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拉布脉状金矿床是西必塔矿集区最典型的矿床,而西必塔矿集区脉状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近年来发现的最具经济潜力的金矿床之一。金矿赋存于中新世—更新世马林丹群火山岩中,该火山岩呈零星岛状散布于斯丹岗—哥塔巴托—大姑玛线性构造活动带(SCDL)的东部,并受到安山玢岩侵入。该火山岩可分为上、下段两段。下段由安山质熔岩、英安岩、凝灰岩组成,上段为火山角砾岩和凝灰质角砾岩。拉拉布矿床的安山岩具有明显的热液蚀变,属于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化。金是在pH值近中性的浅表环境中由于热液沸腾并伴随流体的混合沉淀而成,通常富集于标高30~200 m之间。金的富集有4个阶段(1)形成角砾岩之前的围岩蚀变作用;(2)热液角砾岩的形成;(3)形成角砾岩后的围岩蚀变作用;(4)金矿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江西广丰岭底早白垩世破火山口进行了全面研究,选择军潭山—岭底实测火山旋回地质剖面作为该火山口基准剖面,厘定了该火山机构早白垩世中墩组第三旋回火山岩地层及其与晚期火山活动侵入的花岗斑岩的关系,划分了火山岩岩相类型、组合;对基准剖面采集样品进行测试分析,通过地层、岩相、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讨论了火山岩相与火山喷发类型的成因机制,探讨了母岩浆性质、起源及火山—侵入作用的构造环境。研究认为,岭底火山岩为铝质A型流纹岩,形成于以挤压为主并转向拉张的构造环境,为进一步研究铜钹山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及区域岩浆构造演化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形成于95-110Ma前的拔茅破火山至今已经历过明显的剥蚀、夷平和后期的构造改造。本义根据该破火山内岩相组合面貌、定位于其中的银矿成矿深度、围岩蚀变分带特征、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分带规律、矿脉中黄铁矿品体的标型特征、岩石剥蚀速率的估算等多种方法确定拔茅被火山已被剥离了约500m.属于一种小等偏低剥蚀程度的古火山。以此为依据,结合火山岩层序和岩相分布特征.对投茅破火山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始形态进行了复原。此外.本文还根据东南沿海火山带的实际,将古火山分为浅剥蚀、中等剥蚀和深剥蚀三类,总结了判别不同剥蚀程度破火山的综合标志。  相似文献   

4.
新疆富蕴县索尔库都克铜矿产于中泥盆统北塔山组第二亚组中,前人报导的该矿床内含矿的蚀变安山岩Rb-Sr等时线年龄、安山岩全岩40 Ar-40 Ar年龄以及安山质凝灰岩K-Ar年龄显示其时代主要集中于早二叠世,与赋矿地层时代差距较大。对赋矿岩石安山玢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了锆石U-Pb谐和年龄为396.6±1.2 Ma,表明其成矿时代为中泥盆世,且在二叠纪有一次热液活动。索尔库都克铜矿床赋矿岩石辉石安山玢岩及安山玢岩具高硅、高钛、高铝特征,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轻微的Eu负异常,安山玢岩的锆石Hf同位素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456~778 Ma,εHf(t)>0。研究认为该矿床应属于火山热液层控型铜矿床,其成矿安山玢岩体具有亏损地幔源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海外风勘选区评价项目为基础,结合该地区已探明的多处铜矿床特征,贝克矿区铜矿赋存于台缘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杂岩体中,产于安山熔岩上部的构造裂隙带中,伴随着矿化作用,产生围岩蚀变,形成脉型铜矿(化)体。区内铜多金属矿为火山作用与后期热液作用叠加成矿,矿区内安山熔岩裂隙带为高渗透带,既可作流体物质运移的通道,又可成为良好的成矿场所,为寻找分布于火山口内、火山颈下的次火山岩体中块状硫化物型铜矿脉,次火山岩型铜矿床指明远景区。  相似文献   

6.
雁荡山白垩纪破火山地质遗迹价值与全球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雁荡山地质遗迹为自垩纪复活型破火山。本文试从全球火山(岩)带同类地质遗迹的视域考量雁荡山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雁荡山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中自垩纪破火山的典型代表,它涵盖了流纹质火山作用各类产物,是流纹质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馆,是研究亚洲大陆边缘构造与岩浆作用的天然窗口。杰出的科学价值与优秀奇特的自然美景与浓厚山水文化,三者融于雁荡山一体,实属世界罕见。  相似文献   

