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中—下扬子“一盖多底”格局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长江中小下游及邻区构造地质图1/100万”(85-901-03)的研究成果。在区内划分出4种变质基底,结合深部资料确定4个构造—地层地体.讨论了各自组成、历史和相互拼接时代,强调了晚元古代普宁运动在地质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认为晋宁运动Ⅰ幕(1000-900Ma)是杨子区内各地体向崆岭—董岭古陆拼贴的增生期.扬子地块形成;晋宁运动Ⅱ幕(800-700Ma)是华北—扬子—华夏地块对接时代.形成古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为盖层发育阶段。提出中下扬子的“一盖多底”的地壳结构。纵览扬子地块地质发展和演化.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基底发育与古中国大陆形成期;盖层发育与加里东运动;欧亚大陆形成与印支运动;陆缘—板内变形与燕山运动。  相似文献   

2.
<正> 1.矿物地质背景和基本特征白云鄂博是举世无双的特大型铌稀土铁综合性矿床。矿床的围岩是元古界下部的硅质、泥质和碳酸盐地层。矿床的形成过程包括沉积、变质(1400—1500Ma)和热液交代(230—270Ma)两个阶段,主要与海西期壳幔源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海西期成矿流体活动分四个成矿阶段:矽卡岩化阶段(东接触带镁矽卡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东南麓有两套薄皮构造,以韧性剪切带为代表的韧性-半韧性薄皮构造和以逆冲推覆为特征的半脆性-脆性薄皮构造.后者可划分出六个一级薄皮层片体,总体上呈倒序迭瓦状结构.地球物理资料等证实大别地体仰冲于扬子地体之上.两者是以缓倾角断裂为边界的斜接碰撞,其南界为郯庐断裂南端、襄广断裂南东段及其间的隐伏拆离断层,主拼贴断裂在地表分枝为数条层滑-逆冲断裂.主体碰撞时代为225-75Ma,最终拼贴时代可延续到33~23Ma.韧性-半韧性薄皮构造形成于碰撞中、晚期,而半脆性-脆性薄皮构造则形成于碰撞末期及后造山期.在扬子地体俯冲过程中,俯冲于大别地体之下的盖层层片体被逐片“铲出”,呈上老下新的迭瓦状结构.广泛发育的薄皮构造调节了地体碰撞拼贴造成的强烈压缩变形.  相似文献   

4.
<正> 根据对沉积岩相和沉积岩厚度变化的分析来记录过去地史中发生构造位移的现有方法,只能确定漫长时间内构造运动的平均速度。但是,众所周知,地质产物是在构造运动速度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同时速度变化很快,而且变化多次。看来,复理石层和岩墙状裂口式火山岩岩体就是如此产生的。为了了解这些产物的形成条件,应当查明构造运动的方式。某些构造组合的特征也与运动方式的特点有关。 由于暂时还不能确定过去地史中构造运动的方式,所以构造学家对用仪器进行大地测量和地震测量来研究现代构造运动的方式表现出更大的兴趣。然而,对于许多活动带的研究来说,为建立构造运动方式的正确概念而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宁蒗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西缘与松潘-甘孜褶皱系的接合部位.其东为南北向的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的三江构造带。这种特定的区域构造背景决定着本区基本的菱形构造格局。区内北东向金棉-木里断裂将本区划为两个不同的建造-构造区:宁蒗西北区和宁蒗东南区。宁蒗东南区受四条北东向与北西向深断裂为界的宁南菱形构造控制,形成了叙方对称型的宁南反凸双孤联合构造。该宁南反凸双孤联会构造东弧带追踪基底南北向构造所形成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构造,控制了本区喜山期斑岩带的形成和分布。区内斑岩群(体)主要分布于该主干控岩断裂带与其它多方向构造的复合系统中。通过模拟实验,进步验证了区内斑岩带的控岩造机制。  相似文献   

6.
江南古陆中元古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南古陆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长期活动拼贴而成,构造极为复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也是众说纷纭.通过对江南古陆的变质岩的研究,认为江南古陆大地构造可划分三个Ⅰ级构造地层区:扬子地层区、江南古陆地层区及华夏地层区.江南古陆地层区又可进一步划分Ⅱ级构造地层区5个(宜丰-景德镇-歙县构造地层分区、万年构造地层分区、赣东北构造地层分区、怀玉构造地层分区及丰城-鹰潭-龙游构造地层分区);各构造地层分区之间以构造(蛇绿)混杂岩亚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拼接.双桥山群及周潭岩群仅分别分布在扬子地层区修水-祁门分区及华夏地层区北武夷地层分区内,而且是一套史密斯地层.而江南古陆内则发育非史密斯地层.  相似文献   

