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理环境对近代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近代社会,武汉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中,地理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演化与水文情势都制约着武汉城市的发展,影响其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重大经济政治事件的发生。主要讨论近代汉江河口的变化和市区人工堤坊的建设对武汉城市发展的影响;水网密布的情势与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九省通衢对武汉开埠的作用,以及区位优势对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促进。为当今武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特大城市圈内处在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县(市),因其相对低廉的环境和用工用地成本和海量资金投入,其产业结构得以飞速发展。但很多地市经济体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的生态建设,导致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本研究利用地市城市产业结构演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耦合关系模型,以武汉特大城市圈的咸宁市为研究对象,论证了咸宁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发展的几个阶段,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升级建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优化经济结构,补缺特大城市生态圈,缓解其核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以期为中国其他类似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是城市建设用地在生态建设方面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是衡量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内容。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并通过T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各要素对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5年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的生态综合效率值总体上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分解效率中纯技术效率是影响综合效率的关键因素;(2)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早期低效阶段、快速提升阶段、不稳定转型阶段;(3)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的增长阻力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制约;(4)生态压力、工业发展水平和生态技术水平对城市圈建设用地生态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而生态投入和产业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生态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产业经济的系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
摘 要: 构建产业经济的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偏离份额方程、产业动态度和偏离度指标对产业结构性和产业演进性这两个维度进行核算,定量揭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经济发育特征:近20年来,武汉城市圈整体产业结构波动明显,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在各时段的效益差异明显,呈现一定的圈层结构分异,中心城市武汉增长速度最快,圈域经济发展处于一定的“一极集聚”态势,武汉-鄂州-黄石-孝感城市群产业升级明显,经济发展较快,其余5个城市发展较慢,导致城际产业链群发育不完全,区间产业经济联系较弱;产业结构演进总体上呈现倒“U”型曲线变化规律,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差异明显,明显形成3种产业结构演进类型:低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中偏离度-中结构效益型、高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核心城市武汉的产业结构不断向成熟方向演进,但其它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仍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  相似文献   

5.
摘 要: 构建产业经济的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偏离份额方程、产业动态度和偏离度指标对产业结构性和产业演进性这两个维度进行核算,定量揭示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经济发育特征:近20年来,武汉城市圈整体产业结构波动明显,不同城市不同产业在各时段的效益差异明显,呈现一定的圈层结构分异,中心城市武汉增长速度最快,圈域经济发展处于一定的“一极集聚”态势,武汉—鄂州—黄石—孝感城市群产业升级明显,经济发展较快,其余5个城市发展较慢,导致城际产业链群发育不完全,区间产业经济联系较弱;产业结构演进总体上呈现倒“U”型曲线变化规律,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差异明显,明显形成3种产业结构演进类型:低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中偏离度—中结构效益型、高偏离度—高结构效益型;核心城市武汉的产业结构不断向成熟方向演进,但其它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仍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城市等级结构和空间关联,有助于识别城市体系发展阶段和协作状况,对于指导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环鄱阳湖区32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位序 规模”法则分析后发现:2006年环鄱阳湖区中间位序城市较多,人口分布较为均衡,但研究区的2城市指数高达3.698,南昌市的首位优势十分明显;运用“区域经济联系量”分析南昌市区与其它31城市间经济联系隶属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二级城市中九江、抚州隶属度较高,三级城市中星子、湖口、彭泽和浮梁的隶属度较低。因此,为促进环鄱阳湖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应重点加强二级城市的城市化建设,如九江、新余,促进各级城市间的经济协作。  相似文献   

7.
武汉一九江城市集聚带发展与长江经济带中段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中段武汉一九江城市集聚带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带区内城市体系结构的城市经济特征,探讨了带区城市发展所特有的文化底蕴,提出了为推动城市集聚带及长江中游经济发展应首先解决的构筑城市地域空间新格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加强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分析了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在政策、自然资源、产业第补性、区位等方面的潜力及突出优势、进而论述了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流域东西部地区间流通通道不畅、经济整体性差,内部联系松散、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现阶段流域东西协作应把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开发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手开拓市场,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建立人才资源培训交流机制等作为协作的重要领域。同时,提出了经济协作过程中应注意的诸如协调机制的建立、流域经济协作主体的确定、政策制定及其引导、流域经济协作目标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点示范区,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但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武汉城市圈在空间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城市圈的总体发展。采用两方面的方法对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展开研究。一方面,利用数理分析确定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职能等级体系;另一方面,利用针对历史建成区的图面分析和方格网分析确定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结合两方面的研究结论,将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确定为单核模式,即由一个较大的核心城市和若干个组团城市结合而成的空间结构模式。单核模式有利于培育强有力的核心城市,突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但不利于组团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圈的总体长远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初步设想,包括联合一些组团城市建设发展中心,突出一些组团城市特色功能等  相似文献   

