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健康风险暴露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国内外健康风险暴露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对人体进行直接监测的生物监测技术和对环境中污染因子进行间接监测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暴露剂量计算的间接方法。生物监测方法通过测定人体生理介质(如血液、尿液)中的污染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确定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暴露情况,监测结果反映了风险因子通过所有暴露途径进入人体的总暴露剂量。为了利用生物监测结果评价人体暴露安全性,近几年建立了生物监测等效值的概念,推导确定化学物质的生物监测等效值发展迅速。环境监测和数学模型间接方法通过对不同暴露媒介中风险因子的浓度监测和特定暴露途径的量化研究,同时利用精确的暴露计算模型(如空气分散模型、地下水扩散模型)计算人体对污染物的暴露剂量。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技术及数学模型的发展使健康风险评价和管理的暴露参数更加精确,降低了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还介绍了利用数学模拟和剂量重建等方法插补历史空白暴露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体对空气颗粒物中硼吸收率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人体对空气颗粒物中硼的吸收情况,为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采集硼作业工人班后尿液样品、上班8h的空气颗粒物样品以及24h饮食样品,分析了所有样品的硼质量浓度.结果表明:硼作业的原料工段工人班后尿硼肌酐校正质量比与经空气颗粒物潜在日硼摄人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成品工段工人的班后尿硼肌酐校正质量比与经空气颗粒物潜在日硼摄人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吸收率的分析表明,人体对空气颗粒物中以硼镁矿形态存在的硼吸收率仅为8.12%,而对以硼酸或者硼砂形态存在的硼吸收率约为74.2%,说明空气颗粒物中以硼镁矿形态存在的硼不容易进入人体血液,被人体吸收,而硼酸或者硼砂尘较易被人体吸收.  相似文献   

3.
玩具水晶泥中因硼含量高而引发多起伤害案例。以市售的玩具水晶泥为分析对象,探究硼元素及其化合物(以硼计)在玩具水晶泥中的赋存状况。利用人体暴露风险评估理论,评估玩具水晶泥中硼对不同年龄段中国儿童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所有玩具水晶泥中均含有硼元素或其化合物,硼的总质量比为142~6 360 mg/kg,硼的模拟胃液迁移质量比为144~5 889 mg/kg。3~<6岁和6~<14岁儿童的非致癌效应风险指数(H)分别为0.16~3.29和0.18~3.69。不同年龄组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指数最高值均大于1,表明玩具水晶泥中硼对儿童具有一定的非致癌风险。暴露风险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经口暴露是最主要的风险暴露途径。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风险随着儿童体重的大幅度减小而显著增大,但不会随着儿童体重的大幅度增加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在居民日常涉水活动中,居民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可通过人体消化道、呼吸及皮肤吸收3种途径长期暴露于人体,从而引起各种健康危害效应.对国内外饮用水DBPs水质标准及暴露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发生在不同涉水过程中的暴露途径及影响暴露途径和暴露效率的因素,重点对3种暴露途径下的常用暴露估算数学模型及其应用进行了总结,对国内外暴露参数的研究现状及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实验室有毒气体泄漏会严重威胁人员安全。研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技术,模拟分析一氧化碳和氯气泄漏扩散及人体吸入暴露规律。通过构建真实实验室环境的数值模型,量化毒气浓度时空分布演化规律,结合人体对毒气的剂量-反应关系,获取了不同泄漏场景下的人员损伤特征。结果显示,一氧化碳在远离通风口且存在障碍物的实验室区域会明显聚集,而氯气的扩散和聚集较均匀。安全撤离时间受气体密度、毒性等特性及空间位置影响。当一氧化碳泄漏时,人员须在90 s内撤离,在氯气泄漏时则须在30 s内撤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建议结合模拟结果在实验室典型位置,如试验仪器附近、实验室中心、出口、通风口等区域设置浓度报警器,并为安全疏散与人员防护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潘敦银 《安全》1997,18(5):1-3
本文参照ISO2631标准导出了与全身振动暴露三个界限相应的振级值,得出了不同暴露时间下用dB表示的各向振动限值及不同振级下的允许暴露时间。据此,用普通测振仪测得现场振级,便可确定作业场所全身振动是符合标准,测量和评价方法简易易行。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振动舱室物理环境对脑力作业状态的影响特征,利用模拟舱室并控制其操作温度、噪声、振动,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测试体能相近的青壮年脑力作业受试者持续暴露2 h的工作绩效及相关生理、心理参数.对测试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提取受环境因素影响显著的参数——心率、耳膜温度、血氧饱和度、工作热情及神经行为能力指数,对这些参数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可反应受试者作业状态的综合指标,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舱室操作温度与青壮年脑力作业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经分析检验,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和实用意义.研究成果可为提高振动舱室青壮年脑力作业者工效保护、优化舱室环境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气溶胶的暴露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污水处理厂微生物气溶胶的健康风险评价提供定量依据,于2011年6—7月利用Andersen 6级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仪对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单元内不同距离处的细菌气溶胶进行现场采样,利用平皿培养和菌落计数对细菌进行分析。选用适于我国国情的暴露因子参数,建立暴露风险评价模型,对污水处理厂的工人及周围居民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评价点的细菌气溶胶浓度采用修正的高斯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呼吸吸入是人体(儿童和成人)摄入微生物气溶胶的主要途径,暴露非致癌风险商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种途径在同样位置,儿童的风险商是成年男性或成年女性的2~3倍。经呼吸途径的风险商从大到小为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经皮肤接触途径的风险商从大到小为儿童、成年女性、成年男性。  相似文献   

