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经济发展背景与循环经济内涵入手,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多元资源型县域的现实选择。以辽宁省灯塔市为例,构建以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社会体系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体系框架,并指出建立工业生态链、引入静脉产业和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是完善循环经济体系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续1) 第三章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0年降低21%、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了循环化改造.  相似文献   

3.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循环型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从“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的视角,分析循环型企业“三链”融合的概念内涵和重点工作,以福建省晋江东风橡胶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循环型企业“三链”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并从政府经济管理角度,提出推进循环型企业“三链”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为解决循环型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技术创新不足等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日本循环型社会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在世界上是第一个建成循环型社会的国家。全面阐述了日本循环型社会的建设历程与现状,基本做法与2010年的资源流通目标,成功原因分析;重点介绍了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废弃物处理法”,“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2部法律内容。日本政府认为,展望未来,构建国际循环型社会是必要的、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工业(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已经逐渐超越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产业园等传统园区建设模式,向能够顺应经济社会绿色循环发展需求的循环型的生态工业(产业)园区发展。当前,生态工业(产业)园区的表现形式是多重多样的,但是其发展实质上都是系统地运用循环经济思想来组织企业或生产单元,在共生层次上实现园区物质、能源和信息的循环利用。循环园区是一个由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因子组成的复杂系统。若采用一个或少数几个指标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园区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因此,综合诸多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正在开展的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工作实际,分别提出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典型特征和评价园区循环化程度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续2) 第四章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在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到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设施渔业养殖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林业"三剩物"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新时期应该大力发展的新型经济形式.对目前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普遍采纳,国际社会正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探讨了发展循环经济对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环境资源配置的作用,提示了:循环经济是实现环境安全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  相似文献   

10.
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包括区域、园区、企业3个层面、14个种类的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金昌市以区域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入选,向全国推广。国家发改委概括的“金昌模式”特征为:通过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从依赖单一资源发展向多产业共生发展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同类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培育5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 建设2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5个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推进绿色物流和绿色餐饮两类绿色循环型服务业发展 建立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建立一套循环经济评价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2.
长流程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钢铁工业是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切入点,是打造循环型产业的重点;循环经济又是钢铁工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优先切入点,是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的重要手段.详细介绍长流程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四四"模式,以及济钢、莱钢、鞍钢、攀钢、包钢等长流程钢铁企业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为其他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甘肃省的风力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白银地区、玉门地区、酒泉瓜州、金昌地区、敦煌地区和武威地区等几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风能资源优势及风电建设情况,指出了甘肃省风力发电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目前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促进甘肃省风力发电事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2005年7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钢铁工业发展政策》。这是指导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要求钢铁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水、废气、废渣”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实现“零排放”,建立循环型钢铁工厂。  相似文献   

15.
真正的“后工业化社会”应该是“循环型经济社会”   80年代初,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撰写的《第三次浪潮》曾引起普遍关注。他在其中提出了“后工业化社会”的概念,预言继农耕社会和工业化社会之后到来的将是信息化社会。其实,真正的“后工业化社会”应该是“循环型经济社会”,而这样的社会正在到来。   农耕社会就物质生产和消费而言,是一个循环型的社会,但属于低级形态的循环。以产业革命为起点的当代工业化社会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中断了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循环链。一方面产品生产过程中及消费后产生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和能源因开发速度日益加快而趋于枯竭。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所遭到的严重破坏,已危及到了地球和全人类的安全与生存。日本文明学会会长伊东俊太郎认为,现在是人类200万年历史中,“第一次面临地球达到极限的时代”。在发展了二三百年之后,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弊端暴露无遗,已到了非改弦更张不可的地步。人类开始摸索走向更进步、更合理的“后工业化社会”。  相似文献   

16.
针对以热电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构建在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YL工业园区为研究载体,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建立了以热电企业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并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结构、资源配置上进行了整合优化.通过YL工业园区的实证研究,对构建包含循环型生物医药、水泥建材、食品饮料加工、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型的经济产业链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续3) 第六章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第一节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  相似文献   

18.
2014年11月1—2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的20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主论坛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执行会长赵家荣主持。 论坛的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的主题,总结10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经验和问题.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讨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如何将依法治国战略贯彻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和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关注的是资源减量、循环及再利用的问题.通过对国外为实现循环型经济所采取的税收政策的比较,指出了我国目前在该领域采取的措施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会计在日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引进环境会计的日本公司数量激增。通过调研,环境会计在日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包括引进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报告书等企业内部因素,导则指南的制定、循环型社会系列法和环境友好行动促进法等环境政策外部因素,生态金融、绿色购买和绿色消费者运动等市场和社会的外部因素,基于这些原因,提出在中国推广环境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