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综述了第6届国际IIASA-DPRI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的主要内容,并就中国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风险与商业和产经界面临的挑战。论坛除主题报告外,共设置了16个分会场,就综合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平台(DRH)的建设、产经界如何迎对灾害风险、地震与洪水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灾害风险教育与减灾意识的养成、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以及土耳其国家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等进行了深人的研讨。针对上述进展,从我国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综合减灾与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即:各级政府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从综合的角度完善减灾战略、规划和能力建设;全面改进产经界迎对灾害风险的能力,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防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灾害自保或参保机制的完善;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于2006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国际减灾会议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本次会议有关论文扩展摘要集内容。以及会议上散发的大量文件、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综述了当前国际减灾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学术界、政界与企业界等在探索协调发展与减灾进程中的主要进展和发展趋向。国际减灾界当前关注的主要领域为:建立灾害与风险科学,善待与重建生态系统,关注全球环境变化与灾害的密切关系,重视利用金融、保险和再保险手段转移风险,关注女性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关注恐怖主义对社会风险的强化作用,发展灾害风险管理的信息支撑平台,重视建设高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国协调发展与减灾对策为:建立国家协调发展与减轻灾害风险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控制综合灾害风险水平的生态系统等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女性在农村地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区域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减灾范式和加强区域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的开发,促进灾害与风险学科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海洋灾害一直是困扰着海域及海岸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中国是深受海洋灾害影响的国家之一.为此,从灾害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海洋灾害系统的风险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在过去的15年中,工程性防灾减灾措施已经使海洋灾害灾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中国海域海事活动不断增多、海岸带经济密度快速提高,大大增加了海域及海岸带承灾体对海洋灾害风险的暴露,又由于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污染加重,海洋生物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使中国海域面临的灾害风险趋于上升.此外,还讨论了中国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体系,提出从海洋灾害系统角度,加强海洋灾害综合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以促进海洋及海岸带地区由政府、企业、社区共同组成的综合减灾范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三维模式--阶段矩阵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考虑防灾减灾措施下,构建了城市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框架体系,包括11种城市灾害所对应的风险系统评估后的综合评估,每个系统的评估是在考虑防灾减灾措施下采用信息扩散技术进行的信息处理和评估.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由阶段、灾害风险种类和级别组成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三维模式--阶段矩阵模式.它是由3个阶段、6个环节及每个环节的矩阵模式组成.据此,简述了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过程是灾前预防矩阵管理、灾前准备矩阵管理、灾中应急矩阵管理、灾中救援矩阵管理、灾后恢复矩阵管理和灾后重建矩阵管理不断循环和完善的过程.最后,用一个虚拟实例说明了阶段矩阵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制定了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正确引导开办农业保险和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减灾战略方针。初步论述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框架,即完成四个转变:由部门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由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由国家减灾转变为区域减灾,由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行动: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减灾专项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四个体系: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国家高灾害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四项制度: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灾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运行机制,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各负其责的综合减灾系统法制。初步阐述了加强国家减灾能力的基本内容,即: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加强综合减灾知识普及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6.
