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影响作物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光、温、水和养分,根据这四个因子构成的自然生产潜力模型为阶乘形式:y_1=f(S)·f(W)·f(T)·f(Q)提出这种模型的学者有罗马尼亚的Dumitru Teaic、我国的梁荣欣、孙惠南等。考虑光、温和水三个因子的所谓气候生产潜力的阶乘型公式较多,如陈明  相似文献   

2.
一、作物的暗呼吸和二氧化硫在二氧化硫对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所造成的影响中,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显著,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对光呼吸或暗呼吸而带来的影响,几乎没有研究。水稻幼株的暗呼吸和二氧化硫浓度之关系见图1。随着SO_2浓度的增加,对水稻幼株的危害几乎呈直线加剧。SO_2为4 ppm时,暗呼吸暂时加强,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危害作用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个能广泛用于环境试验设备的温度、湿度、光辐射强度(以下简称温、湿、光)三参数微机控制系统,并对如何提高系统精度和减少温、湿、光三参数的互相影响、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及相对湿度的测量精度,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世界现代农业已由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发展,走集约农业之路。立体农业是指从不同空间来配置衣业,在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的同时,更多的利用空间的光、热、水、气资源,以获得农业生产更大的综合效益。作物复合群的种植、果菜的棚架栽培、水田的稻  相似文献   

5.
降雨利用效率——干旱陆地生态学中一个统一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背景、基本原理和根据因为光合作用和蒸腾都受到能量流的控制,所以植物的生产与蒸腾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是1913至1914年间 Briggs 和 Shantz 完成的,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了。Briggs 和 Shantz 指出:任何一个种或品种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都具有一种独特的并且普遍受到控制,蒸腾系数:即所吸收的水的重量对于所生产的干物重的比率。在 Briggs 和 Shantz的实验中(1913),几种作物的蒸腾系数的平均值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北至南依次连接冕宁县、西昌市、德昌县和米易县的安宁河流域,具有丰富的光温资源,平均气温14.1~19.4℃,≥10℃的积温4200~7300℃;年日照时数2044~2413h,年总辐射507~590KJ/cm~2;其中中下游区长夏无冬,热量资源为全省之冠。光温生产力达33903~56888kg/ha,增产潜力30228~52410kg/ha,增产潜力指数89.16%~92.13%。但因该流域干雨季节分明,干季降水不到10%,冬干春旱;雨季洪涝成灾,严重限制了光温生产潜力的发挥。自然生产潜力的光能利用率只占光合生产潜力的38%.实行水土综合改良,增加保灌面积和小春复种指数,以及立体开发,是挖掘生产潜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 据北京食品报报道,农业部把开发绿色食品作为“八五”期间的拳头产品,并严格确定了三个必备标准。一是产品原料产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原料作物的生长过程及水、肥、土条件必须符合一定的无公害控制标准,并接受农业部农垦司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监督。三是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包装、储运过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最终产品需由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检测合格才准子出售。  相似文献   

8.
太阳光能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绿色植物的生产是在光能的参与下,将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有机物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而贮存于碳水化合物中。生物学产量的90%—95%是来自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所进行的光合作用。可见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产量形成与太阳光能密切相关,或者说单位面积上植物群体产量的高低与该单位面积上植物群体固定光能的多少有关。因此,从光能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不断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形成尽可能多的有机物质,为农牧业高产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这是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利用第Ⅰ部分得出的模型,我们计算了重庆市12个县的潜力。全市各地光合潜力多在1500kg/亩左右,变化较小,最大值是江北县的1616kg/亩,最小为巴县的1461kg/亩;光温潜力均在1200kg/亩以上,其中江北、永川、璧山县分别达到1310kg/亩,1309kg/亩,  相似文献   

10.
为减轻水利工程建设对水库库区及水库下游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针对减水河段鱼类产卵繁殖的有效保护问题,以鱼类产卵期栖息地生境需求作为主要生态约束因子,结合生态水力学法、目标物种栖息地生态水文学特征的数字化处理与水温适宜性,建立了考虑鱼类产卵期栖息地需求的生态调度过程确定方法,以古水电站为例,选取光唇裂腹鱼为主要保护对象,获得了古水电站的生态调度过程,较好地保留了天然径流过程的涨落水变化和流量脉冲过程对光唇裂腹鱼产卵刺激的水文信息,使得光唇裂腹鱼获得更适宜的水力学环境,提升产卵概率,有效保护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提出在四川盆地,水田经济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光、热、水和劳动力资源,田块水、肥、土条件也比同源旱地优越。但是,水田经济生态系统在田面保持均一水层的特点,也确实程度不同地存在光肥不平衡,水热矛盾突出,系统生产潜力难于充分发挥的一系列问题,致使低产冬水田的面积在许多地区仍高达1/3以上。  相似文献   

