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亚湾五角多甲藻赤潮发生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根据现场监测资料 ,分析 2 0 0 0年 5月 4~ 19日在大亚湾澳头海域发生的五角多甲藻 (Protoperidiniumquinquecorne)赤潮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 :海水温度急升和盐度的骤降是赤潮发生的刺激因素 ;由风引起赤潮生物细胞的物理聚集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条件 ;五角多甲藻对各种营养盐都有明显的需求 ,而对无机氮的需求则以吸收NO3 - N为主 ;赤潮初期拟菱型藻可伴随其迅速繁殖 ,而到后期则存在明显竞争作用 ,拟菱型藻细胞的繁殖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2.
X55200703671深圳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其东部水体赤潮发生的关系/江天久(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应用生态学报/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7,18(5).-1102~1106环图Q-61探讨了深圳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深圳东部海域赤潮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市总氮(TN)、总磷(TP)净排放量以及排污中的N∶P与东部海域甲藻赤潮发生频率呈明显正相关;推算出东部甲藻赤潮爆发的TP、TN年排污阈值分别为3.917×103t和2.123×104t;而近岸排污与硅藻赤潮发生的相关性不明显.举例说明了深圳排污总量控制的具体方式.图3表2参22X552007036721985~2003…  相似文献   

3.
入匀)、200101494长江口海区一次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的多元分析/黄秀清…(国家海洋局东海监测中心)//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2000,19(4).一1一5环图X一14 就长江口海区一次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发生过程(1990年6月9日一15日)的环境因子与赤潮生物量数据,运用SAS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赤潮发展与维持期的环境因子呈相似性;赤潮消亡时,水域环境因子向正常水平恢复。相关、变量聚类及主成分分析3种方法求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影响本次赤潮形成的重要因子是气压、水温、盐度、pH、N几一N、PO.’-一P与F…  相似文献   

4.
赤潮异弯藻对有机氮的利用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对不同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响应,以揭示赤潮异弯藻种群增殖和赤潮发生的环境背景。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可以利用多种DON,不同N源下生长优劣程度分别为苏氨酸尿素丙氨酸谷氨酸 NO3-甘氨酸。在苏氨酸、尿素、丙氨酸、谷氨酸组的最大细胞数量和最大比生长率甚至明显高于无机营养盐组(NO3-),最大细胞数量为无机营养盐组的125%~253%,但赤潮异弯藻不能有效利用丝氨酸和尿酸两种N源。赤潮异弯藻不能耐受营养盐缺乏条件,在N或P缺乏以及N、P同时缺乏的条件下,无法生长。研究结果说明,赤潮异弯藻对DON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可使之在激烈的种群竞争中占据优势,而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为其赤潮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X552(X)3(X) 217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势、防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缪锦来(青岛海洋大学生命学院)…//安全与环境学报/北京理工大学一2(X)2,2(3)一40一43 环图X一142 近年来,中国沿海有害赤潮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爆发频率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赤潮对沿海经济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加,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赤潮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如何科学地进行赤潮研究和减灾,有效地进行赤潮防治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的赤潮灾害发生概况,对未来一年赤潮灾害的发生趋势作了预测,并着重强调了当…  相似文献   

6.
X552(X) 302111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910场Sa Scherffel)赤潮成因分析/徐宁…(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X)3,23(l)一113一118环图X一9 对l99’7年冬季和1999年夏季发生于广东省饶平拓林湾海域的棕囊藻赤潮进行了现场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棕囊藻赤潮的爆发是海洋环境变化和棕囊藻自身特性共同决定的,长期集约化养殖引起一拓林湾海域的N、P、Fe、腼浓度较高,特别是Fe浓度明显高于广东沿海的其它海区,为赤潮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棕囊藻增殖过程中对DIN(可溶性无机氮)的需求量较高,特别…  相似文献   

