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军 《防灾博览》2018,(6):60-61
和全球变暖'祸出同因',海洋酸化同样源于人类向大气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不同的是,全球变暖是由于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作用,海洋酸化是溶人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碳酸根和氢离子。随着溶于海水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海水pH值和碳酸钙饱和度持续下降。海洋酸化是个很缓慢的过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已经接近并超过自然变化的强度和变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REOF的四川省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高温热浪的国家标准计算四川省155个站点1959—2016年5~9月逐日热浪等级并统计热浪天数,采用REOF分析研究四川省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用"取最小分类值法"将四川高温热浪划分为盆地盛夏热浪区、盆周盛夏热浪区、攀西南部初夏热浪区、盆南盛夏热浪区和常年无热浪区5个区域。结果表明:(1)四川省高温热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增多趋势,其间2006年和2016年尤为显著;(2)四川高温热浪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以盆地盛夏热浪区范围最大、高温热浪强度最强,其次是盆周盛夏热浪区,攀西南部初夏热浪区和盆南盛夏热浪区范围较小;(3)各个热浪类型区域的阶段性变化有所不同,盆地盛夏热浪区20世纪60—70年代高温热浪有增多的趋势,80—90年代前期高温热浪偏少偏弱(受凉夏影响,其它各区类似),1995年开始高温热浪增多增强趋势十分明显;盆周盛夏热浪区,1998年以前少有高温热浪,1998年以后增多增强,2016年高温热浪罕见;盆南盛夏热浪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高温热浪趋弱,80年代和90年高温热浪天气较少,2003年以后增多增强,2013年高温热浪尤为突出;攀西南部初夏热浪区,2005年以前出现高温热浪的机率较小,2005年以后明显增多增强,2014年强高温热浪最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多元卫星遥感资料和上海台风所的最佳路径资料,分析了南海暖涡对超强台风"威马逊"的影响,观测表明:"威马逊"在快速加强期间,先后从两个暖涡(WOE1和WOE2)的边缘穿过,中心最低气压在30 h内下降了60 hPa,对应暖涡的区域,海平面温度(SST)高于30℃,海表高度异常(SSHA)大于30 cm,热带气旋潜热(TCHP)大于100 kJ/cm~2,并具有70 m以上的深厚暖层。进一步采用中尺度大气模式WRF与区域海洋模式POM构造的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研究了海洋暖涡对"威马逊"的影响。与观测结果对比,尽管模拟台风最大强度与观测比较仍有一定差距,但模拟结果能较合理地模拟出台风中心气压和最大风速的变化特征。对比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虽然暖涡的存在并不是台风快速加强的充分条件,但暖涡使得海洋向大气输送的表面热通量增加,特别是对应近岸的WOE1海域,具有更高的SSHA和热带气旋潜热,台风中心区域的平均潜热通量也增加了40%以上,是使台风快速加强能达到更大强度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石头也嫌热     
《防灾博览》2002,(4):32-32
美国和加拿大组成的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发现,不仅空气和海洋的温度在近50年中明显上升,而且地球上各大洲岩石的温度也有所上升。 科学家们说,地球上的这些大陆和气候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升温表明,地球温度的升高是全球性的。 在最近20年中,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是否实际存在空气和海洋升温的现象,很多环境科学家把这种升温归咎于工业社会对生态系统的污染。 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新的研究发现,各大洲岩石  相似文献   