7.
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地区的122个侏罗纪-白垩纪岩石样品,以及日本西南部四万十地区24个白垩纪岩石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与枕状玄武岩伴生的燧石及伴生岩石富含可能来源于热液活动的Fe和Mn。旧金山地区岩石中陆源质的、玄武岩质的、热液和生物成因的端员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热液喷溢使岩石样品富集Fe和Mn,并对硅质岩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热液组分和元素如Fe、Mn、Ni、Zn、Y和Pb的TiO_2标准化值的垂向变化表明有这种可能性,即旧金山地区层状燧石都是在某些活动洋中脊上或附近的热液场中经过30Ma以上的时间沉积而成的,是加到北美大陆上的洋壳残块。另一方面,根据区域产状扣热液元素的TiO_2标准化值的垂向变化来判断,旧金山地区岩石相是在半深海环境中(如边缘盆地和弧内盆地中)沉积的。  相似文献   

8.
<正>图为侵入岩体顶部接触带的局部,可以将它看作一个岩浆热液矿床的微缩模型。岩浆及热液侵入于长石石英岩屑杂砂岩中,岩体及外接触带都发生了硅化、高岭石化等热液蚀变。在侵入体内有网脉状及囊状的磁铁矿矿体产出,而在岩枝的顶端形成了致密块状的磁铁矿矿体。标本的主体为凝灰质板岩,中部为凝灰岩夹层。凝灰岩及其两侧的围岩具有明显的绿泥石化现象。详细观察表明,岩石没有成岩期后的构造裂隙和脉体穿入,绿泥石化与凝灰岩层密切相关。由此可以推测:水下火山喷发的沉积物将与一定量的气液流体一同被上覆  相似文献   

9.
北武夷梨子坑火山盆地流纹斑岩与铅锌矿的成因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梨子坑火山盆地位于北武夷中生代月凤山—梨子坑火山岩带东段,已知铅锌(铜、银)矿体或矿化呈细脉-浸染型、脉状,产于流纹斑岩脉的内外接触带及其外侧围岩中,发育钾化、绿泥石化、硅化、绿帘石化等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流纹斑岩为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SiO2、富碱、高K2O、高钙铁、低镁、K2O/Na2O值偏高的特点,为强过铝质岩石。w(ΣREE)值为76.28×10-6~222.54×10-6,ω(ΣLREE/ΣHREE)比值较大,为4.08~12.30,属于轻稀土元素富集型。成矿流纹斑岩形成于137±2.1Ma(SHRIMP锆石U-Pb法)~138.8±1.4Ma(LA-MC-ICPMS锆石U-Pb法),属早白垩世。铅锌矿属于次火山斑岩脉型铅锌(银铜)成矿系列,划分为次火山斑岩脉型和次火山热液破碎带型两种矿床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研究,进一步阐明浙江遂昌柘岱口地区碎斑熔岩地质特征及成因。宏观上划分了碎斑熔岩相带,查明了碎斑熔岩时空分布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微观上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锆石饱和温度计算等方法研究该碎斑熔岩。研究区碎斑熔岩受控于柘岱口—湖山NE向大型火山构造洼地复活型破火山,具有侵出—溢流特点,为复合穹丘状地质体。岩浆演化在时空上具有连续性,具有分异岩浆"溢流—侵出—侵入"过程。岩石具有典型的连续不等粒碎斑结构和珠边结构,富碱,K2O+Na2O为8.54%~9.25%,A/CNK为0.88~1.04,为准铝质钾玄岩系列,富集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Rb、Sr、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岩石成岩温度为803℃~884℃,具有高温浅成特点。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23 Ma,为早白垩世中期九里坪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壳—幔混合I型碎斑熔岩,属于活动大陆边缘靠板内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人有幸参加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1990.10~1991.5),赴南极南设得兰群岛进行了为期近2月的地质考察,并登上了令人难忘的欺骗岛(Deception Island)(图 1)。 南设得兰群岛原是西南极南极半岛(Antarctic Peninsula)西北部的一部分,约在2Ma前由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Bransfield Strait)张开而分离出来,到现在为止已向北漂移了约100km,欺骗岛即是地幔岩浆沿该海峡扩张轴上升喷发,形成的锥形火山。当喷发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岩浆排空和上覆静岩压力增加,火山口会发生塌陷,是为破火山口,有水注入便成火口湖。现在我们看到的欺骗岛是一座平…  相似文献   

