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环境风险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影响评价与风险评价交叉发展的结果,它的诞生一方面是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环境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环境保护的一次重要战略转折。随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深入展开,环境风险评价已成为环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简要阐明了环境风险评价的有关概念,并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方面讨论了国内外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最后就我国环境风险评价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化工园区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带,由于园区企业在生产、储运等过程中涉及众多危险物质,存在着潜在的环境风险。本文先对化工园区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从风险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公众对某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的可接受性,通过风险偏好理论来解释不同人群对环境风险可接受性的差异,并提出了改善公众可接受性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目前石化行业过程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采用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管理体系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安全投入与产出效益最大化的新型理念和体系,介绍了过程安全承诺、风险认知、风险管理、持续提升4个核心理念及所包括的关键核心要素,并对风险认知的量化标准包括风险矩阵、个人风险及社会风险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区域环境风险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区域尺度上的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探讨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保区域环境安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以环境风险系统的组成及环境风险事件的发生过程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区域环境风险区划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了环境风险区划应遵循系统性、一致性、主导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讨论了环境风险区划的步骤、指标体系和方法,提出环境风险区划是开展区域环境风险预防性研究,降低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选取我国三大经济核心地区之一的长江(江苏段)沿江经济带为例,以该区域的开发区为研究单元,建立环境风险区划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区域环境风险,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为区域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改善,群众对环境的意识及对美好居住环境的需求明显提升,环境风险不再只是“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还应该包括影响群众的较明显的个体及事件.龙岗区建区20年来,发展仍存在不均衡,各区域环境风险的级别也各有不同.通过分析重点污染源单位和群众环境投诉数据,可有效识别龙岗区的环境风险源,运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RBCA、概率模型、@RISK软件模拟出各风险发生的频率与风险值,计算龙岗区各风险值存在概率,然后对各个街道的环境风险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各街道风险级别,对下一步风险防范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从环境风险综合评价对象、评价方法、风险管理与预警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趋势,重点开展环境风险作用机制、定量表征方法等研究,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8.
郑国权 《环境》2005,(Z1):98-99
进行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析对拟建项目的风险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环节的分析结论,影响着项目的减少灾害的防范对策,甚至直接影响着项目能否允许建设.目前,在我国对于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还没有成熟的方法来确定.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基于风险场的区域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尺度空间,风险源、风险受体和风险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是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难点.同时,现有评价方法很少关注风险因子的释放规律,释放后在空间中的分布格局,以及风险受体受到损害的途径和程度.本文应用风险场理论,分析描述风险场形成和对风险受体作用的机制.结合南京化工园区实例进行环境风险源识别,采用集对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各风险源产生的环境风险场,再分析处于风险场中的环境风险受体,最后得到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分布,同时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位于风险源周围或河道下游的人口稠密、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环境风险值R≥6,风险水平处于极高、高等级,与园区现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建议依据环境风险水平的分级、分类结果建立起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有关基本概念,,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的发展,指出了风险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