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道春 《安全》2013,(6):32-34
正皮肤病是人们在工业、农业及其他劳动过程中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皮肤及皮肤附属器官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皮炎及其他皮肤改变如烧伤、黑变病等。本病在皮肤病中占的比率各地差别很大,由2%~20%不等。可发生于各种行业中,以工业职业性皮肤病发病率最高,占整个工业职业病总数的50%~80%,因此,常需调动工作、休工等而影响工  相似文献   

2.
正夏季防晒,冬季保湿,是不少爱美人士的护肤秘诀。其实,在生产作业环境中,常常存在着各种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机械的危害因素,对人体裸露的皮肤不时地产生刺激和伤害,进而引起各种职业性皮肤病。因此,需要对某些岗位的作业人员的裸露皮肤,使用特殊的专业护肤品,以减轻有害物质对人体皮肤的危害。劳动护肤品的发展历程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工作中的皮肤防护,英、美、德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劳动护肤品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在  相似文献   

3.
巧避空调病     
虽至九月,气候依然炎热。呆在空调房间里工作、学习、聊天,的确是件惬意的事,但在冷气背后却隐藏着“杀机”,稍不注意就会惹病上身。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的人,因空气不流通,环境得不到改善,会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以及皮肤过敏性特征,如皮肤发紧发干、易过敏、皮肤变差等。  相似文献   

4.
环球要刊     
<正>英国Health Safety International 2019年12月刊皮肤的风险暴露风险暴露有多种途径,如呼吸、消化系统摄入、皮肤接触、皮肤穿刺。每种方式都会严重损害健康。风险评估是所有工作的基础,传统评估方式存在较大漏洞,更实际的方法是以作业任务为中心,因化学品在不同作业任务中涉及不同的反应,其风险、性质也会变化。即使满足标准的防护手  相似文献   

5.
一、高温作业中暑的病理现象 盛夏酷暑,高温条件下劳动、工作的人员,由于体力透支较大,极及造成中暑现象。在高温季节里或高温环境中劳动和工作,能引起一系列人体生理变化,皮肤血管扩张、皮肤温度升高,心脏输出血量增加。这些变化中以加强散热,但如还不能满足机体散热的需要时,体内将有热量蓄积,可能引起人的中暑。  相似文献   

6.
《现代职业安全》2006,(3):95-95
苯胺中毒实例1987年9月11日,上海某制药厂一名35岁的男工朱某,在加入苯胺常规操作中,由于管道爆裂,苯胺沾染衣服和皮肤。该职工经洗澡换衣后继续工作,下班后感到头晕、恶心,继而出现口唇、指甲紫绀等症状,送医院救治,被诊断为急性苯胺中毒。这次事故是由于工厂设备陈旧、年久失修和缺乏必要的安全检查,未及时发现事故隐患而发生的。同时,职工也缺乏安全卫生意识,皮肤污染稍做清洗便认为已无大碍而继续工作,导致重复接触,而管道爆裂后苯胺气体在车间内逸散又加重了呼吸道的吸收。2000年12月6日早上,黄某雇5名油漆工。工作到中午11时,有2名工人  相似文献   

7.
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经常接触各种有害的理化或生物因素而引起的皮肤病变,可称之为职业性皮肤病。据统计,职业性皮肤病约占各种职业性伤害的50%-60%。然而,究竟有哪些因素可引起职业性皮肤呢?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类:约有1.5万余种,如强酸、强检、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苯、汽油。松节油……)等,均可造成对皮肤的损害。二、物理性因素工作中长期受到粉尘、机械性损伤、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皮肤的病变。三、生物性因素有些树木或植物的浆汁、花粉具有刺激和致敏性的作用,从而导致皮肤发生病理性的改变。引起职业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8.
正化学性皮肤灼伤是常温或高温的化学物接触到皮肤,对皮肤刺激、腐蚀作用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皮肤损害,不包括火焰伤、水烫伤和冻伤。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原因化学烧伤可由各种刺激性和有毒的化学物质引起,包括强酸、强碱、苯酚、甲苯(有机溶剂)、芥子气、磷等。化学烧伤可引起组织坏死并在烧伤后几小时慢慢扩展。1.温度。引起皮肤烧伤的最低温度为44℃,温度一时间曲线在45~50℃之间呈线形,而在51℃以上呈渐进性,在70℃暴露1秒钟即可引起跨表皮坏死。  相似文献   