5.
黄河断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了我国北方趋于干暖化 ,出现黄河断流现象 ,并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黄河断流在历史时期就已存在 ,并非现在才出现。由于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 ,整个黄河流域变得干暖 ,降水量减少并集中分布在夏季 ,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蒸发量因干旱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水土流失使河床淤高 ,增加了河水的下渗量和蒸发量 ,使中下游地区的水流无法汇入到黄河干流 ,最终造成断流。黄河断流是该河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是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必然结果。为了解决黄河断流问题 ,可以采取全流域人工降雨、下游低洼地区蓄水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气候暖化加剧区域水循环、增加洪旱灾害风险这一科学问题,利用1960-2005年全国588个气象台站资料,对基于标准化降雨蒸散指数的气象洪旱时空演变特征作了深入分析,并通过Copula函数与气温构建了二维联合分布函数,揭示了气温上升对中国气象洪旱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气温上升情景下,不同重现期的极端气象洪旱事件有着不同的响应。希望该研究对气候暖化背景下的中国防洪抗旱减灾及流域水资源管理能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辽宁酷热日的天气气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统计方法对辽宁1951-2003年的酷热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辽宁的酷热天气主要出现在辽西地区;酷热天气在5-7月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7月;无明显的年际变化.中纬度东-西高压带是造成辽宁酷热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其次是西风带暖高压,在850hPa温度场上,辽宁西部在24℃暖中心之内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03,(5)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江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普遍暑热难当。上海7月25日出现了39.6℃的高温,破了60年来的纪录。浙江、江西省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40℃左右的高温,局部地区达到43℃,都是几十年未遇的酷热。甚至北方城市也破了当地的高温纪录,例如北京7月27日四环四元桥地区的温度高达41.6℃。今年高温来势凶猛,酷热当道,持续不降,个中原因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9.
读者信箱     
《民防苑》2014,(8)
正(上期答案)2014年4月15日,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一则新闻公告:今年2月以来,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已经达到厄尔尼诺先兆的程度,预测今年可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并很有可能成为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到底是什么,今年的厄尔尼诺又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吗?厄尔尼诺(El Nino)来自于西班牙语,原本的含义是"圣婴"。19世纪初,生活在秘鲁渔场沿岸(如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国家)的渔民们观测到一个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城市高温热浪的风险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学》2016,(1)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浪愈加频繁的变化趋势,从风险分析角度提出了高温热浪灾害风险概念模型,探讨了我国1983-2012年高温热浪频数和强度的变化特征;为解决风险评估建模时决策者难以有效评判的情况,构建了犹豫层次分析法(Hesitant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H-AHP)和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相结合的高温热浪风险评估模型,并以华东地区6座城市作为承险体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合理构建高温热浪风险指标体系,得到与事实接近的量化评估结果,研究思想和方法途径可为其他气候灾害评估和风险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辐射是带来死亡,还是拯救人类?一方面,人们谈论着,在能源缺乏的世界上,核动力是唯一可靠的出路。原子能被说成是能的'海洋',它能生产食物,给工业提供燃料,回收珍贵的矿物,满足我们的生活要求,为人类的文明带来蓬勃的生机。但同时,辐射也带来恶梦,人们往往会想起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和三里岛上核电站的阴森可怕的烟囱群。辐射的幽灵成了好莱坞恐怖影片的无形的主宰;当魔鬼逼近时.  相似文献   

12.
山西北部一次飑线大风的多普勒雷达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山西省北部大同地区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速度剖面图、垂直液态含水量、回波顶及VWP产品,结合环流形势和自动站分钟数据资料,对2010年6月16日发生在大同地区的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飑线过程发生在高中低三层的冷涡环流形势和地面冷锋前的暖区;飑线过境时压、风、温三要素出现剧烈变化;研究极大风速≥16.8 m.s-1的台站时发现:飑线过境时两个站出现的速度极大值与外流边界的影响时间相吻合,四个站出现的速度极大值与强回波下沉气流影响时间相对应;冷涡携带的冷空气使飑线后部入流不断得到补充,而前侧暖湿气流沿着后部入流爬升,不断产生新的单体,是飑线能够维持、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66—2021年重庆区域34个气象站观测日值数据,选择暴雨、热浪、干旱3种典型气象灾害,依据国家标准、采用Mann-Kendall和Sen趋势法分析了3种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SaTScan时空扫描统计法研究了3种灾害的时空聚类特征。结果表明:1966年以来重庆平均热浪频次呈增加趋势,2001年以来暴雨和热浪明显增多、干旱总体减轻;重庆大多数地区暴雨、热浪变化以上升为主,特别是热浪,44%的区县热浪显著上升。暴雨和热浪事件易在东北部偏东地区和西部、西南、中心城区三区交界处聚集,热浪和干旱事件易在西南、中部、东南三区交界处和典型年份聚集。暴雨和热浪灾害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东北部聚集增多,热浪和干旱灾害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聚集区向东北迁移;暴雨、热浪和干旱灾害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在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集、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聚集范围明显缩小。基于时空扫描统计法揭示的研究区暴雨、热浪、干旱灾害时空聚类特征与灾害发生事实及Moran’s I方法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和结论对重庆区域多灾种并发的诊断和综合风险防范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FY-2D、2E卫星观测资料及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13.07.19”和“2017.07.20”昆明两次大暴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出现在全省强降水过程大背景下,强降水时段均出现在盛夏7月的夜间,集中在北部和东部。2013年过程降水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洪峰水位较高,而2017年过程小时雨强和雷暴次数为最强,城市内涝范围和灾情影响程度较大;两次环流系统均是两高辐合、低涡切变配合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但2017年有明显的系统前倾,辐合更强;不稳定特征显示,高冷低暖,对流特征指数均体现为对流性不稳定,但2017年CAPE较大、高层冷平流较强,高低空强垂直切变明显,对流层高层干冷空气下侵增强了对流不稳定;滇中昆明均处在MPV 1?0、MPV 2?0的大气对称不稳定条件下强的对称不稳定区,2017年过程由于积聚了大量的较强不稳定能量,强对流天气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整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分布基本一致,与降水区基本对应;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两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中尺度系统,但2017年云团强度更强,对流性特征更明显;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表现, 2013年过程为带状混合型降水回波,持续少动,中尺度系统有暖平流、中尺度辐合区持续影响,回波顶高8~10 km,且最大回波强度46dBZ,而2017年过程为团状、涡旋状对流性降水回波,回波强度强于2013年,小时雨强较大。  相似文献   