12.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如换作今日,我认为“亲绿者德,近绿者寿”就是古人所述之意,因为绿色环境是人类长寿的天堂,亲近大自然,亲近绿色,就会健康,就会长寿。树木能够释放氧气。在人类生活过程中,要不断地吸人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树木的光合作用正好与人类相反,吸收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国内外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进展,以及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的4个主要方面。同时以洱海流域环境友好型肥料应用的田间试验为案例,比较了缓释BB肥料、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习惯施肥等模式对稻田径流水氮磷削减效果,并通过作物产量、肥料成本、纯收入等因素的分析,核算出洱海流域稻田缓释BB肥料应用的最低农业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4.
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将以两种方式影响作物的代谢、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一是通过温室效应“加热”气候,改变降水类型,进而影响作物;二是浓度变化本身对作物生理过程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在与CO2浓度有关的作物生理实验方面取得的进展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2006—2015年河南省18个地市资料为基础,基于水足迹理论对该省冬小麦、夏玉米生产耗水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构成,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其时空差异。结果显示:①在年际变化方面,河南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总体呈递减趋势,其中郑州、开封和信阳3市的降幅最大;夏玉米生产水足迹随着年际间降水量丰枯而波动较大。②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河南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别形成显著的集聚区,夏玉米表现为集聚性不显著。③在作物生产耗水构成方面,河南省冬小麦蓝水足迹占生产水足迹的比值高于夏玉米,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夏玉米绿水足迹占生产水足迹的比值高于冬小麦,表明时空分布不均的降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程度,应加强对农业生产主要供水来源——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原湖泊洱海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开展主要种植作物牧草、烤烟、玉米、水稻地表径流水监测试验研究,为种植业面源污染的控源、减排、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15个省、区、市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5%,灌溉面积占全国灌溉总面积的48%,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0%。区域水资源短缺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提高农业用水有效性。本文从水文学角度,研究了华北、西北和东北3个地区水土资源特征;分析了作物熟制和适水种植的节水效益、农田供水量与产量的函数关系、农田棵间蒸发量和控制措施,以及提高高产农田用水有效性等水文试验研究结果;介绍了河北省南皮节水农业试验区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8.
沉水植被的重建是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而光照是沉水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根据2005年7月和2006年3月对广州市一富营养化浅水池塘水下照度的监测结果,建立水深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模型,模型通式为I=I0e-αx.其中光衰减系数α平均为0.1002±0.0097(2005年7月)和0.1190±0.0063(2006年3月).据此模型计算,监测期间每天仅有9~10个小时池塘光补偿深度大于10 cm.在2005年7月和2006年3月每天池塘光补偿深度大于10 cm的时间段内,池塘平均光补偿深度分别为29.1 cm和28.7 cm,距池塘底部分别为24.4 cm和16.7 cm.池塘底部照度在每天绝大部分时间内不足水面照度的2 %.水下照度过低是导致在此类池塘中带水栽种沉水植物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带水栽植沉水植物前,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水下光照条件,以保障沉水植物的生长需要.  相似文献   

19.
阿里山神木     
郭建华 《绿叶》2014,(7):102-106
去台湾旅游,不可不去阿里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可是,偶有机会台湾环岛游,去了阿里山,却没有见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也没有见到壮如山的阿里山少年,倒是领略了阿里山水的秀美和山的壮阔。阿里山的魅力,多半来自于树。阿里山为玉山支脉,由18座大山组成。总面积1400公顷的阿里山地区,森林分布横跨台湾热、暖、温三带,可谓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中国光温生态试验资料及四川水稻品比试验与气象观测的历史资料,讨论了早、中稻感温性和对温度的适应性,分析了播期、纬度、海拔等因素与稻种需求积温量的关系,以水稻品种类型对热量的适应性指标为依据,考虑四川水稻气候生态的差异性,划分出水稻综合气候生态类型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