10.
纳米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纳米材料需求量不断增长,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使用,增加了暴露于超细颗粒物的职业人群数量,且工种复杂多样,尤其在自动化程度低、工人职业卫生防护意识薄弱的作业场所,对接触者有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从现场暴露评估策略、检测方法、接触限值以及风险评估手段,综述针对超细颗粒物这一新型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11.
五氯苯酚的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五氯苯酚(PCP)降解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并对五氯苯酚的化学与生物降解法进行了评述.在化学降解法中着重讨论了光催化降解和辐射降解,对比了常用光催化技术(UV,UV/H2O2,UV/H2O2/Fe(Ⅱ/Ⅲ),UV/TiO2)和辐射技术对PCP的降解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其降解产物和降解机理.化学降解主要为自由基氧化降解,五氯苯酚在HO·、·O2-等自由基作用下,逐步脱氯生成多酚或醌,然后开环矿化.在微生物降解法中,综述了降解PCP微生物的筛选,论述了PCP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的降解过程.五氯苯酚的生物降解路径为:好氧条件下,五氯苯酚在氢氧化酶作用下,被氧化生成氯代醌,并逐步脱去所有的氯原子,生成苯酚后开环;在厌氧和缺氧条件下,五氯苯酚还原脱氯,在得到电子的同时,脱掉一个氯取代基,最终矿化为CH4和CO2.PCP的降解研究对讨论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含酚废水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某铅锌冶炼厂周边为研究区域,网格法采集30个表层(0~10 cm)土壤样品,对应采集46个粮食样品和69个蔬菜样品,用ICP-MS测定镉质量比。运用普通克里格法(Ordinary Krigging)预测研究区域内土壤镉质量比的空间分布,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土壤的镉污染级别。通过分析粮食和蔬菜的镉质量比,评估其食用安全性以及受调查居民镉的膳食暴露风险。结果表明:1)距离铅锌冶炼厂1 000m范围,或东南侧(下风向)3 000 m内土壤中镉质量比大于0.65mg.kg-1;2)研究区域土壤中镉单因子污染指数超过了警戒线(P≥1.0),个别区域受到严重污染(P=4.7);3)土壤与小麦籽粒镉质量比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89,p<0.01),粮食样品镉质量比超过限量标准(GB 2762—2005)的占52.2%,蔬菜样品为8.7%;4)仅以粮食和蔬菜摄入估计的THQ=0.79,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小麦、蔬菜和大豆摄入对每日镉摄入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5.1%、12.9%和2.0%。研究区域土壤2/3以上面积受到镉污染,土壤可能是小麦籽粒镉的来源之一。当地受调查人群若长期食用该地区种植的农产品,镉的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其中,小麦对镉摄入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3.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和减灾管理的基础,其成果可以为救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对干旱灾害系统的复杂性与非线性以及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程序、方法模型与研究内容等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综合性、动态性等发展趋势,并预测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is study compared driving exposure between two high-crash-risk groups (16–17 and 18-24-year-olds), with a low-crash-risk group (35-64-year-olds). In addition, patterns of association between driving exposure measures and demographic and driving behavior variables were examined.

