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许强 《灾害学》2012,(1):23-27
可接受风险水平是地质灾害风险管制方法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估算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值,确定承灾体的受灾影响,然后将可接受风险水平作为风险评价的判据,评判所估算的风险值是否可以接受。通过对我国2000-2010年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以及每年总人口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分析展开研究,提出了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标准的上限值(可容忍风险线的风险值)为10-6/a,可接受风险标准的下限值(可接受风险线的风险值)为10-7/a,确定了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FN曲线。  相似文献   

2.
风险评价是重大岩土工程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可接受风险标准是预先制定评价风险是否接受的判断依据。本文分析了重大岩土工程可接受风险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可接受风险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总结可接受风险标准的确定依据。在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可接受风险标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基础上,本文综合考虑我国国情、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重大岩土工程建设水平,结合实际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基于社会有效性和公共安全角度,给出我国重大岩土工程个人生命可接受风险标准建议值,绘制社会生命可接受风险标准FN曲线和经济可接受风险标准FD曲线,根据生活质量指数(LQI)和生命统计价值(VSL)模型计算减轻生命风险公共决策的成本标准,给出社会稳定与环境可接受风险等级标准,为重大岩土工程风险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庙成  林虹宇 《灾害学》2023,(1):25-31
农业自然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是实现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2010—2020年中国农业和农业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地质灾害、台风、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等)损失数据(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分析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即ALARP原则)下,应用F-N曲线法,构建不同风险厌恶程度的全国及其7大地理分区的农业自然灾害可接受风险曲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中国农作物受灾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作物成灾率为先波动上升至2015年达最高值后又波动下降,农作物绝收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华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作物年均受灾率和成灾率最大的地区,而华南地区是农作物年均成灾率和绝收率最小的地区;(2)风险厌恶程度分别为1、1.5和2时,农业自然灾害致1万hm2农作物年绝收的累计频率分别不超过0.12、0.07和0.02为可接受风险,超过0.50、0.15和0.07为不可接受风险。不区分风险厌恶程度,农业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年绝收面积超过300万hm...  相似文献   

4.
王佳运  石小亚  罗金  冯卫 《灾害学》2021,(1):122-127
随着山区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张,城镇边坡风险评价与分级成为亟需开展的一项研究工作,同时,对于山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等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该文以吉县吉昌镇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黄土高原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系统研究,通过完善、优化城镇边坡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重新厘定城镇边坡危险性与危害性的评分分级标准,进而依据建立的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矩阵表确定边坡的风险级别,探索建立黄土高原山区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系统,为山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庙成  刘希林 《灾害学》2022,(1):158-164+170
基于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调查问卷的分析,从泥石流灾害关注程度和类型、可接受性及灾害可接受风险3个方面阐述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普遍关注泥石流灾害,主要关注的灾害后果是财产损失,财产损失中主要关注的是房屋;(2)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性分别是:距离为<5 km、频次为100年1次或更长时间1次、预警时间为<1 h和保险费用为<100元;(3)农民可接受的受灾人数、死亡人数、死亡比例、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00人、≤1人、≤5×10-7/a、≤1 000元和≤10万元;(4)影响农民对泥石流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以及可接受风险水平的主要人口特征是36~45岁、女性、受教育程度初中学历以及收入<1 000元/月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对单体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研究,对区域风险评价较少。该文以韩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网格划分为评价单元,以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及收集到的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为基础,以概率统计法、Arc GIS、Mapgis、Auto CAD等为手段,对地质灾害危险性与承灾体易损性分项评价,采用定性综合评估的方法,实现韩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人口易损性和财产易损性,提出人口比率和财产损失比率的概念,分别用因灾人口死亡总和/受威胁人口总和、已造成的财产损失总和/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总和表示,以单体地质灾害为基础,在评价单元内叠加评价,最终形成韩城矿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分区图,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提出不同的防治建议,旨在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地方进行减灾防灾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1971-2000年的3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按旬统计汶川地震重灾县5-12月各旬的雨日、中雨日、大雨日、暴雨日的平均日数和气候概率,根据地震重灾区实际地质环境条件,降低强降雨强度条件,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的39个县进行地质灾害时空气候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重灾区的地质灾害气候风险指数值存在两个高值期间,一个是5月中旬至7月上旬,另一个是8月下旬至9月下旬。而10月下旬至次年4月,重灾区降雨明显减少,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地质灾害气候风险;从地域分布来看,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重灾区的西部和中部,风险等级为3~4级(风险较大或很大),东部地区风险等级为1~2级(中等风险或风险较小),但7月下旬高等级风险区位置集中在重灾区的南部和东部。  相似文献   

