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大伙房水库上游3县生态环境、水源涵养、经济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3个县为保护水库水质每年直接经济投入达82052万元。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水源涵养生态补偿办法,补偿资金合计53396.53万元/a。  相似文献   

2.
按照责任范围,可以划出一个较清晰的政府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重点领域,即:中央政府重点解决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跨界中型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问题,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为重点;地方政府主要建立好城市饮用水源地和本辖区内小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并配合中央政府建立跨界中型流域的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3.
流域生态补偿从政策治理走向法律治理,需要在政策实践中总结经验。《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水质水量奖罚)暂行办法》效果评估显示: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得到有效实施,形成了水质水量分级考核、奖罚资金统一拨付的体制机制,在补偿范围、考核指标、补偿条件和考核办法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同时,也存在补偿资金量偏小、处罚资金统筹分配欠合理等问题。建议拓展资金渠道加强正向激励;统筹"一湖四水"助推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适时推进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法治化;变革技术性方式方法强化激励与平衡;探索创新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4.
流域生态服务市场的研究进展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在对流域生态服务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方法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市场开发的典型案例和研究进展,对中国的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实践进行了诊断。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诊断,认为流域生态服务市场的形成应具备的条件是:流域上下游生态服务供需矛盾尖锐、公众对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的认可、流域生态服务形成机制清晰、可操作性的规则、清晰的产权、良好的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水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定量分析研究区水源涵养生态服务供受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区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联系,促进区域生态公平,实现区域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利用降水储量法、水量平衡法及水源涵养生态服务供体区与受体区划分方法,分析2000-2010年京津冀净水源涵养量空间格局,划分研究区水源涵养生态服务供体区和受体区范围.结果表明:①冀北燕山山区净水源涵养量最高,年均值为65.24~81.35 mm,其次是冀西太行山山区,年均值为46.47~61.28 mm;净水源涵养量负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大中小城市,年均值为-130.46~-152.39 mm.②水源涵养生态服务供体区占研究区面积的41.42%,单位面积(m2,下同)平均净供水量为0.03~0.07 m3;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平衡区面积占25.01%;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受体区面积占33.57%,单位面积平均净需水量为0.18~0.41 m3,是供体区供水能力的6倍左右.③从流域来看,滦河流域的承德市为天津市、秦皇岛市及唐山市供应水资源,年均供水总量为23.7×108 m3;永定河流域的张家口市为北京市供应水资源,年均供水总量为5.3×108 m3;大清河流域的保定市为北京市及天津市西南部供应水资源,年均供水总量为8.2×108 m3;但子牙河流域和漳卫河流域供水能力严重不足.研究显示,燕山山区和太行山山区为水源涵养生态服务供体区,东部沿海和大中小城市为主要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受体区,水源涵养生态服务供体区净水源涵养能力不能满足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受体区需水量,整个研究区供受关系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6.
汾河上流流域作为饮用水源涵养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以水域和陆域生态系统为评估对象,从生态结构、服务功能和压力状况三方面,对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汾河上游流域生态健康介于一般和良好之间。下一步工作中,应做好汾河上游流域内环境风险防范、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生态补偿等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森林林冠截留降雨,枯枝落叶层及土壤含水性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抚顺东部山区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并对涵养水源效益的价值进行估算,为东部山区实施科学管理,建立生态补偿对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甘肃白龙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对维系流域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基于参数本地化的InVEST模型对1990—2016年水源涵养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47.50 mm,呈现先减少后回升的趋势。空间上,其高值区主要集中于迭部、文县和舟曲的中高山阴陡坡林区(平均涵养深度在该三县2500~3500 m海拔段、阴坡和半阴坡、25°以上坡段和林地高于流域的平均涵养深度);低值区主要位于宕昌和武都的中低山阳缓坡农牧区(平均涵养深度在该两县 2500 m以下海拔段、阳坡和半阳坡、25°以下坡段和耕、草地低于流域的平均涵养深度)。气候背景下,人类活动驱动的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空间差异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退耕还林对减缓气候变暖背景下水源涵养深度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工程为陕南两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带来了机遇,然而现行生态补偿机制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要破解保护和发展的两难,生态补偿重要而关键,而要实现生态补偿的科学化,则必须进行机制创新。南水北调工程是实施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水问题战略中河湖水系连通措施的主体和核心部分。陕南汉江、丹江流域(下称两江流域)是南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生态屏障区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和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分别模拟计算了滦河和潮河流域水源涵养、面源污染、干旱特征和生境质量等指标,在此基础上使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以面源污染、生境质量和土地利用特征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作为切入点,以子流域为评价单元,评价了研究区生态安全,分析了各层指标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5年研究区总体生态安全状态等级均为敏感级,生态安全评分综合指数分别为0.50和0.48.研究区生态系统整体较为稳定,空间上各子流域之间生态安全状态存在较大差异.面源污染和城镇扩张等人类活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较大.林地和草地评分较低,可能与种植结构和景观格局有关.水源涵养量值增加和生境稀缺性值下降,说明加大水源涵养能力建设和降低生境稀缺性是提高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南城子水库水质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良  刘春 《环境保护科学》1998,24(1):2728-2728,38
根据昌图县南城子水库引水工程的需要,对该水库水质及其流域自然、社会、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该水库水质“七五”期间轻污染,“八五”期间中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的结论,分析污染因素,提出水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叶春  李春华  邓婷婷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2):1283-1289