7.
收集了渤海海域自1952年有赤潮发生记录以来长达65a的相关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该海域赤潮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渤海赤潮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为渤海湾北部、辽东湾西部和东部的海域;渤海共发生赤潮189次,其中影响面积超过1000km2的有21次;2000年以后,赤潮发生频率在明显增加;在6、7和8月份赤潮发生次数最多,分别占总次数的26%、22%和21%;由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原甲藻引发的赤潮次数分别为65、11和10次;发生在渤海湾西部、辽东湾西部以及黄河口海域的赤潮对海洋生态危害最大.首次以可视化的方法全方位展现和认识了渤海海域65a来赤潮发生的范围、分布与特点,实现了对该地区发生赤潮信息的整合与处理.这一方法对其他海域赤潮研究亦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1950—2020年的赤潮公报等数据,采用GIS方法分析了中国近岸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赤潮优势种演变.结果表明,过去70年中国近岸海域赤潮事件共发生1701次,累计赤潮面积超过25万km2,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赤潮高发期主要在4—8月,其中5月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累计面积最大.赤潮发生月份由南到北呈季节性变化趋势,南部海域赤潮发生月份要早于北方.赤潮事件主要以180 km2以内的小面积赤潮为主,大部分在11 d以内.赤潮高发区集中在河口、海湾、港湾及污染排放量较大的海域.诱发赤潮次数较多的赤潮优势种包括夜光藻、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等.其中,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米氏凯伦藻在中国近岸海域均有分布,而东海原甲藻均发生在东海海域.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一年四季均具备生长条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则在5—6月最为频繁.海水水质状况分析表明,中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海水水质污染程度密切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发生月份也与温度和盐度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季节性生长和空间分布可直接影响中国近岸海域的赤潮发生规模.  相似文献   

9.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 ,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 ,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 ,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 ,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 ,赤潮也是由此得名 ;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 ,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 ,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现已知的赤潮生物种类达六十余种 ,其分布极为广泛 ,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藻类植物甲藻门有二十多个种类能引起赤潮 ,其中夜光藻、短裸甲藻、原甲藻以及多边膝沟藻等最为常见 ,而夜光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发生赤潮的…  相似文献   

10.
X55 200502767 烷基糖苷对赤潮生物的抑制与灭杀作用的实验/ 龚良玉…(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5,24(1). -1-4 环图X-14 以赤潮生物具齿原甲藻0201-01(Prorocen- trum dentatum 0201-01)和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iwo)为材料,研究了烷基糖苷对不同起始密度藻细胞的抑制和灭杀作用。结果表明;烷基糖苷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这两种赤潮生物的生长有  相似文献   

11.
X55 200401523 我国海域赤潮灾害的类型、分布与变化趋势/赵冬至(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3, 22(3).-7~11 环图X-14 根据赤潮灾害发生的空间位置、水动力、营养物质来源等因素,将赤潮灾害类型划分为河口型、海湾型、养殖型、沿岸流型、上升流型和外海型六类。对赤潮灾害记录分析表明,河口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总数的30%,海湾型赤潮占29%,养殖  相似文献   

12.
X332(X) 301378藻毒素在传统净水工艺中的去除特性/朱光灿…(东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X犯,21(6)一584一589 环图X一87 通过模拟试验及水厂实验数据,考察了传统制水工艺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富营养化原水预氯化会导致藻细胞内的毒素释于水中,混凝沉淀通过去除藻类而去除细胞内藻毒素,但对细胞外的溶解性藻毒无去除作用。过滤与氯消毒可去除部分细胞外藻毒素,但对细胞内藻毒素的去除作用较弱。传统制水工艺不能保证出水藻毒素达标。必须采取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措施。图5表l参7X332(X) 301379…  相似文献   

13.
X55 9403264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分析/王寿松(中山大学数学系)…l/海洋与湖沼/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一1994,25(2)一146一151环情P一8 根据1990~1992年期间对大鹏湾所发生的夜光藻赤潮的大量研究资料,从气象、海况、化学、生物等4方面筛选出大鹅湾夜光藻赤潮发生环境的22种基本要素,并利用演绎结构模拟(I SM)方法,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关系,推导出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要素的整体关联结构图,从6个先后层次_L直观地反映出赤潮发生的全过程,为建立赤潮发生机理的动态数学模型打下基础,且可为研制赤潮预测预报系统提…  相似文献   

14.
X55 200002177近海海域污染源的合理布局/许志强(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海洋学报/中国海洋学会一2000,22(2)一120一123.环图P一38 针对近海海域污染源合理布局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论述解的存在性,构造了优化计算方法,对实际海域进行数值计算,通过优化前后海域污染程序的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与算法的正确性与实用性。图3表1参6X55 200002178溢油风化过程研究进展/严志宇…(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学院)//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2000,19(1)一75一80环图X一14 讨论了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溢油的组成和性质的变化关系及蒸发、溶解、…  相似文献   

