度为301.4mg/L,细菌接种量为20%,反应温度为30℃,废水pH为10.0,震荡速率为100r/min。模拟连续化工废水处理实验表明,在最佳优化条件下,处理后废水的色度、悬浮物以及细菌浓度分别为48倍、65mg/L和60个/L,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以零价铁(ZVI)和一株高效脱色菌克雷伯氏菌yl-1作为联合体系,研究其对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性能,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及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分析法(CCD-RSM法)对该过程的脱色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ZVI体系和单独yl-1脱色菌体系,ZVI-脱色菌联合体系的脱色率分别提高了40%和10%;在初始pH为8、初始亚甲基蓝质量浓度为250 mg/L、ZVI投加量为4.0 g/L、反应温度为33℃的最优条件下,ZVI-脱色菌联合体系对亚甲基蓝脱色反应液的脱色率为91.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