Methods

Respondent's total miles, minutes, and trips driven were calculated within a 48-hour period, using state-wide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2004 and 2005.

Results

The youngest drivers drove fewer miles and minutes, but a comparable number of trips as the two older groups. Employment and high vehicle access we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driving exposure for 16-17-year-olds and 18-24-year-olds. Employment, high household income, large household size, and low vehicle access we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driving exposure for 35-64-year-olds. More driving was done alone than with passengers present and during the day than at night across all ages. There wa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two driving exposure measures (miles and minutes driven) and demographic and driving behavior variables, which did not extend to trips driven.

Discussion

Driving exposur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stage of life. The entire sample of 16-17-year-old respondents were in high school,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d their driving times, destinations, and purpose. Those aged 18–24 years displayed driving behavior patterns that were closer to the older drivers, while retaining some differences. The oldest drivers were likely to be shouldering the greatest household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ir greater driving exposure may reflect this reality.

Impact on industry

These findings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about driving exposure for two high-risk and one low-risk group of drivers. They also raise concern over potential workplace safety issues related to teens’ higher driving exposure, and concomitant crash risk, related to being employe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xamine this issue more carefully so that evidence based recommendations can be made to enhance the safety of teens who are employed,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employed as drivers.  相似文献   

15.
为了量化分析高校新建教学楼室内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问题,调查了武汉市某高校新建教学楼室内甲醛污染状况,引入美国环保署(EPA)致癌风险模型,运用蒙特卡罗模拟室内甲醛暴露对不同性别的教师和学生受体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并研究各参数敏感度。结果表明,该教学楼室内的监测点监测得到的甲醛质量浓度数据中有5%超过标准限值(0.10 mg/m3,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男性的癌症风险和超标率略高于女性,教师群体健康风险平均值超过限值(1×10-6)9倍左右,且高于学生群体3~4倍。对教师造成影响最大的参数为暴露时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参数为甲醛质量浓度,在无致癌风险的室内甲醛质量浓度和在可接受健康风险限值(1×10-6)下,推荐教师每日平均暴露时间不超过0.31 h/d(男性)和0.35 h/d(女性)。  相似文献   

16.
环境中大肠杆菌快速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杆菌作为水质卫生学指标,在环境水质监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示作用.近年来为了克服大肠杆菌常规监测方法的不足,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原理展开的环境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技术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环境介质大肠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监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等的原理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大肠杆菌的仪器化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并结合现代仪器技术的大肠杆菌快速检测技术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应向操作简单、快速、高灵敏度以及低成本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物碳是有机垃圾热解的产物。生物碳具有多孔性、高比表面积、高度芳香化结构,充当土壤活性调理剂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吸附性能,保水、保肥,促进作物生长,同时还具有贮碳功能。综述了近年来有机垃圾热解及热解生物碳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生物碳的形成条件、特征结构、在土壤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氧化过程,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壤环境效益等研究动态。展望了有机垃圾热解生物碳技术用于城镇有机垃圾处理的发展前景,提出应重点加强的几个研究方向:1)实现不同混合垃圾制取相似结构的生物碳;2)垃圾热解过程中污染物的控制;3)有机垃圾生物碳的土壤环境行为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