15.
溅着血泪的生存与毁灭的悲壮史诗石破天惊的大自然与人类命运的交响曲.5.聆听来自'底下'的声音,你才能'耳聪目明'从龙陵回到昆明,在省地震局局长皇甫精心安排下,笔者见到了陈立德、姜葵、晏凤桐等几位老领导老专家。这是2006年6月2日下午。座谈会从下午2点一直进行到晚上7点才打住。皇甫局长说:吃饭吃饭,饭桌上还可以聊。专家们说,龙陵地震预报成功,须从1975年的'滇西会战'说起。1970年1月5日通海发生7.7级地震,死亡15621人,伤26783人.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海洋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及时获取海洋灾害发生及其影响的监测信息,并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根据渤海湾海洋灾害发生的特点,从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域污染等海洋灾害的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入手,介绍了河北省海洋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的功能。应用服务情况表明,该系统对渤海的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域污染的遥感监测效果良好。重点对利用NOAA/AVHRR数据开展的1998—2006年春季渤海海域污染遥感监测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近海水域从1999年开始出现大范围污染,其中,2002年最为严重,2003年以后有所好转,但是近两年的污染状况又趋严重。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恶化 最近10年来,世界热带气旋活动频繁,飓风和台风横行肆虐,与公元1000年前后的情况十分相似.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地球正处于千年来的又一个热带气旋高发期,与千年一遇的飓风活动高峰有关: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影响海洋表层水温上升致使热带气旋活动增加.据统计.大西洋一年的飓风通常为8次左右,而2005年却出现15次之多.人们至今对飓风"卡特里娜"记忆犹新.它于2005年8月29日登陆新奥尔良,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不仅造成伤亡人数和破坏情况惨重,而且还迫使大批居民迁移.  相似文献   

18.
<正>自入夏以来,地球"烧"得越来越厉害,热浪席卷许多国家和城市。2010年7月5日的气象数据显示,北京城区的最高气温普遍超过了40℃,地面最高温度更在60—68℃之间。研究表明,城市高温屡屡刷新,主要原因当然是天气因素。但是人们行为不当对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关键和直接的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合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罕见高温。随着城市规模盲目的高速扩张,一座座高蓄热、非生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全  相似文献   

19.
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在口记中写道:"北京城不会得‘感冒',但总有一天它的交通会得‘心脏病'。"如今,不只是北、上、广这样的大都会,全国600多座城市大多出现交通拥堵现象,高峰时"发病"早已司空见惯。"堵",只是城市病的一种。穿梭于高楼大厦间,置身于霓虹光影里,我们一边感叹城市的摩登繁华,一边不得不面对诸如环境污染、房价虚高、水源短缺、管理粗放、应急滞后之类的现实。从1978年到2014年,城镇常住人口由1.7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局部化视角研究分区破裂化的发生机制。采用三维非均质应变软化模型,在逐步开挖和不同轴压与侧压之比条件下研究了马蹄形(U形)巷道围岩不同剖面和测线上剪切应变增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U形巷道围岩的分区破裂化呈圆环形;分区破裂化可出在现掌子面的前、后方;在掌子面前方,随着远离掌子面,分区破裂化有所减弱,直至消失;轴压与侧压之比越大,分区破裂化越明显;在垂直于巷道轴线的不同平面上,分区破裂化有所不同,这与不同剪切带的特征不同及发育不同有关;共轭剪切带的出现,会使分区破裂化变得复杂。启动于巷道表面的空间圆锥剪切面的充分发展产生了分区破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