7.
江西德兴新建英安玢岩岩筒中的捕虏包体,象深钻一样提供了扬子准地台深部岩石构成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捕虏体是铁矿浆屑和铁铝榴石黑云母片麻岩。片麻岩所经历的变质作用事件,由老到新可表示为:PT_1~1—P_1~2—TP_2~1—P_2~2—TC_3—P_4~1—C_4~2。与TP_1~1和TP_2~1两个主要事件相应的变质矿物共生分别是Alm—Bi—Mt—Kf—P1—Q和Hc—Sill—Alm,相应地大致形成于600—700℃,3×10~8Pa,深12km和700°—800℃,>3×10~8Pa,深度≮20km。  相似文献   

8.
浅析胶莱盆地边缘层间滑动断层构造及其控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间滑动断层构造产出于胶莱拉分盆地边部莱阳组砾岩与下伏下元古界荆山群变质岩系的不整合面上 ,是胶莱盆地东北缘蓬家夼和发云夼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化的主要部位。层间滑动断层是在中生代白垩纪期间中国东部古板块和郯庐断裂构造活动造成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下 ,在胶莱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在层间滑动断层由张性应力环境向挤压应力环境过渡过程中 ,源于地壳深部的金矿成矿流体 ,与大气降水混合形成工业金矿体 ,金矿化主要发生在构造角砾岩及碎裂岩的胶结物内 ,金矿化类型和强度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层间滑动断层以其产出于特定的部位、产状、成因及控矿机制的不同与其它伸展作用形成的断裂构造相区别。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体上石炭统船山组内核形石极为丰富,按照内部结构和构造可分五种纹层类型、二种壳层构造和四种核心结构。核形石并非过去所认为的单一的“葛万藻核形石”,而可以根据形态和壳层中的生物组合划分为十种基本类型,其沉积环境有滩、潮下低能带和泻湖等。 石炭纪晚期,由于全球的气候发生强烈分异,从而在低纬度地区产生大量分泌粘液的缠绕生物(藻类为主),核形石就是由这种缠绕生物捕集沉积质点围绕核心而成,其形成过程有四个阶段—核心形成阶段,壳层形成阶段、沉积搬运阶段和成岩后生阶段。 在成岩后生阶段,核形石岩可以产生大量的核间和核内溶孔,这对于油气、矿液的储集和运移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
湘西南兰蓉岩体为一加里东期小侵入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443.5±8.1)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花岗岩形成于早志留世早期。主量元素组成表明岩体总体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强过铝质花岗岩类。该侵入体Ba、(Ta+Nb)、Sr、P、Ti强烈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相对富集;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稀土富集明显、Eu显著亏损;ISr值为0.71299,εSr(t)值为120,εNd(t)值为-8.11和-8.89,t2DM为1.82和1.84Ga。C/MF-A/MF图解显示其源岩为泥质岩和砂屑岩。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兰蓉岩体为陆壳碎屑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兰蓉岩体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奥陶纪末—志留纪初的北流运动(板内造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升温,尔后在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减压构造环境下,中、上地壳酸性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并向上侵位而形成兰蓉岩体。  相似文献   

11.
由早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岩系组成的华南加里东海盆基底及东海、南海古陆。元古代晚期,海盆在拉张环境下继续沉降,于震旦、寒武、奥陶纪期间,沉积了厚近两万米的地槽型火山-砂泥质建造,陆源碎屑主要来自东海、南海古陆,直到中生代晚期古陆才裂陷成海,始成今日的海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矿床成矿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老一新成矿 ,东西南北有别”。“一老一新成矿”表现为主要成矿时代为早元古代 (2 6 0 0~ 14 0 0Ma)和中生代 (部分晚古生代 30 0~ 10 0Ma) ,且中生代形成的金矿床所占的比例更大。“南北有别”表现为 :我国早期成矿作用在扬子地块和华南地区主要以中元古代 (180 0~ 14 0 0Ma)为主 ,而华北地区以早元古代 (2 6 0 0~ 180 0Ma)为主 ,甚至存在晚太古代的金矿床 ;我国晚期成矿作用在华南地区以印支期—燕山早期为主 (如海南—粤西地区为 2 30~ 190Ma) ,在华北、胶东地区为燕山中晚期 (14 0~10 0Ma)。“东西有别”表现为我国东部地区中生代是金矿床成矿的最重要时期 ,而西部地区晚古生代是金矿床成矿的重要时期 (以北山、天山和北疆地区最明显 ,成矿年龄以 30 0~ 2 30Ma为主 )。同时 ,我国的金矿床普遍具有“成矿物质来源老 ,矿床定位年龄新”、“多期成矿作用叠加明显”和以“岩浆热液型为主”的特征。上述特征是受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13.
在华南中、新生代红盆中存在一系列由元古宇 -古生界地层组成的地质体 ,突起于红盆之中。许多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笔者对沅麻盆地南段主体由板溪群、震旦系组成的黔城推覆体群进行了研究 ,认为其成因与印支期以来川、黔、湘地区存在的、由南东向北西推覆的区域性构造事件有关 ,其形态、结构与国内外许多典型的推覆结构有相似之处。该推覆体由数条撕裂断层分为几个叠瓦体 ,各有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本文用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模式来解释该推覆体群的运动学模式 ,并据该区的地质特征对经典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模式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4.
甘肃东部陇山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陇山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斜长用问岩是分两期形成的,其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83±22Ma和756±97Ma,源区为类似于现在洋中脊型的地幔,说明在中元古代形成的裂谷此时已趋成熟,具有相当的规模。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特征也支持该认识。作者认为斜长用闪岩的原岩是侵入陇山群的辉绿岩墙或基性岩脉,是800~1000Ma(晋宁期)裂谷作用的产物,裂谷活动的扩张速率为2~5cm/a。  相似文献   

