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桥梁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的理论,并采用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和概率分析方法,建立了中、小型桥梁群体震害预测的数学模型。在对江南一带城市地震震害预测工作中桥梁抽样单体震害预测经验法的计算基础上,给出了公路桥梁在不同地震烈度影响下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区域性的地震震害预测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2.
师亚芹  王晓军 《灾害学》1998,13(4):76-80
对房屋建筑震害预测的“评分法”作了一些改进,并根据陕西耀县县城建筑物的特点,对群体建筑物、重要建筑物和古建筑物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震害预测,得出了合理的结论,本文的工作方法对其它小城镇的震害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害预测中的类比推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  傅兴华 《灾害学》1990,(2):8-13
本文推荐了地震灾害预测的一个新方法:系统类此比推断法。这一方法以动力反应分析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为基础,并结合以往的震害经验建立类比推断准则,从而使震害预测工作与场地区划工作、抗震加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实际企业震害预测的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砌体结构作为我国房屋的重要结构类型之一,其震害预测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已发展了多种砌体结构单体震害预测方法。对半经验半理论法、强度判别法、历史震害统计法、专家评估法、模糊类比法、结构理论计算法、动态分析法等几种典型的砌体结构单体震害预测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述,并结合汶川地震中北川县擂鼓镇的7栋多层砌体结构震例,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的震害预测结果。最后,对砌体结构单体震害预测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拱桥震害预测的灰色聚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对拱桥在常见地震烈度下的震害进行了预测。文中考虑了地震烈度、拱桥孔数、跨径及地基条件四个主要震害因子,给出了唐山地震中29座拱桥的预测结果,并与实际震害进行了对比。从而说明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对拱桥进行震害预测是可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地震液化引起的地面大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主要就地震高烈度区液化引起的地面侧向大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地面大变形引起的震害情况、液化诱发地面大变形的机理及液化大变形的预测方法、桥梁桩基的震害和液化大变形对桥梁桩基的影响、桥梁桩基抗地面大变形的措施,以及存在问题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目前我国房屋建筑中一种最为广泛应用的结构形式房屋——多层砌体房屋进行震害预测分析研究,简要介绍六种常用的多层砌体震害预测方法,易损性概率分析法或称为半经验半理论法、强度判别法、延性系数判别法、模糊类比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结构理论计算法,在详细调查房屋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上几种方法,提出相应的震害预测的分析方法。对郑东新区砌体房屋进行震害预测,做出该地区的震害矩阵,并给出该地区砌体房屋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及相应震害面积。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震害预测方法往往需要调查建筑物的详细力学特性参数,这对个别社区的范围是可行的,但对整个城市的震害预测,则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因此需要研究适用于城市群体建筑物的快速震害预测方法。文中提出的城市建筑物快速震害预测系统,是根据模糊数学中的加权距离来判别建筑物的相似性,而采用类比预测的方法来预测城市未知建筑物的震害结果。该方法能够在较少的投资和时间下,迅速给出城市的震害预测结果。最后将该系统应用于泉州市的建筑物震害预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结果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肖兰喜  冯志泽 《灾害学》1995,10(2):26-30
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为例,以其1990年基础数据和1990年静态震害人员、财产损失预测为基础,以未来5年预测的房屋、人口、财产变化结果为变量,给出了动态震害人员、财产损失预测的方法及其初步预测结果。该方法还可以根据房屋、人口、财产的实际变化情况,实现“滚动式”的震害人员、财产损失预测。  相似文献   

10.
