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兴化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作分析。以2005年和2012年的影像图为数据源,经过图像预处理,通过解译与分类,得到该市2个时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作对比,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减少明显,城镇、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突出。分别计算2个时期的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并分析了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TM影像的桂林市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西部地区中等规模城市——桂林市为例,利用1991、2006年两期TM卫星影像数据,在对原始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依据混合像元二分模型,生成桂林市所辖5城区的两期植被覆盖度监测分类图像,对区域植被覆盖状况进行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2006年间,城市植被覆盖区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划分的3类植被覆盖类型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少幅度最为明显,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有不同程度增长;低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与一些村镇外围区域,中、高植被覆盖区集中分布在城市远郊地带。此外,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乡各类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边缘地带的绿色植被正逐步被人工景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星遥感影像动态监测了2015年春季太湖北部湖湾沉水植被分布的变化过程,并对水生植被遥感监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了探讨。决策树方法获取的水生植被分布结果表明,2015年4月28日太湖北部湖湾发现明显沉水植被分布面积约11.2 km~2,与2014年同期相比,新出现的较大面积沉水植被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田鸡山西和锡东水厂附近。提出应及时清理打捞,避免水生植被死亡腐烂,威胁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4.
基于RS和GIS技术的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阐明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变化的整体状况,基于RS和GIS技术,应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新的全球植被指数变化研究数据(GIMMS),通过计算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率,并对研究区一元线性回归模拟,分析了贵州省1982年-2003年的地表植被覆盖。结果表明:22年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表明贵州省植被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贵州省平均植被覆盖在春季和秋季呈上升趋势,夏季和冬季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对植被覆盖总变化量的贡献最大;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不同而异,变化程度呈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贵,ki-I省的中部地区;变化程度呈减小的区域分布在贵州省的四周边缘。  相似文献   

5.
选取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对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数据进行监测和预测,揭示两者在监测植被变化中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云南省植被驱动机制,并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CA Markov模型对云南省植被变化进行时空预测。结果表明:时间上,NDVI和SIF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在较高植被覆盖地区SIF存在饱和现象。SIF在地形复杂区域对植被的响应更为准确。NDVI和SIF均与气象因子呈正相关,NDVI对温度更敏感,SIF对相对湿度更敏感。时序预测上,2020—2025年NDVI和SIF呈下降趋势;空间预测上,NDVI高和SIF较高类型区域减少。  相似文献   

6.
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分析扬州市2009—2012年土地利用与覆盖状况。结果表明,扬州市土地利用及覆盖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及水域为主,主要生态红线区土地覆盖类型未发生人为改变,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呈略有改善的态势。提出,应坚持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优化发展空间,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管理。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3年、2017年和2021年覆盖泰州市海陵区范围的Landsat 8陆地成像仪(OLI)影像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并基于转移矩阵对泰州市海陵区2013—2021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与其相关的建成区绿地率指数、建成区公园绿地可达指数等进行模拟测算分析。研究发现,建成区绿地面积、公园面积与建成区绿地率指数、公园绿地可达指数及生态质量指数(EQI)呈正相关,且绿地类型、公园形状、公园分散度等均会对指数测算结果产生不同影响。植被覆盖度监测结果表明,海陵区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的地块主要位于其边缘带,而植被覆盖度显著上升的地块则零星分散于海陵区各区域,说明海陵区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兼顾了对绿色生态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和像元二分模型的新疆植被覆盖度格局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反演了2006—2015年新疆植被覆盖状况,获取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图,并进一步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新疆植被覆盖度呈现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的分布特征,其中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地森林、草地以及天山北坡绿洲农作物、草地区域植被覆盖情况最好。过去10年间,新疆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植被覆盖度达到最高,为16.68%。生态恢复工程、降水和气温等是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5、2000、2013年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覆盖数据,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度计算、转移矩阵等,分析1985—2013年我国典型地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相互转化时空变化特征等,揭示1985—2013年生态环境格局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一级分类生态系统综合变化率,赣江、闽江、白龙江和岷江上游流域分别为4.7%、3.9%、3.3%和1.7%,生态系统变化强度1985—2000年较缓,2000—2013年更剧烈。1985—2013年典型区生态系统的主要转化方向具有持续性和双向性特征,岷江、白龙江和赣江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效果明显,出现较高比例的耕地转为森林和草地;面积占67.4%生态系统类型变化与耕地生态系统和人工表面生态系统变化有关;生态系统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生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主要河流谷地的线状延伸,主要城镇居民点附近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较为突出,人类活动是典型地区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典型区尤其是敏感区应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减少人类经济活动,降低洪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概率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
以杭州湾海域和连云港周边海域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5、Landsat-9的多光谱和热红外数据,对研究区的海域岸线和温度场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海域岸线变迁和温度分布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的海域岸线变化均较显著;海域温度在核电站运行前较为均匀,无明显温度分异,核电站运行后,因温排水排放,核电站周边海域温度出现明显分异;Landsat-9热红外数据温度反演结果可靠,可用于监测温排水对海域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用遥感技术对南通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利用GIS技术对遥感监测结果进行解译与分析,同时对2006-2009年南通市生态环境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南通市生态环境类型以耕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未利用土地面积极小.其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耕地面积普遍有小幅度减少,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较多,林地面积无明显变化;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以盐碱地面积减少为主,减少的面积主要用于耕地和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2.
