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分析了燃煤企业低碳化现状和利用污泥资源化的可能性。针对目前燃煤企业处置污泥缺少系统规划、缺少政策支持、缺少处置监控、缺乏处置技术规范和关键技术基础研究不够等问题,提出了统筹规划污水处理行业污泥处置,强化落实国家污泥处理处置政策,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监控、技术规范和污泥处置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等燃煤企业大规模资源化处置污泥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环保产业》2012,(5):71-71
烟台绿环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3月,注册资本10,127万元,占地面积46万m2,是集普通废物资源化利用、电子废物拆解处置、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公司现已建成了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置中心、山东省固体废物资源化研发中心等,形成产学研为一体,功能区完善的加工利用基地。年综合处理能力达50万吨,处置电子废物300万台(套),处置和资源  相似文献   

3.
随着污泥量的增长,污泥的处置变得日益重要,处置得不好就会对环境造成再一次污染.污泥土地利用、焚烧、制作建筑材料等是把污泥作为资源进行再利用,既能妥善的处置污泥,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这些处置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介绍了污泥土地利用、焚烧、制作建筑材料等资源化处置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掌握污泥处置的最新动向,促进我国污泥资源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针对我国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现状和目前国内外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比较,探讨了我国医疗废物 处理处置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海洋溢油应急处置的技术方法,分析了溢油应急处置装置设备的应用特点,为海洋溢油应急处置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渤海钻井废物量逐年增加,其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实现其无害化处置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目前渤海钻井废物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环保问题、成本问题等,其问题主要矛盾在于 钻井废物总量太大,现行处置方式难以满足需求。抓住问题主要矛盾,从源头控制到过程控制、作业流程等分析渤海钻井废物产生量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通过调研研究及海上作业特点制定了钻井废物处置原则、处置思路,提出适用于渤海钻井废物处置技术与对策,可以大大减少钻井废物处置成本,有效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7.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以新疆阿克苏地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项目的环评为例,分析讨论了环评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有效减小废物处置过程中的环境风险,为实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无害化集中处置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我国关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处置的政策发展,分析了国内垃圾焚烧飞灰处置技术特点及资源化应用情况,指出垃圾焚烧飞灰处理处置存在的障碍和应对措施,以期为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镇居民厨余垃圾处理处置意愿与行为开展了调研,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居民厨余垃圾处理处置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结果表明:居民对开展厨余垃圾处理处置有意愿占比84.3%,无行为占比71.1%,居民厨余垃圾处理处置意愿与行为的悖离率达到55.4%。居民环境认知、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对居民厨余垃圾处理处置意愿与行为悖离具有显著性影响。为此,需要从实施源头减量化、坚持单独分类收集、完善收运体系、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确保厨余垃圾处理处置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政策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建立健全,促进了危险废物处置行业的发展壮大。本文基于对我国各省份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政策的定价主体、分档方式、收费标准、调整情况等制定和执行状况的梳理分析发现,各省份以不同形式出台了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政策,然而,重要内容缺失、动态调整滞后、有效监管不足等问题较为普遍。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因地制宜健全收费政策、科学开展处置价格核算、加快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施部门联动管理监督等建议,可为完善我国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核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废物,合理、安全的处置各类放射性废物,已成为世界各国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各国已建或在建了许多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这些设施的信息分散在各国的官方报告中,研究分析这些信息将对我国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研大量资料,总结了世界核反应堆的现状(数据截止到2013年);介绍了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发展概况;分析了世界各国中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的现状(数据截止到2011年);并对我国的中低放废物处置提出建议。