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0,自引:13,他引:50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5和2001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3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等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前3篇文章的基础上,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角度,完善了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体系,论证了灾情形成过程中恢复力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区域开发与安全建设的互馈关系,构建了区域综合减灾的行政管理体系,提出了由政府、企业与社区构成的区域综合减灾范式.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灾情形成过程中,脆弱性与恢复力有着明显的区别,脆弱性是区域灾害系统中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孕灾环境综合作用过程的状态量,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与社区安全建设水平;恢复力则是灾害发生后,区域恢复、重建及安全建设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的动态量,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行政管理能力、政府与企业投入和社会援助水平.区域安全水平与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和产业结构关系密切,通过划定区域高风险“红线区“的办法,调整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减灾范式.针对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灾害链规律,以及灾害系统所具有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完善由纵向、横向和政策协调共同组成的一个“三维矩阵式“的区域综合减灾行政管理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区全面参与的区域综合减灾范式.以此促进在发展中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并在一定安全水平下,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面对迈向21世纪的前景,日益严峻的城市灾害和事故状况已成为我国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障碍。作者认为,城市综合减灾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基于现代系统观的综合减灾理论出发,研究了中国城市灾情及综合减灾模式,并结合跨世纪目标与任务,提出了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的科学与文化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面对迈向21世纪的前景日益严峻的城市灾害和事故状况已成为我国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障碍。作者认为,城市综合减灾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基于现代系统观的综合减灾出发,研究了中国城市灾情及综合减灾模式,并结合跨世纪目标与任务,提出了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的科学与文化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城市灾害的一般属性,着重分析了宝鸡市几种主要城市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防灾减灾对策;同时结合宝鸡"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指出了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容  崔鹏 《灾害学》2013,(1):133-138
加强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是当前国际减灾的主要趋势之一。经验表明,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是治理和减少风险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分析国内外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成效基础上,指出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还存在总体发展不平衡、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综合减灾协调机制不完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和减灾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日俱增的各种灾害风险对社区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我国社区灾害管理工作:促进社区灾害管理立法,建立社会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健全参与式社区减灾机制,加强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加强灾害资源化利用,并注重多方共同参与的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新发展阶段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安全发展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战略方向.城市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是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推动城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首先分析了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时代需求,尤其是2012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的灾害防治总体需求.其次基于综合灾害防御能力的学术内涵,进一步从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分析了其在...  相似文献   

12.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6、2002和2005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4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综合减灾范式,以及灾害科学体系等进行了探讨.在前4篇文章的基础上,就当前国际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趋势、应对巨灾行动,以及防范巨灾风险和加强综合减灾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对"区域灾害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划分类型与多级区划体系"本质的认识;区分了"多灾种叠加"与"灾害链"损失评估的差异;论证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功能,及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构建了由灾害科学、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减灾,防范巨灾风险已成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3.
蒋漳河  陈国华 《灾害学》2007,22(2):62-66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技术系统的复杂化和规模化、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以及人们应对技术灾害能力的有限,均增加了城市技术灾害的风险。针对频发的城市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交通事故等技术灾害,综合分析了我国各类城市技术灾害的特征、危害、应急管理现状以及相应的防灾、减灾理论研究方法和应急管理对策。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法规、理论、技术等方面对政府、企业和个人提出了改革方案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磊 《灾害学》2021,(2):159-165,175
韧性理论引入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为世界防灾减灾实践提供了新理念,并在国内外韧性城市社区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针对乡村地区,尤其是高脆弱性的贫困村韧性社区建设的研究还较为鲜见。该文以韧性理论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通过对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新时期我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害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及特点。研究发现:贫困村不仅产业经济落后,而且还具有自然环境复杂、基础设建设滞后、社会公益设施匮乏、教育水平较低、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这类灾害多发区与贫困人口聚集区在空间上的叠加,成为我国社会生态系统高脆弱性地区,面临着严峻的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的双重挑战;基于韧性理论视角,通过构建贫困村适灾韧性系统,开展贫困村社区韧性综合评价,调整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理念等,以推动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转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点,以建立健全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探究提升贫困村适灾韧性社区建设的新途径、协同灾害管理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动态监测与后效评价等政策举措为抓手,深化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实践,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目前国际上防灾减灾和灾害管理较先进的措施和模式,是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全灾害的管理,是贯穿于灾害管理全过程,集中于灾害风险和承灾体脆弱性分析并强调多层面、多元化和多学科参与合作的全面整合的灾害管理模式。介绍了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概念和本质,探讨了综合自然灾害管理的基本理论、对策及其实施过程和实施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实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建议,为强化和推动我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while we are recalling the glorious 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mankind has achieved in the last century, we can not help thinking about the catastrophic wars, natural disasters and epidemic diseases that have caused serious impacts and damages to humanity. In order to achieve peaceful existence an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we must prevent and reduce such risks. In terms of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20th century has witnessed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