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水灾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跃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4):77-80
本文研究了我国水灾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水灾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防御洪灾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西南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西南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特点,提出了4种类型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峰林平原区挖掘产钻孔,节水灌溉,发展高效农业;溶丘洼地区堵洞引水,梯级发电,发展庭院经济;峰丛山地区兴建水柜,表层调蓄,发展生态经济;断陷盆地区堵洞蓄水,联合调度,发展粮果基地。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等周边8市共同组成的城市密集区。该区域具有悠久的产业发展传统,其历史轨迹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1949)为产业发展起步时期,第二阶段(1949~1994)为产业结构强化时期,第三阶段(1994~)为产业体系调整时期;与此相适应,区域产业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均呈现典型的集中特征,以2003年区域制造业的增加值为指标,武汉市的空间集中度为50.5%,前10类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为60.6%。据此,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以2001~2004年武汉城市圈9城市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制造业分行业的年均增加值和增长率为指标,计算和分析其区域产业发展潜力,结果表明:以钢铁、汽车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为依托,构建区域集群网络,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武汉城市圈应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创新驱动路径,通过完善集群网络规划、强化区域空间关联和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等政策措施,有效推动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发展是当今世界竞争的主题。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构建的城市群发展3D(Density,Distance and Division)框架,以武汉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武汉城市群,在城市群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中,经济密度最重要;(2)距离对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还较小;(3)整合在省内城市群影响不大,因此,现阶段增加城市群内经济密度和缩短城市群内各城市间距离比整合内部资源更为重要。3D框架为我们审视我国城市群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地理分布特点,决定了它在我国农业生态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加大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对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泸沽湖区特殊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危机因素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对室内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川、滇交界泸沽湖摩梭人聚居区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危机因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7.
同城化是城市间要素流动与融合发展的动态过程,实施同城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流、人口流、信息流三方面构建都市圈同城化综合测度模型,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及其空间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解析武汉都市圈同城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是都市圈的经济、人口与信息中心城市,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整体差异较大且两极分化现象突出;(2)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形成了“一心一区双轴多点”的空间格局,且具有空间非均衡性、空间指向性和空间邻近效应等空间特征;(3)基础设施建设是武汉都市圈同城化的关键驱动力,经济发展能力是其直接推动力,而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保障是间接推动力。基于此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同城化发展建议,以期为区域同城化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与案例借鉴。 相似文献
8.
金逸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4):72-77
本文分析了我国住宅产业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住宅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并提出了发展住宅产业的重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是解决我国宏观与区域人口布局的重大课题。已有的研究多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研究尺度涉及国家级、省级以及市县级,较少涉及城市圈的人口功能分区。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的基于行政区划的人口发展功能区为参比,在对统计型人口数据进行空间化的基础上,以人口数据与地理数据的叠加分析结果为基本依据,通过建立人口与耕地、水体和高程的决策树,探索一种全新的人口功能分区路径,并对两种人口功能分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和传统的基于行政区划的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结果相比,基于人口数据空间化技术的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结果在总体上与前者吻合,同时具有如下优势:一是在分区方法上摈弃了诸多的指标计算,二是分区的精度得到了加强,三是更加有利于统计数据与资源环境数据的耦合分析。对今后特定区域的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实现更加客观、更有利于应用的规划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沿江地区有我国第二大钢铁基地─—武钢和国家重要有色基地─—大冶,冶金工业已成为区内的支柱产业,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利用现有基础和交通、区位、技术等优势,弥补资源和设备落后等不足,以求更大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战略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冯之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1-5
本文分析了战略研究演化的轨迹,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指出了21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贵阳市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当前形势下,如何实现贵阳市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当地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阐述了贵阳市环境经济系统的特征,在引入和结合系统动力学、情景分析和协调度分析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贵阳市协调发展策略分析的研究框架。遵循框架中的思路和方法,构建了贵阳市环境经济系统仿真模拟模型,围绕GDP增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环保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5个情景的情景预测和协调度分析,通过反复模拟、反馈、调整及分析,识别出情景5为较理想的一种发展模式,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基本策略方向。研究结果是贵阳市未来发展的科学参考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论科技产业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映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2):107-112
加快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需要加大知识资本的动作 ,增强科技产业的投入 ,而且需要通过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形成一种新的竞争战略资源和发展格局。本文认为 :①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增长战略来说 ,科技产业发展对于GDP的贡献率 ,以及在制造业中的主体比重 ,将必然纳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新经济增长体系。②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全球化科技产业竞争 ,实质上是稀缺资源和存量结构调整的战略竞争。在这一竞争发展的过程中 ,显性竞争表现在科技产业在市场领域的竞争 ,隐性竞争则表现在人才竞争、科技创新竞争以及科技产业化竞争。③进入 2 1世纪 ,面向全球化竞争 ,各国在维护国家利益 ,加快科技产业化发展等方面 ,将会逐渐扩大为影响全球性竞争。为调动国内竞争资源和力量 ,协调发展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天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3(4):19-23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动态关系,四者的协调发展包括“有限协调发展”和“完全协调发展”两个层次,其实质是弱化、消除其间的消极关系和消极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和促进其间的积极关系,实现四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协调发展战略”应以不影响长远的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经济发展置于中心位置,强调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同时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德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1):32-36
近十年来,我国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上,从理论上有了长足的进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应该看到,环境、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贯穿于国民经济的一切活动之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仍有距离。为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作出由突进向和谐发展转轨的重大抉择。 相似文献
16.
汉江流域经济发展评价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国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2):97-103
汉江流域地处我国中纬度的腹心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流域已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基础,具备较快发展的条件,但目前发展水平尚不高,产业发展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存在交通不便,资源不丰,开放不够,投资能力小等不利因素。流域的发展主要面向长江产业带,面向沿海和太平洋,实行点轴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逐步实现产业集约化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前期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定位及发展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个城市组合而成的城市群(或城市复合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群区域农业的发展具有科技、经济、社会资源的多种优势。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我国南方最好的城市群建设地域之一。该区农业发展具有靠近农业科技发达地带、自然资源与条件优越、农业物质装备与原有生产基础良好和农产品市场容量及资金投入量大等优势。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后,该区域农业应成为湖南外向型农业基地、湖南高科技农业产业化基地、城郊都市农业基地和湖南农产品加工基地。相应的农业发展途径为: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分工;建立和完善农业高科技园区体系,以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带动全区农业的高效发展;调整发展重点,培植新的高效产业;建立农产品创汇基地,提高创汇能力;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条件;加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力度,促进全省农产品流通。 相似文献
18.
尹名年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3(2):68-71
江苏省丹阳市沿江毗邻的界牌、新桥、后巷三镇自1978年以来,坚持经济建设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并举,走出了一条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十多年来,三镇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村镇建设日新月异,人均耕地有增无减,资源得到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卓有成效,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已具现代化雏形。三镇的实践给我们下了深刻的思考,即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加速村镇建设、加强政府调控。 相似文献
19.
略论长江开发的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4):339-344
当前长江开发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所造成的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其直接威胁到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既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又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主干区,其开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前途。因此,在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双重转型的过程中,长江的开发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相互协调,成为了我们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关系和含义的探讨,对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调发展的潜力与有利条件,以此探索实现上海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有效途径。认为,尽管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限制因素,但出众地具有经济作与协调发展的诸多潜力与有利条件:(1)两地具有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的强大政策优势;(2)长江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3)产业互补性强,有深远的合作前景;(4)各具区位优势,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