湖泊缓冲带在湖泊保护和流域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湖泊缓冲带是保护湖泊的隔离生境,是缓解或减轻湖泊水生态系统受流域内各种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的破坏、干扰和污染的空间. 湖泊缓冲带应具备缓冲隔离、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施特殊的环境经济政策与生态补偿等3个主要功能,其宽度需考虑生态环境目标和环境准入标准、生态环境现状、技术经济约束和社会与管理制度制约等4个影响因素. 湖泊缓冲带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般遵循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自然恢复与人工强化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技术体系包括湖泊缓冲带内的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和湖泊缓冲带缓冲体系改善技术. 湖泊缓冲带的管理主要涉及通过环境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生态工程长效运行管理和环境经济政策与生态补偿等3个方面. 未来湖泊缓冲带的研究方应包湖泊缓冲带范围的合理设置、相关生态学模型的引入、缓冲带建设的长效运行和管理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 ,根据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工程的特点 ,提出了一个综合反映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体系 ,它从一系列指标的客观实测值或估算值与该指标在生态环境中的主观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两者间建立评价体系 ,并根据拟建水库的生态环境效应判别并运用特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4.
四川水利工程建设几十年,为四川人民带来巨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的经济效应带来巨大的提高.同时,四川水利工程建设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四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日益得到重视.结合四川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分析了四川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局部地区的气候、水文地质、泥沙淤积、土壤环境、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等方面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水生、陆生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恢复措施,为四川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环境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的迫切需求,新乡市自2009年起实施了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对各县界责任目标断面超标扣款,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治污意识。本文介绍了新乡市河流断面设置情况及生态补偿政策的由来,运用对比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客观地对水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后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对进一步健全完善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6条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杜宝汉 《环境科学》1990,11(6):50-54
本文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高层次对大理州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各子系统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大理州经济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63倍,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0倍。但是,由于人口数量激增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区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发展大理州生态经济的对策:①控制人口增长;②提高森林覆盖率;③调整经济结构;④控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是我国重要战略水资源库.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凸显,TN、TP成为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中80%~85%入库氮、磷污染负荷来自流域上游.受长江富含营养物质水质输入和流域内人类活动面源输入等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超过80%的湖泊发生富营养化,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赤潮频发.因此,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仅实施国家统一的COD和氨氮水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已不能满足流域水环境安全要求.为保障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湖泊和东海海域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应按照湖泊保护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氮、磷污染控制与治理.新安江是我国第一个跨省流域水质补偿试点,2010-2013年,为加强新安江水污染防治,提高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中央财政、浙江、安徽两省共拨付资金12.7×108元,试点工作启动后,新安江跨界断面连续3 a水质均符合补偿协议要求,ρ(CODMn)、ρ(氨氮)和ρ(TP)均下降,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借鉴新安江流域水质补偿试点实施的成功经验,就"十三五"期间继续深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国家、下游和上游省(市)政府三方共同出资,建立长江流域水质补偿专项资金;②科学制订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规划,强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氮、磷污染负荷控制;③建立并实施长江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质量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8.
以镇江为例,通过对“十一五”期间镇江生态环境变动趋势的分析,认为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环保资金缺乏、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新的污染、城市污染转移到农村以及政府考核体系不科学和传统GDP制度有缺陷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促进镇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保护战略政策70年历史变迁与改革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环境保护战略政策的历史变迁,分析其演进脉络、阶段性变化特征和取得的成效,对于制定新时代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以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历史演进为主线,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历史变迁与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非理性战略探索阶段(1949-1971年);②建立环境保护三大政策和八项管理制度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1972-1991年);③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2000年);④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生态环境示范创建的环境友好型战略(2001-2012年);⑤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文明战略(2013年至今).分析表明,我国基本形成了符合国情且较为完善的环境战略政策体系,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法制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生态环境市场经济政策体系以及多元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下取得了重大成就,对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伟大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需求,提出了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的基本走向、改革目标,指出了管理体制、生态法治、空间管控、市场机制、公众参与、责任考核等六大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Asaprinciplesupplierofrawmaterials ,thminingindustryinChinamustincreaseitsoutputtomeettheever increasingdemandsforeconomicdevelopmentand people′sexpectations.However,aby productofincreasedminingactivitywillbeanincreaseintheamountofdespoiled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