8.
滑坡风险管理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风险管理的框架入手,按照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的逻辑流程,总结了有关滑坡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方法体系。风险分析包括确定分析范围、危险性分析、危害后果分析和风险的计算。风险评价包括财产损失风险评价、个体生命风险评价和群体生命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有三种情况:不可接受、普遍可接受、可容忍。滑坡风险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比例尺,采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获取相应的评价参数,定量化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风险减缓通常有三种途径:1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减轻风险发生的后果;3转移风险。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同样也是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冯振  游杨  陈亮  王立朝 《灾害学》2024,(1):45-50
白龙江流域山高坡陡,分布大量高位滑坡,是我国高位地质灾害风险极高的地区。舟曲县立节镇北山古滑坡位于白龙江左岸,滑坡剪出口与江面高差约700 m,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变形破坏。通过资料搜集、遥感调查与解译、现场调查等手段,查明了立节北山滑坡的地质环境与变形破坏特征,基于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与等效流体模型,开展滑坡后破坏运动过程模拟,对远程致灾危险进行预测分析。模拟分析表明,立节北山滑坡若发生失稳剧滑,将形成高位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灾害,滑动距离达1 600 m,最大运动速度45.7 m/s,沿途铲刮方量77.7万m3,滑体扩容系数1.32。滑体约200 s后完全停止运动并堆积,堆积区面积2.2×105 m2,覆盖坡脚立节镇一半的范围,最大堆积厚度17.8 m,最大冲击速度30 m/s。研究结果为立节北山滑坡开展风险评价与分区提供定量化数据,为白龙江流域大型高位滑坡精细调查与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0、2012两年云南省的820个地质灾害监测记录,基于模糊信息概率区间数的大小来开展降水量因子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前10 d的单日降水量与灾害的关系很小,基本不能用于预警模型的建立和风险评价分析;累积降水量与突发地质灾害关系明显,特别是5~10 d的累积降水量预测概括率已达60%以上,可以用于突发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的建立和实际的监测预警;加衰减系数的有效累积降水量因子对突发地质灾害预测效果并无提升,与普通累积降水量因子相比并无优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长白山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综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白山地区为研究区,以该地区地质灾害分布数据,专题地图数据和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基于区域灾害系统论的观点,结合地质灾害现状发育因素、地质环境条件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将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结合起来对长白山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采用100 m×100 m的栅格单元作为基本的评估单元,采用极差法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地质灾害风险综合指数,并将其划分为一级风险区、二级风险区、三级风险区和四级风险区,得到了长白山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图。该等级分布图揭示了地质灾害风险在长白山地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上研究区东西两端较高,中部较低。长白山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水平主要以三级风险区为主,表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灾害学》2016,(2)
采用随机模拟技术对地质灾害风险损失进行模拟,利用在险价值(VaR)方法计算各个风险区域的保费规模,以此研究地质灾害保险的价格,并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投保率对保险价格的影响。实证研究以湖南省娄底市2008-2013年地质灾害损失为研究样本,计算出各风险区域的总保费和人均保费,结果表明保费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它还能很好地反映风险,风险越高保费越高。投保率是影响保费的重要因素之一,投保率越低保费越高。  相似文献   

1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区遭受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区域上预测、预防地质灾害,对城市规划和工程选址,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风险的定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与评价系统,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类型及评价模型与实施,最后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是我国各种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该文以2000-2014年云南省发生的500个典型地质灾害事件为基础,选取与地质灾害相关的诱发因素因子和潜在形成条件因子,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其进行易发性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了等级划分。最后利用引入空间准确测量思想的成功率曲线和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云南省地质灾害较高和极高易发区主要位于西北部地区,且以泸水县、中甸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为最高;(2)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级,从低到高不同易发性等级的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14%,24.80%,18.41%,24.68%,20.78%和5.18%;(3)在未引入空间准确测量思想情况前,成功率曲线和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503 8和0.965 1;引入空间准确测量思想后,AUC值分别为0.681 3和0.992 7,证明所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云南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海湾地区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孕育着多种灾害地质因素,使港湾工程活动存在地质灾害的风险.通过对港湾工程及其地质灾害风险的分析,探讨了如何进行港湾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控制,认为港湾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控制内容包括选址阶段风险的回避、设计施工阶段风险的处理及运行阶段风险的监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地质灾害风险控制的首要任务,设计与施工阶段的风险评估应立足于评价灾害地质因素的致灾可能性以及工程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还应根据施工中出现的前阶段评估中未发现或未予重视的重要地质情况,及时对工程方案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6.
线性工程的路线长(如输变电、道路、管线工程等),特别是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山区,工程建设及运营期间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风险大,防范管理的难度大,进行动态评价是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也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趋势。结合藏中电力联网输变电工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出了基于InSAR监测技术、考虑斜坡活动性的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方法。该方法构建了考虑斜坡活动性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可以动态更新的加权信息量评价模型,针对电网工程输电塔位这一核心易损目标,初步实现了山区线性工程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最后采用历史灾害分布和ROC曲线对比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对于山区线性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灾害学》2019,(1)
建立软弱岩土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基础,但传统风险评估模型准确性不高。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一个新型的软弱岩土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以危险性、易发性和易损性为主要内容,通过Hadoop确立风险评估指标,并按照不同的分级标准对其进行分级量化处理,利用AHP确定指标权重,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估,将软弱岩土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划分为15个分级图,以此为基础建立软弱岩土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仿真和对比试验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出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并优于传统评估模型,评估误差小于3 km2。  相似文献   

18.
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是风险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应用F-N曲线和ALARP准则研究了有关城市地震人员伤亡的可接受风险决策问题,结合其他各类自然和人为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咨询意见,建议了社会可接受的地震生命风险标准。  相似文献   

19.
随着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的逐步推进,山区群众防灾减灾避灾意识得到了大大提升。在考虑传统灾害体固有属性和承灾体属性被动风险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尝试将综合防治体系抗灾能力引入评价模型中,并运用到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属于高危险、中度易损、低抗灾能力、中等风险区,其风险度预期结果低于传统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的结果。究其原因,认为:随着我国综合防治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地质灾害风险的地方就有程度不等的抗风险能力,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防灾不能一味强调作用力的大小而忽视反作用力的影响,否则会夸大地质灾害的"负能量",而削弱人类应对灾难的"正能量",防灾过度会导致资源浪费。恰如其分地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然需求。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陕西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汶川地震陕西的勉县、宁强、略阳三个重灾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为研究对象,借鉴国际上的自然灾害风险概念,基于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精度,在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承灾体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基础上,通过GIS平台,进行了勉县、略阳、宁强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初步研究,划分了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属于细观层面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可以划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风险区,高中风险区占到全区面积的60%,是今后勉略宁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