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78年,随着"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口号声渐渐远去,神州大地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环境》也在这一年应运而生。那时的我,刚高中毕业,是一个懵懂少年,还未认识《环境》,对环境知识、环境问题、环境文化等的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1991年,我从一名中学教师转行到环保部门工作,有幸邂逅《环境》。这本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去表达环境知识、环境问题和环境文化,让  相似文献   

2.
张凯对环保的钟爱早有所闻,但没想到他竟痴迷到这种程度:公文包里长期放着环保手册;办公桌上摆着十几本环保剪报;书桌上除了几十本环保书籍外,还有厚厚一叠《环境》杂志;报夹上有新到的《中国环境报》,这是他长期自费订阅的报纸。他说,“只有自己掏钱才会倍加珍惜”。  相似文献   

3.
重要启事     
作为一名环境专业的学生,我认为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专业杂志是很重要的。但现在市场上可供我们选择的刊物实在不多。一年前,我的导师向我们推荐了《环境经济》,从此,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认为,《环境经济》杂志最让人欣赏的地方就是它做到了宏观与微观并重。  相似文献   

4.
<正>有幸成为《环境》杂志的作者,好像已经有些年头了,我已经习惯了将《环境》杂志和其他许多书籍、杂志一样,视作自己的人文环境的一部分了。不过,作为一名作家,能跟《环境》杂志达成如此和谐而长期的合作,我还是有些意外的。在中国,几乎每一个行业都会有一份刊物,这种所谓的"行业刊物"一般是以交流、分享以及研究行业内的专业知识为主。外行人基本上是没法融入的。但是我跟《环  相似文献   

5.
《上海环境科学》杂志编辑部: 作为方柏容教授朋友的我,读了他在你刊10卷4期上发表的“力争环境外援,但不妄自菲薄,坚持自力更生,但不固步自封”的文章后,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我感到方教授是一个有良知的和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知识分子。他说出了我国广大环境科学工作者以及我们气象学领域(也可能包括其他领域)知识分子的心里话。我国对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重视,是众所周知的,已为世人所公认。美国《环境科学和技术》上刊登的“对中国环境应该援助吗?”一文,全盘否定我国环境科学成就的看法和观点,实在令人遗憾。真像方教授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该文作者如不是存有偏见的话,则也是对中国10多年来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过于忽视。  相似文献   

6.
《环境》2005,(1):1
春光融融,飞红滴翠。2005年1月,全新改版的《环境》杂志终于和大家见面了。翻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环境》,我们心里洋溢着欣喜,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使命感。因为我们深知,对于一本发行即将突破300期的月刊,《环境》每走一步都将牵动无数关切的目光。  相似文献   

7.
大卫·爱登堡,1926年5月8日生于英国伦敦,后就读于莱彻斯特(Wyggeston)文法学校,毕业于剑桥大学Clare学院,随即加入刚成立不久的BBC,并参与制作《动物园探奇》。1965年,他首度辞职进入研究所攻读人类学,后来披BBC延揽回去主掌英国广播公司二台(BBC2)。其间,他将彩色电视引入英国,并构思《文明》和《人类的世界》等多种节目系列。  相似文献   

8.
<正>有一天,与同事闲聊时,被问起在《环境》杂志工作中最难忘、最震撼的一次采访是什么?我想了一下说,近几年来,杂志贴近社会热点,策划的专题采访虽很多,很广,舆论影响也很大。但最震撼、最难忘,应该是2016年12月,我们杂志策划组织省内各媒体单位一同到珠海、中山、东莞等市实地调查海漂垃圾的事。那年,采访计划经广东省委、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杂志创刊十五周年之际,我作为一名老读者向编辑部表示衷心视贺,也对中国《环境保护》杂志的未来提出殷切希望。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环境保护》杂志,应继续成为宣传落实这一基本国策的喉舌,成为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及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园地。  相似文献   