多层砖房震害预测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层砖房震害预测是城市防震减灾的基础工作之一.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形成了多种预测其震害的方法,其中常用的主要方法有易损性概率分析法即半经验半理论法、强度判别法、延性系数判别法、模糊类比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结构理论计算法等.着重对部分方法进行了总结评述,并进一步探讨了它们的特点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山区服役环境下材料性能劣化对桥梁抗震安全性的影响,根据混凝土碳化和钢筋锈蚀规律得到山区环境下材料劣化时变模型,采用基于需求能力比(D/C)的动力增量分析(IDA)方法,提出了桥梁时变地震易损性分析流程。围绕某山区典型高墩刚构桥,研究了桥梁构件和体系两个层次的地震易损性时变规律。结果表明:构件塑性发展程度越高,材料劣化的影响越不利,构件曲率延性系数也越大;相比于横桥向,材料劣化对构件纵向地震易损性的影响更大,且服役时间越长,构件地震损伤概率越高;桥梁体系的损伤概率上限高于任意构件,材料劣化的不利影响也主要体现于纵桥向,该方向上 0.8g 时,服役 100 年的严重受损概率相比新桥增大 100.86%;材料劣化对桥梁地震易损性的影响不容忽视,且构件层面的易损性评估不足以反映桥梁体系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梁式桥的震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几次大地震中梁式桥震害调查资料,对梁式桥震害现象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原因,从地震烈度、建设年代、结构体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等4个方面对桥梁震害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关于梁式桥地震破坏影响因素、破坏机理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由于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只能估计建筑物的破坏而不能评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基于对城市建筑物潜在破坏的估计,提出了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影响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因素包括城市所处的地震危险性环境和城市建筑物的易损性。为了考虑地震危险性因素,进行了以地面峰值加速度(PGA)为参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出了我国不同地震危险性特征分区的PGA概率密度函数;为了考虑建筑物的易损性因素,采用HAZUS-MH中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方法研究群体建筑物易损性。通过对这两个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城市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方法,提出的相对全概率抗震能力指数可以反映城市建筑物在其所在的地震危险性环境下所具有的抗震能力,而采用绝对全概率抗震能力指数能够比较不同建筑抗震能力的差异,再结合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标准,可确定抗震能力水平。以晋江市抽样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估为例,结合震害经验,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汕头市城市现状,提出了汕头市地震灾害评估方案。包括利用GIS建立地区小区划数据库,房屋基本数据库,生命线系统基本数据库,基本图形数据库,地震灾害评估知识库和地震灾害评估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15.
现代城市建设中高层住宅建在深软土场地上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深软土场地上的高层住宅易遭震害,地震安全性问题应予充分重视。建议将高层住宅建设工程列入需作“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之列,高层住宅的防震减灾宜从城市建设规划着手,针对高层住宅易遭震害的动力学特性等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对铅芯橡胶双向隔震铁路桥梁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针对双向隔震铁路桥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设置限位器的解决方案,并对设置限位器的双向隔震铁路桥梁进行了车桥耦合动力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常规隔震设计方法的铅芯橡胶支座在横桥向的初始刚度和屈服强度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设置限位器后,双向隔震铁路桥梁的力学性...  相似文献   

17.
大跨斜拉桥的近断层地震响应及减震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断层地震长周期成分丰富,存在速度大脉冲效应;而大跨度斜拉桥一般采用半漂浮体系或漂浮体系,所以固有频率较低。为了研究大跨度斜拉桥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规律及减震措施,利用ANSYS软件分析了某半漂浮体系的大跨斜拉桥在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响应,并对其减震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大跨度斜拉桥的近断层地震响应随着PGV/PGA值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幅度较大,近场脉冲效应较为显著;对于近断层地震作用,不建议采用塔梁弹性连接装置作为主梁纵漂的减震措施,而采用参数适宜的铅挤压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则均能获得很好的减震效果;由于大跨度斜拉桥的近断层地震反应较大,应提高其支座的设计允许位移。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省常熟-太仓5.1级地震现场震害评估和经济损失分析工作为基础,结合江苏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灾快速预测,讨论准确快速科学评估地震灾害及其损失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城市高架道路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抗震薄弱环节,其震害不仅影响其自身的通行能力,通常还会影响高架道路下方的地面交通.对高架道路系统抗震性能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内环高架道路系统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得到了震后系统通行时间延长值,而震后系统通行时间延长反映了系统通行能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结构抗震分析中的计算机仿真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介绍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结构抗震设计、既有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极端外部作用下结构反应分析、区域抗震规划与评估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及最新进展。强调了能够解决不连续、大变形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在这一领域的意义。指出建立或完善构件层次的滞回本构模型和多参数破坏准则,研究结构解体前后的阻尼机制,探讨数据库技术在仿真系统中的应用,发展新型结构体系的分析模型以及具有初始损伤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引入并行计算技术等对推动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仿真分析方法必须经工程实例或结构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