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综合论述了近20多年来国内外对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应用于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多种方法并着重阐述了被动式空基遥感和主动式地基遥感在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应用以及探测气溶胶的卫星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最后,对我国大气环境遥感研究中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以2005年和2009年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监测,并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对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一般水平;2005—2009年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稳定,局部地区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4.
国内环境遥感监测指标验证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治理已刻不容缓。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并在环境监测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等三个环境领域建立了环境遥感监测指标。然而,环境遥感监测指标验证工作相对较少,缺少规范化与标准化,未形成健全的验证体系。综述了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环境监测指标验证方法,总结了验证中存在的问题,就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用美国2013年2月发射的Landsat 8卫星上运营性陆地成像仪OLI获取的太湖流域遥感影像数据,开展了其在大气能见度、蓝藻水华及建设用地等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表明,Landsat 8卫星向未来延续了Landsat系列的长时期对地观测能力,且观测性能有所优化,适合对区域能见度、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系统格局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反演和分析,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遥感信息源。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干流区域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TM数据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不同时期(2000年和2002年)的TM卫星影像,单独分类结果的对比,得出塔里木河干流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位于中国南方的江西省德兴矿山开采铜矿已有几十年历史.采矿行为会产生大量废石和尾、,这些废石和尾矿富含铁化合物,不断与氧气、雨水接触,将形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等污染物,随着降雨过程迅速在地表大面积扩散,最终流入矿山附近的河流、湖泊等水体,因此会造成植被污染、水环境恶化.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源,针对江西德兴铜矿典型的矿山开采环境,对矿山开采环境内植被及水体的影响进行了动态监测分析,可为矿山合理开发、环境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TM影像的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8、2000、2008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获得高淳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年间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大幅增加,而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来实现平衡的。城镇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城镇规划变革促进了高淳县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大量长期地使用农用塑料薄膜,导致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监测结果出现超标。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污染形势不容乐观。结合桂林市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参考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的技术方法,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对试点监测村进行了农膜覆盖面积的统计。针对桂林市的丘陵地貌特征,利用高程数据对统计结果进行修正,提高了农膜覆盖面积统计的准确度。同时还对试点监测村周边区域的农膜覆盖情况进行了粗略统计和分析,确定了将来的重点调查目标区域,为将来深入调查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状况、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More timely access to data and information on the initiation, evolution and effects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can reduce adverse impacts on valued natural resources and human health. To achieve this in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a pilot project was initiated to develop a user-driven, end-to-end (measurements to applications) observing system. A key strategy of the project is to coordinate existing state, federal and academic programs at an unprecedented level of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 Resource managers charged with protection of public health and aquatic resources require immediate notice of algal events and a forecast of when, where and what adverse effects will likely occur. Further, managers require integrated analyses and interpretations, rather than raw data, to make effective decisions. Consequently, a functional observing system must collect and transform diverse measurements into usable forecasts. Data needed to support development of forecasts will include such properties a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inds, currents and waves; precipitation and freshwater flows with related discharges of sediment and nutrients; salinity, dissolved oxygen, and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s (in vivo fluorescence); and remotely-sensed spatial images of sea surface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s. These data will be provided via a mixture of discrete and autonomous in situ sensing with near real-time data tele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from space (SeaWiFS), aircraft (hyperspectral imagery) or land (high-frequency radar). With calibration across these platforms, the project will ultimately provide a 4-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of harmful algae events in a time frame suitable to resource manag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