10.
优化矿山地质环境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内容,更是矿业城市建设"五位一体"小康社会的关键。在构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推进新一轮科学跨越发展指引下,莱芜市确立了"实力莱芜"、"活力莱芜"、"魅力莱芜"、"生态莱芜"、"幸福莱芜"的发展目标。立足资源管理、服务发展大局,抓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是建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济莱协作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莱芜市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治理的现状,根据当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进展情况,对制度建设、融资渠道、矿山企业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来了对策和建议,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双核结构模式的理论研究背景、内涵以及三个重要形成前提:区域中心城市是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双核结构模式中两端点城市的经济实力与规模能级相当;两端点城市功能上互补,社会经济联系紧密。针对武汉-上海双核结构模式,在对武汉和上海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得出了以下三个结论:武汉经济实力有限,对上海经济影响不明显;武汉和上海经济规模及实力、能级相差过大;武汉和上海两地间还没有建立起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没有实质上的功能互补。综合双核结构形成的三个重要前提,由此可知武汉-上海双核结构仍处于雏形状态,其形成和完善还有大量的工作可做。现阶段武汉和上海之间的经济联系可以利用技术跳跃式扩散规律得到加强,促进两者共同的发展,从而推动武汉—上海双核结构模式逐步形成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关系和含义的探讨,对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调发展的潜力与有利条件,以此探索实现上海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有效途径。认为,尽管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限制因素,但出众地具有经济作与协调发展的诸多潜力与有利条件:(1)两地具有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的强大政策优势;(2)长江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3)产业互补性强,有深远的合作前景;(4)各具区位优势,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3.
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在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义水环境承载力定义出发,建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和向量模法对武汉市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该定权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同时又引入熵值法对权重进行修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影响。该方法使评价指标的赋权达到主观与客观统一,对水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更加准确与合理。该方法构造简单,便于实现计算机编程,所以应用较为简单、方便。以武汉市为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利用向量模法对指标进行量化,结果表明武汉市2006~2010年水环境承载力逐年增大,由0129 3增长到02411,表明近些年武汉市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性较好。从3个准则层中可以看出,资源与环境对武汉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大;社会子系统承载力评价值逐年上升,且上升趋势较快;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经济子系统承载力评价值呈逐年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4.
制度创新:依托武汉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过上千年的发育和发展,我国长江中游流域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以武汉为中心、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落的雏形。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的分析以及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区域的比较,阐明了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和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深层次制度性障碍,提供了诸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跨行政地界的区域协调机构,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和促进区域内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以区域整体协调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圈层梯度推进、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点,从而促进全国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中游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行政条块分割,地区产业缺乏一体化的统筹考虑等原因,我国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关联与协作,区域整体效益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地区间的行政壁垒逐步拆除,区域经济势必在市场作用下走向一体化,产业发展也将趋于地区特色化,区域间的产业联系也日益密切,先前地区割据局面将逐步打破。从这个观点出发,以长江流域经济的逐步一体化为前提,在分析中游地区产业成长环境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中游地区在长江产业带中的产业地位和分工;比较研究了资源导向型,出口导向型,中心城市带动型,智力发展型的不同发展战略在中游地区实施的可行性,提出中游地区应充分利用我国中西部市场逐渐开拓,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大量的初中级制造加工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以及沿江航运及水资源优势,发展成为区内进口替代--面向区外市场的农业和制造业的半成品和最终产品的加工基地。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沿江产业带是一个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的区域,既是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带。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本文在分析长江上游沿江产业带产业结构演进背景-产业基础,经济基础,资源基础和宏观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国外产业结构演进手一般经验,对本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进程和目前所处阶段进行了分析和判定。  相似文献   

17.
过去30年中,GDP年均增长9.81%的中国经济奇迹已为世界所见证,然而,繁荣背后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却往往被轻视.本研究基于1992-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模型,对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协调路径作了实证分析与情景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虽然也会通过技术溢出等机制对我国能源与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基于规模效应的主导作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仍将促使我国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总量增加.在现有国情下,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主要协调路径应在于:以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强化市场换技术战略,提升外资技术效率;因地制宜,促进工业结构优化;保障环境政策的有效性,强化市场机制;加强宣传,树立节能减排的全民意识等.  相似文献   

18.
跨世纪江苏沿江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江苏沿江地区包括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八市,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和城镇密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区位优势条件物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析,拽出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开放格局下本地区产业结构重组与升级所面临的机遇,及地区矿产资源缺乏、自然条件相似、产业结构趋同等不足。提出该地区跨世纪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是在维持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在产业间和产业与环境间的循环流动。发展循环经济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和企业上。需搞清具有物质循环利用关系的产业及其间的关系。为区别传统经济产业间的关系,避免走入用传统产业理论指导循环经济建设的误区,本文提出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概念。并将若干与某种生产要素有关的产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称为产业体系。以物质要素循环利用关系为纽带的产业体系称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根据物质在环境社会系统中的流动模式。将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中的产业分成物资产业、人的产业和环境产业三大类。要在传统(线性)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需理性地按生态学原理规范经济活动。重点强化废弃物再生和回用的环境产业。使之同物资产业和人的产业相协调。产业体系是对产业结构概念的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理论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是循环经济建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论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城镇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研究我国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认识,帮助政府部门从更高的层次制定小城镇经济发展战略.本文界定了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探讨了培育和提升小城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软件环境、创新能力及产业集群等方面对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进行分析;针对小城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提出了优化小城镇发展环境,完善小城镇创新体系,增强小城镇产业集群的发展等建议;得出了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关键是要增强其竞争力,而要保持小城镇经济持续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小城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的结论,为促进我国小城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