10.
《环境》2019,(1)
<正>《环境》杂志深知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早在创刊之初,便开辟"环境教育"专栏,积极推动学校环境教育。1981年,《环境》杂志对潮州幼儿园和中小学环境教育进行连续报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1989年潮州市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500佳"。《环境》杂志积极编发相关文章,为各地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提供辅助资料。自创刊以来,《环境》杂志刊发有关学校环境教育的文章已经  相似文献   

11.
<正>《环境》杂志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产物,耕耘四十载,以其权威性、思想性、教育性和持久性成为国内历史最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环境科普期刊之一,功德无量,可喜可贺!作为有幸担任广东环境文化节环保诗歌大赛的特邀策划和评委,我感受到广东环保人高尚的情怀。我觉得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和《环境》杂志是全国少有的将环境教育与诗歌文化创作进行双向融合、彼此借力的试验者、先行者,并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正>记得在两年前刚刚跨入环境报道领域的时候,很惊讶的一个发现就是:在广东,居然早在1978年的时候,就已经创办了一份环境科普的刊物——《环境》杂志。1978年,吹响改革开放号角的那一年。第二年,我才来到人间。那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广东要在彼时彼处,创办这样一份杂志,并  相似文献   

13.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办的《世界环境》中文杂志同我国广大读者见面了。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由衷的高兴。我之所以要热烈的祝贺,是因为这份杂志的诞生,表明我国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环境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项新进展。自一九七二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相似文献   

14.
<正>《安全与环境工程》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本刊办刊的指导思想是:贴近学科前沿、贴近现实,面向市场、面向读者、面向未来,不断传播安全与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来到《环境》杂志已经七年,回首往事历历在目,犹如带露朝花。2014年,省政府开展水污染暗访调查,我作为随团记者参与调查,并要求在《环境》杂志上曝光相关污染行为。在广州市白云区暗访河涌污染期间,刚好遇上大暴雨。暴雨过后,河堤边低洼处积满雨水形成水潭,不知深浅。为了实地了解河涌的污染情况,我二话不说,鞋子袜子一脱就冲进水潭一路  相似文献   

16.
沈立 《环境》2014,(10)
正2007年,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环保英雄",《时代》杂志总结了他的成就:创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持续向污染受害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推动中国环境法治的健全与完善。事实上,他在国内有着"中国环保法律援助第一人"的美誉。近15年来,中国大多数环境法律、法规的起草,他都参与其中。他,就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主任王灿发。  相似文献   

17.
<正>比尔·麦克基苯1960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纽约工作并成为自由撰稿人,是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他在《纽约人》、《纽约时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的数百篇有关自然的文论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他广博的知识以及在哲学、自然科学方面的造诣确定了他在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以来,麦克基本先后出版了  相似文献   

18.
祝贺与期望     
在《环境保护》杂志创刊十五周年之际,我作为一个热心的读者和支持者,谨对贵刊在环境保护事业上所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加强以监督为中心的环境管理工作,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保护》杂志在积极配合国家和有关部  相似文献   

19.
<正>爱德华·哥尔德史密斯(1928-2009年),英国著名生态学家、生态经济学的倡导者,英国《生态学家》杂志首任主编。哥尔德史密斯192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德国犹太人,母亲是法国人,早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英国剑桥莫得林学院,主修了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20世纪60年代,哥尔德史密斯和他的好朋友John Aspinall周游了世界其他国家,目睹了在工业化进展下,经济的进步却带来了对环境  相似文献   

20.
走过二十     
春风拂杨柳 ,阵阵催步伐。在全省人民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 ,努力实现“十五”时期我省环保工作目标的进程中 ,我们迎来了《福建环境》杂志创刊二十周年。翻开案头厚厚的一摞《福建环境》杂志 ,我们百感交集 ,审视印在路上的足迹 ,我们感慨良多 !二十年前的今天 ,我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 ,高等院校的学者、教授 ,环保系统的科技工作者 ,目睹我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局面而心急如焚 ;面临环境科技交流、污染治理新技术难以推广、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倍感困惑。特别是广大群众环境意识急待提高 ,强烈呼吁要创办一份反映我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