15.
华南板块的构造格局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共同作用相关.华南板块中,由于绍兴-鹰潭-藤县-北海断裂带内中元古代蛇绿混杂岩的确认并恢复为消减的大洋,其两侧古老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及其演化历史的追溯也日见清晰.它们是在两个克拉通地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8年在浙江省龙游首次发现的原生金刚石,产于这条深断裂旁侧白垩纪盆地中的似金伯利岩岩管内,含矿岩管生成深度大,构造部位有利;金刚石呈八面体外形、纯度高;类似的岩管有100多个,但研究程度较低,因而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6.
The Aravalli mountain range (AMR)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Indian Peninsula consists of two main Proterozoic metasedimentary and metaigneous sequences, the Aravalli and Delhi Supergroups, respectively, which rest over the Archaean gneissic basement. A synthesis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available geological,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including results of own field work and 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s pertaining to the AMR, indicate its origin as an inverted basin: rifting into granitoid basement began ca. 2.5; Ga ago with Aravalli passive rifting (ca. 2.5–2.0 Ga) and Delhi active rifting (ca. 1.9–1.6 Ga). Associated mafic igneous rocks show both continental and oceanic tholeiitic geochemistry and are comparable with Phanerozoic, rift-related magmatic products. Available data showed no conclusive evidence for oceanic lithoshere and island-arc/active margin magmatic activity in the AMR. Subsequent inversion and orogeny (Delhi orogeny, ca. 1.5-1.4 Ga) lead to complex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Only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zones has the basement been involved in this mid-Proterozoic (Delhi) deformation, whereas it is unaffected in the eastern part, except for local shear zones mainly along the basement/cover interface. The grade of metamorphism increases from the greenschist facies in the east to the amphibolite facies in the west with local HP assemblages. These latter are explained by rapid burial and exhumation of thin and cool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Subsequently, during a final, mild phase of inversion, the Vindhyan basins consisting mainly of sandstones, limestones and shales, flanking the AMR formed which are comparable to foreland basins.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AMR is therefore interpreted as an example of a major inverted continental rift and of a Proterozoic intra-continental orogen.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构造一地层法重新厘定了苏北变质地层层序,系统研究了变质岩群序列及其接触关系、区域变质岩和变质作用、混合岩及混合岩化作用、变质变形序列和构造演化等几个主要问题。新建了东海群和“石桥群”。在特征变质矿物的研究基础上,确定了东海群是中压低角闪岩相为主,海州群和“石桥群”属高压高绿片岩相到低绿片岩相,各群都具多期变质变形。  相似文献   

18.
铜陵石炭纪威宁期沉积相及与黄铁矿矿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地区石炭纪威宁期存在潮坪相,泻湖相和浅海陆棚相。白云岩有两种,准同生白云岩分布于潮坪,成岩白云岩分布于泻湖内,本区以成岩白云岩为主。白云岩中赋存了层位稳定的黄铁矿矿床,黄铁矿在泻湖相最易富集,成岩作用是黄铁矿矿床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深化对广西南部地区印支期造山运动深部动力学机制的理解,采用该地区三叠纪强过铝质火成岩的岩石化学数据提取其源区熔融温度以及成分特征方面的信息。结果显示:广西南部三叠纪强过铝质火成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形成于印支期后碰撞构造背景中。它们的Al2O3/TiO2小于100,CaO/Na2O多数大于0 3、少数小于0 3。同时,这些强过铝质火成岩的Al2O3/TiO2与其SiO2含量有正相关趋势,而CaO/Na2O与SiO2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些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强过铝质火成岩部分源于泥质岩的部分熔融,部分源于砂岩或正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但不排除后者可能是泥质岩部分熔融产物和玄武质岩浆相混合的结果;同时这些强过铝质火成岩形成源区的温度高(>=875℃)。因此,广西南部三叠纪时期的深部能量来自以底侵玄武岩浆加热作用所体现出来的软流圈地幔的平流热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