12.
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西北部瓦肯斯克拉地区产出的超酸性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有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为弥散型,以两个阶段为代表:(1)绿磐岩化;(2)浸染状绢云母化。两个蚀变阶段都伴有浸染状硫化物沉积。第二种类型以与脉体有关的变蚀作用为代表,涉及四个阶段,包括钾长石,少量碳酸盐和少量硫化物的矿化。含铀碳质结核和少量的微粒金可能与这两种类型或其中任一种类型的蚀变作用有关。在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附近其他一些地方也见有相同性质的热液蚀变岩。这些岩石中丰富、大量且品位低的浸染状黄铁矿/金矿化表明,这类岩石可能是威特沃特斯兰德含金沉积物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3.
冀西北的东坪、中山沟、后沟等金矿床产于碱性正长岩杂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与岩体有成因联系。矿石为少硫化物型。矿体有三种类型:石英脉型;石英脉+脉旁蚀变岩型;钾、硅化蚀变岩型。对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S、Pb、C、O和Si的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碱性杂岩体,成矿流体混合热液,成矿时代为燕山期(钾长石Ar-Ar年龄为156~177Ma)。矿床为燕山期强烈岩浆活动产生的岩浆水与大气降水作用形成的混合热液对海西期碱性杂岩体(327.4Ma)交代改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改造型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约4—1Ma前,在玄武质-安山质火山岩形成之前,沿日本东北地区前缘火山带喷发了大量英安质和流纹质火山碎屑熔岩流。这些岩石通常以斑状结构为主:斑晶占20—40%,斑晶成分为石英,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和铁的氧化物。黑云母流纹岩不含辉石,但除上述矿物组合外尚含透长石、镁铁闪石和黑云母。矿物测温表明,岩浆温度在980—910℃内,类似于同区第四纪英安质岩石。 岩石的主量元素和不相容微量元素丰度随SiO_2的增加或分异作用的进行而平稳地变化,其趋势与典型的钙碱性硅铝质安山岩和英安岩一致。 英安质和流纹质岩浆很可能是源于上地幔的典型岛弧钙碱性镁铁质岩浆高度分离结晶之后的晚期分异产物,而不是辉长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产于火成岩(侵入岩、火山-次火山岩)断裂带中的脉状金、银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矿床的形成明显滞后于火成岩的成岩时代,属后成矿床,成矿多发生在地下500~3000m处,断裂构造使其与地表导通,形成开放半开放体系;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至少有一部分矿床成矿元素主要来自已团结成岩的火成岩;成矿流体有大气降水成分及与主岩不同期的岩浆热液成分;成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岩脉侵入带来的热液使早期的岩体遭受蚀变,蚀变过程中金等成矿元素析出并在断裂构造中沉淀成矿;二是下渗的大气降水在深部被加热,萃取岩石中的成矿元素而形成含矿溶液,这种分散在岩石中的溶液,在构适应力作用下汇聚到构造薄弱带——断裂中,因降温减压而沉淀成矿。概括地说,这些矿床是通过热液对火成岩(矿源岩)的改造而形成的,可称之为火成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16.
金矿化的主岩为纽芬兰岛怀特湾西部拉特灵布鲁克地区的新元古代叶片状花岗岩类岩石。金矿化与硫化物有关,并以矿脉、断裂充填和浸染的形式产出。伴生的热液蚀变是在两个热液阶段中发生的。在第一阶段钾蚀变期间,主岩花岗闪长岩由于受热液作用而大面积地转变为具花岗岩成分的岩石,这种转变是通过斜长石和镁铁矿物与热液流体的渗透反应而形成微斜长石和绢云母来完成的。第二阶段钠蚀变局限于断裂、岩脉和球壁,叠置在第一阶段蚀变岩石和未蚀变岩石上。蚀变岩都富含K、Na、Au、As、S和CO_2,稍富含W、Sb和Bi,但亏损重稀土元素。金矿化和蚀变作用一直延伸到不整合上覆的始寒武纪至寒武纪沉积岩中。蚀变岩和矿石组合体均未发生变形,这说明矿化是在该地区阿卡德变形之后发生的,因此属于志留纪或更晚的事件。两个阶段蚀变幕被认为属于同一热液事件,该事件导致了该大面积低品位矿床的形成。富CO_2流体沿着几个主地质构造通过地壳进行循环,从各种岩石中把一些元素淋滤出来,并把这些元素再沉积在花岗岩类岩石和上覆沉积岩内的断裂和岩脉中。第一阶段流体起初沿着颗粒边界渗透,将主岩转变成具花岗岩成分的岩石。在第二阶段期间,随着破碎作用、钠长石化以及硫化物和金的沉积作用的发生,a_(Na~+)/a_K~+/比值和或温度也?  相似文献   