15.
价。结果表明,廉州湾水质较差,受无机氮污染较重,廉州湾的营养水平明显高于南部近岸海域,部分海域属富营养类型。图1表2参4x55 200100246溢油指示物(指标)的HPLC一FLD一GM(1,l)研究/徐恒振…(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20(刃,l9(2)一54一57环图X一14 通过对油种、风化和HPLC一FLD实验条件的模糊最大矩阵元评价,确定表征溢油指示物(指标)的HPLc一FLD一GM(1,l)研究的建模数据信息点。结果表明,溢油风化GM(I,l)模式的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溢油风化预测研究。表6参7X55 20()100247锦州湾近岸海域富…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赤湾一次双相赤潮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2年6月4日至13日在珠江口赤湾至桂山岛一带海域发生的赤潮进行跟踪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赤潮生物与各水化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赤潮为无纹环沟藻(Gyrodimium instriat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引起的双相赤潮。赤潮期间,两种赤潮生物与pH值和溶解氧的相关性不明显;无纹环沟藻个体数量与活性硅酸盐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活性磷酸盐含量和无机氮含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中肋骨条藻个体数量与活性磷酸盐含量成明显负相关关系而与活性硅酸盐、无机氮含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富营养化是形成本次赤潮的基础,而主要赤潮生物(无纹环沟藻和中肋骨条藻)的交互演替,则与其相互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7.
X55 9601611新加坡港海洋污染预防综述/洪丽娟(厦门港务局环境监则站)//交通环保/交通部水运环保科技信息网一1995,(5)一23~25环信X一95 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新加坡港务局在海洋污染控制方面采取了如下有效借施:1.加强立法和执法管理;2.加强航运交通管制,保证航行安全,减少溢油事故发生的隐患;3.提供各类含油污水的接收处理服务;4.为到港船舶提供垃圾接收;5.开发模拟溢油的计算机软件,制订有效的应急计划。图3X55 9601612海上溢油分散剂的界面性质与分散作用/刘华(石油大学卜“//海洋学报/中国海洋学会二1995,17(…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赤潮生物群落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120°~128°E,26°~30°N)91个站位赤潮生物物种组成及群落分布,共检出赤潮生物4门30属69种,其中角毛藻属和原多甲藻属种类数占优势.赤潮生物种类数及数量分布由近岸向外海递减且有随水深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高值区为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舟山群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是新的引发赤潮的潜在藻种;南麂列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与往年调查结果相符.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仍然是浙江海域赤潮发生敏感区.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赤潮监测预防的新思路和方法,本研究选取典型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me)作为实验藻种,模拟一次完整的赤潮形成过程,测定重要监测指标(生物量、营养盐浓度)的变化,找出稳定同位素特征值与之相关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藻种生长过程可明显分为四个阶段:适应期、对数生长期、稳定生长期及衰亡期;N、P浓度随培养时间呈下降趋势,与生物量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在生长过程中几乎不吸收硅酸盐。在一次完整的赤潮发生过程中,C稳定同位素组成(13C值)随时间显示出减小趋势,而N稳定同位素组成(15N值)值则显示增大趋势。因此,赤潮藻的C和N稳定同位素组成为赤潮监测提供了可能的新指标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报道了2005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和2006年冬季(1月)采集于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29 00′00″~2910′26″N,121 34′43″~121 47′06″E)的15个大面观察站和1个昼夜连续观察站的浮游植物调查结果。经显微观察、鉴定,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共有浮游植物6门56属146种,季节变化为春季(101种)秋季(96种)夏季(96种)冬季(85种)。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0.72×103~1.3×106个/dm3,平均细胞丰度为5.13×104个/dm3,季节变化为冬季(1.27×105个/dm)3秋季(4.72×104个/dm)3春季(1.63×104个/dm)3夏季(2.51×103个/d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4小时连续观察中,白天尤其下午光合作用强,浮游植物丰度高,夜间尤其后半夜或凌晨光合作用弱,浮游植物丰度低。三门湾主要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植物生态类型可划分为沿岸内湾温带性类群、广布性类群和近岸暖水性类群。其中沿岸内湾广布性类群是本区的优势类群,其他各类群数量较少。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共发现赤潮生物64种,其中,硅藻40种,甲藻19种,蓝藻2种,裸藻、金藻以及原生动物各1种。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平均细胞丰度在5.6×102个/dm3~1.2×105个/dm3。三门湾核电厂附近海域主要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其次为布氏双尾藻、琼氏圆筛藻、海链藻、纺锤角藻、丹麦细柱藻、三角角藻、洛氏角毛藻、叉角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