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新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在创建"绿色学校"工作中取得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对创建"绿色学校"的得与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及措施,就如何为推动新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谈了作者的观点以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宝迅 《环境教育》2006,(1):59-59
自2001年河南省灵宝市全面推进“绿色学校”活动以来,该市环保局与教体局密切合作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号召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当中,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活动。各学校高度重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将环境教育列入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制订了长远  相似文献   

3.
自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发布以来,福建省环保与教育部门紧密配合,在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中普遍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1999年召开了全省创建“绿色学校”经验交流会,提出了“抓试点、促提高、带一片、推普及”的创绿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对各试点学校的指导和督促。同年,组织了全省环保宣教系统、教育部门和部分学校代表参加由《环境教育》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研讨会(广州),为福建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省环保和教育部门加强对各级“绿色学校”的评选,从严要求,力…  相似文献   

4.
杨天中 《环境教育》2004,(11):52-52
早在1998年.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一中学就将环境教育提到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我校师生的环境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学校的环境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5.
《环境教育》2004,(5):38-3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厅)、教育厅(教委): 自2000年和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两次表彰284所“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以来,各地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有了很大发展,截止2002年12月,全国已有13000余所学校被各级主管机构命名为“绿色学校”。通过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环境教育水平,增强了师生的环境素养和实践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6.
宣教动态     
《环境教育》2008,(12):16-16
中国首个高校青年“节能减排创新奖”落户北大,全国已创建各级绿色学校4万余所,2008国际儿童环保绘画比赛启动,环境教育辅导站进校园办讲座,新疆开展大学生环保创意活动  相似文献   

7.
姜山 《环境教育》2007,(4):67-68
随着国家表彰绿色学校创建的逐渐深入,全国“创绿”活动欣欣向荣。本刊记者就学校的特点和创建绿色学校的经验,采访了山东省青岛市山东路小学校长杜铭新。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抓好学校环境教育,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从深化创建效果出发,建立了以环保局教育局和学校为主的机制联动和活动要素及活动样式联动体系,齐抓共管,密切协调使创建“绿色学校”和学校环境教育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截止目前,我市共有市级“绿色学  相似文献   

9.
1996年底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和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的(全国环境直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中明确提出:到2000年,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 1997年广州市教委、市环保局联合在全国率先制订出台了广州市“绿色学校(幼儿园)”评审标准。同时,市教委和市环保局联合发文在全市开展创建活动,年底组织有关专家、高级教师评审团,根据标准评审出广州市首批第一期60所“绿色学校(幼儿园)”。 1998年9月广州市举办了创建绿色学校的现场交流会,到年底又评审出第二期68所“绿色学校(幼儿园)”,使广州市首批“绿色学校(幼儿园)”达到128所。 1999年初在市级“绿色学校”的基础上,有31所学校(幼儿园)获得广东省首批“绿色学校(幼儿园)”的光荣称号。同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有20多个省市参加的“’99广州创建绿色学校经验交流研讨会”。 2000年初,随着环境教育形势的发展,创建工作的进一步深人,以及为将广州市的创建工作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广州市教委和市环保局对原“绿色学校(幼儿园)”评审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将重新修订后的标准及创建中的一些问题对全市教育部门印发了“评审标准(修订本)”的通知,通知要求: “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开展环境教育、培养青少年环境意识和提高参与环境保护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绿色学校”活动是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浙江省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呈现了组织机构健全、环境教育活动丰富、创绿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正确理解“绿色学校”内涵,提高学校开展“绿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绿色学校,是21世纪文明学校的重要标志,也是环境保护的实践方式。创建绿色学校,是学校参与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标志。我们要求学校正确理解绿色学校的本质特征,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  相似文献   

11.
王丽娟  邱凌  李富华  叶宏 《四川环境》2010,29(5):79-81,86
本文总结了四川省在"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总体框架"下"绿色GDP"核算结果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了"绿色弹性系数"的概念,并比较分析了2005~2007年四川省各地区的"绿色弹性系数",有效地反映了环境污染负荷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低碳城市是一种实现低碳经济、进行低碳生产与消费、形成低碳生活、建设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生态体系的城市模式。通过调控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城市开放空间,有利于低碳城市理念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对低碳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系统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对郑州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借助AreGIS9.3软件分析了郑州市绿地服务区的影响范围;最后基于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原则提出四方面的优化建议——注重城市的生态设计;优化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实施适度的绿地容量限制;发展立体绿化与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创建绿色作业队的认识与实践,提出:创建绿色作业必须依靠科技转变方式;整体规划,典型带动;持续改进,重点落实。从而形成创建绿色作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不同于城市绿地,主要包括其中的城市公园绿地和其他绿地。结合市民平时主要在居住地附近散步、节假日喜欢到郊区游憩的休闲活动特点,把生态休闲绿地分为日常短时休闲绿地和节假日长时休闲绿地。在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建设中,应重点建设日常短时休闲绿地,配套开发节假日长时休闲绿地,完善城市公共绿地的休闲设施,增强城市公共绿地的大众性,提高专有绿地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典型道路谱的模拟运输振动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勇  张贺  杨懋 《环境技术》2012,(3):49-52
针对深圳某一路段使用美国Lansmont公司开发的SAVER环境应力记录仪记录汽车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应力,利用相关处理软件整理分析数据,最后在实验室中的通过电磁振动台的随机振动模式来进行模拟重现从而实现“Fieldtolab”。该方法用短时间的实验室内试验来代替长时间的实际运输过程,不仅绿色环保,而且省时省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鉴于河北平山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西柏坡"精神的社会影响,以太行山原生态资源为依托,西柏坡革命圣地旅游为龙头,县辖景致和文化遗址为基础,努力打造文化产业精品,促进区域经济稳步发展,倡导"文化兴县"并突出旅游经济地位,开拓县辖区"红色承载和谐自然"的人文生态环境,倡导创建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互融与双赢"的时代策略。  相似文献   

17.
按照《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要求,锦州市生态市建设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设置了19项指标,结合锦州市实际情况,对其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类11项指标作出达标情况分析,其中全部达标的有“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项,不达标的有“森林覆盖率”、“受保护地区占国土的面积比例”、“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噪声环境质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6项,并着重针对不达标指标结合《锦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内容进行可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绿色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气厂以实现"科技、绿色、和谐"大气田为目标,在气田建设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创造和谐"的环境保护方针,通过学习先进环境管理经验,实施和推行绿色管理,并不断探索和创新,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绩效。  相似文献   

19.
‘Green jobs’ are often presented as a simultaneous solution for the economic downturn and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particularly as they rela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Federal, state, and municipal authorities have employed a variety of policy tools to boost job creation within their jurisdiction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ole that state policies play in creating green jobs. It examines two generic policy tools – regulations and incentives – each of which can be aimed at advancing energy efficiency or renewable energy production, and assesses the relative impact they have had on generating green jobs. In order to measure this impact, we utilize panel data compiled by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which contain a state‐level count of green jobs from 1998 to 2007.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uggest that regulations,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mandate action on renewable energy, are likely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rivate sector green jobs in states. Regulations with clear guidelines and targets tend to reduce uncertainty in business, and can lead to increased private sector investment and job availability. This study provides practical lessons regarding the type and design of policy instruments and regulations on renewable energy, which effectively encourage green job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