17.
《资源调查与环境》2020,(2):142-150
安庆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中段,是内生金属矿床找矿重点地区之一。通过研究五横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及热液蚀变特征,并与邻近地区的月山岩体进行对比,进一步评价五横岩体的成矿潜力。结果表明:安庆地区五横岩体与月山岩体均属于中酸性侵入体,五横岩体与浅部金铜热液脉型矿化关系密切,月山岩体与铜、金等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五横岩体具有由辉长闪长岩向二长岩演化的岩相学特征,月山岩体主要由闪长岩、二长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组成。五横岩体蚀变强烈,蚀变分带明显,其中低温蚀变带多数伴有铜、金矿化,具有较好的热液系统成矿潜力,月山岩体具有较完整的矽卡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具有形成较大规模铜铁矿床的潜力。五横岩体与月山岩体在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和热液蚀变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深部与三叠纪灰岩接触带可能具有寻找矽卡岩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弗雷斯尼约矿区是世界上主要白银产地之一,产出有从矽卡岩和交代型铅-锌矿体到低温热液型矿脉和古热泉矿床的完整的热液成矿组合系列。钾-氩年龄研究的目的是旨在解释岩浆与热液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这个地区最古老的岩性地层单位是中生界海相沉积岩和镁铁质火山岩,它们被花岗闪长岩-二长岩质成分的小侵入体所切割,与上覆中第三系长英质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后者是弗雷斯尼约矿区一些比较重要矿体的直接围岩。钾-氩年龄的测定,证实了由原始长英质火山作用(38.4±0.8Ma),到岩浆侵入(32—33Ma),再到热液活动(29—31Ma),最后到成矿期后长英质火山作用(27—28Ma)的演化模式。这些数据与从本区地质关系推断出来的各种事件的次序是一致的。这些钾-氩年龄还强调了弗雷斯尼约矿区侵入岩浆活动与矿化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在开采的罗达尔基拉金矿床以及废弃的特里温福和玛丽亚·何塞法金矿山位于西班牙东南部阿尔梅里亚以东约40km的卡沃-德加塔山火山区内。罗达尔基拉的金矿化主要受破火山口构造控制,而特里温福和玛丽亚·何塞法的脉构造则未受到这种控制。特里温福和玛丽亚·何塞法的围岩蚀变的特征是泥质蚀变(伊利石/绢云母、高岭石)。在特里温福,金矿化脉构造周围的蚀变分带为前进泥质蚀变(多孔石英、明矾石、叶蜡石、迪开石)到泥质蚀变到区域性发育的绿磐岩化。对所有这三个矿山的包裹体研究均表明,金是在170—250℃温度下从低盐度流体(2—5eq.wt% NaCl)中沉淀的。然而,罗达尔基拉的热液体系是由次生流体源供给的。高盐度的含石盐和(或)钾石盐、富液相和以蒸气相为主的含CO_2流体包裹体被认为是岩浆成因的。深部的高硫化作用矿石矿物组合(铜蓝、硫砷铜矿、砷黝铜矿)和部分前进泥质蚀变可能与这些流体有关。因此,使罗达尔基拉金矿床归属于酸式硫酸盐或高硫化型浅成热液金矿床的这些特征的一部分,源于代表斑岩环境是典型的岩浆成因流体,而所有这三个地点的金矿化与可能是海洋成因的低盐度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20.
海西期祖鲁洪花岗岩质杂岩体的氧同位素分析及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该岩体在220~230Ma以前曾在高温下与大气降水发生过相互作用。由花岗岩和闪长岩的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得知,其石英与长石之间的氧同位素比值之差分别达0.83‰~2.63‰和11.34‰;理论计算得出花岗岩和闪长岩在热液蚀变时的水岩比分别为0.07~0.15和1.04。该岩体任位于渗透性良好的围岩(断层、节理和裂隙在其中都十分发育)中,因而有利于大气水热液循环系统的形成。在这种大气水热液的对流循环过程中,岩体不断地与大气降水发生同位素交换,从而导致了该岩体的矿物Rb-Sr和氧同位素体系发生变化。这种热液活动可能是形成该岩体南侧的W、Cu矿床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