为我国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放射性废物处置,有的放矢的制定发展规划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含硫天然气净化干法脱硫所产生的脱硫富剂处置必须满足环保的要求,符合绿色矿山创建要求的现状,文章对当前脱硫富剂处置的几种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环境影响,梳理了几种处置方式的可行性,结合实际情况得出水泥窑炉和烧结砖协同处置是当前一种可行且较为环保的处置方式。进行了两种工艺的处置实验,分析了其工艺路线,脱硫富剂掺烧比例控制在0.5%~1%,水泥质量合格,尾气SO_2排放最高值为125 mg/m~3,满足GB 29620—2013《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在页岩中加入5%的脱硫富剂制砖,可以达到GB 29620—2013《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的300 mg/m~3以内,且SO_2的总量也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控制范围之内。进一步从合法合规、地域处置要求、安全环保风险、处置市场等方面分析了脱硫富剂当前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简要介绍国内几种典型的污泥处理与处置方式基础上,结合成都市某污水处理厂在污泥处理与处置方面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农业利用作为该厂污泥的最终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保产业》2014,(12):64-64
中天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94年,秉承“笃实宽仁,专攻至精”的企业理念,致力于环保产业,特别是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产业链的打造,目前具有环保设备设计制造和废物处置工程建设能力,掌握先进废物处置技术工艺,同时进行废物处置场运营和废物综合再利用,是我国具备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完整产业链的领军企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事故也呈现出上升的势头,环境污染事故不仅造成了环境危害,而且对人民群众的安全产生了重大威胁。鉴于环境污染事故的多发性、危害性,应急处置显然非常重要,而构建强大的应急处置信息系统有助于应急处置和分析决策的顺利进行。本文分析了环境应急处置需求,提出了建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16.
美国油气田采出水除回注外,主要还有地下灌注、地表排放、农业灌溉等方式,多途径实现采出水的资源化利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地下处置可能引发地震、浅层处置可能影响含水层、浅层处置导致地层压力增大的风险。通过对美国油气田采出水管理方式的研究,为国内油气田采出水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污泥干化焚烧处置技术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污泥处置技术,该工艺路线已逐渐应用于市政污泥的处置工程,其中干化系统和焚烧系统是最核心的部分,其性能及运行状况都对整个污泥处置过程影响很大。文章介绍了目前污泥干化处置技术中采用最多的干化技术,同时以我国的几个典型工程为例,阐述了污泥干化焚烧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水基钻井岩屑处置方式为研究对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填埋处置和两种资源化利用处置(制备烧结砖、土壤化利用)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处置1m3水基钻井岩屑,填埋方式的环境影 响值为3.58×103,制备烧结砖为1.19×103,土壤化利用为-1.99×102,填埋的环境影响最大,土壤化利用的环境效益最好;三种处置方式各因素对加权综合指标的敏感度分析表明,填埋方式的水泥消耗值最大,为99.40%,制备烧结砖方式的煤消耗值较大,为63.12%,可通过工艺调整减少煤添加量、处置尾气和增加岩屑添加量来降低其环境影响;土壤化利用方式的秸秆消耗值较大,为99.40%,可通过改进处置工艺来减少秸秆添加量。  相似文献   

19.
张丹丹  李咏梅 《四川环境》2010,29(1):9-11,31
文章简述了法国污泥处理处置的概况,介绍了湿式氧化法在法国污泥处置的初步应用,包括污泥处理的工艺流程、处理结果及湿式氧化技术的优缺点。指出我国应多途径探索经济高效的污泥处置技术,促进污泥资源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针对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处置清零的要求,冀东油田通过技术优选最终确定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方式。文章从工艺技术分析、环境影响分析两方面分析了工艺的可行性,该技术处置效率高、处理规模大、避免了产生废气造成“二次污染”,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从原料分析、处置流程及运输、转移、应急处置几方面分析了该方案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和要求。实验结果和应用情况表明,冀东油田含油污泥按照1%的比例掺加在生料中,可以满足入窑要求,水泥的理化性质满足水泥厂出厂技术要求。尾气排放均满足DB 13/2167—2020《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GB 30485—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相关要求。该技术可为其他油田企业水泥窑协同处置含油污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