9.
汽油的中毒途径比较广泛,它即可通过直接接触引起中毒,亦可在间接接触过程中出现中毒症状。如直接用汽油洗手、擦试机器,手经常在含铅汽油里浸泡,铅就会慢慢地通过皮肤渗入体内,积累一定量时,就会患上“铅中毒症”。如果穿着沾有汽油的工作服,就可能使皮肤脂溶解,促使皮肤干裂,再加上作业中有灰尘粘附在皮肤上,很易发生毛囊炎、皮炎、疖肿等病症。若直接用嘴吸入汽油,则中毒可能性更大。长期在超过容许浓度(国家规定工作场所汽油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0 ml/m3)的汽油蒸气环境中工作,会引起间接慢性中毒。   预防汽油中毒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认清汽油的含铅标记。为了引起职工的注意,特意在含铅汽油中加红色、黄色或蓝色染料,用来区分一般汽油,并警告大家不要用这种汽油洗手或擦洗机器。   (2)要注意工作场所的空气流通。尤其长期在汽油蒸汽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经常打开门窗,检查室内汽油蒸汽的浓度。避免在超浓度环境中工作。   (3)要保持皮肤清洁。尽量不使皮肤直接接触汽油,一旦接触汽油要及时清洗,更不能用嘴吸油。  相似文献   

10.
《劳动保护》2022,(8):85-85
主持人,你好!我公司员工舒某在单位从事拆卸电动车工作时右眼不慎被榔头击伤。送医治疗后诊断为:右眼钝伤、皮肤撕裂伤等。2019年12月10日,被人社局认定为工伤。2020年4月16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其伤残等级为七级。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人频频受到静电的“骚扰” ,握手、拉门把手、按电梯按钮甚至开水龙头都会“触电”。专家提醒说 ,别以为静电仅仅是难受一下 ,它对人的健康其实是有负面影响的。干扰人体电位差皮肤静电干扰可以改变人体体表的正常电位差 ,影响各脏器 ,特别是心脏的正常工作 ,有可能引起心率异常和心脏早搏。吸引浮尘刺激皮肤经常操作电脑脸部皮肤会比较干燥、粗糙 ,患色素沉着等面部疾病的几率也远远高于不用电脑者 ,这是由于显示器产生的静电吸引的灰尘 ,使面部受到刺激引起的。含化纤成分的衣物易产生静电 ,而静电在人体周围会产生大量阳离子 ,使皮肤…  相似文献   

12.
健康风险评价中中国人皮肤暴露面积的估算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为更加科学地开展我国健康风险评价,基于中国人身高与体重的统计资料,根据美国环保局、Gehan和George、Haycock等的模型,计算了中国人皮肤总表面积、不同部位皮肤的表面积和不同暴露环境下的皮肤暴露面积.结果表明(美国环保局模型),中国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皮肤表面积分别为1.69 m2和1.53m2,比美国成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皮肤表面积分别低13%和10%;2~12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皮肤表面积分别为0.84~0.91 m2和0.82~0.89 m2:12~20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皮肤表面积为1.48~1.57 m2和1.42~1.47 m2.研究表明,我国居民的平均皮肤表面积低于美国居民,因此建议在开展健康风险评估时尽量使用我国居民的人体参数值.此外,不同的暴露情景和季节,人体暴露的皮肤面积也不同,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暴露的皮肤表面积.  相似文献   

13.
《江苏劳动保护》2011,(2):47-47
手脚干裂,在医学上称之为“手足皲裂”,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病。 人体皮肤上有许多皮脂腺,经常分泌油脂,保持皮肤滋润、光滑、柔嫩,使皮肤保持一定的弹性。而手掌、脚掌处却没有皮脂腺,不能分泌油脂,皮肤缺乏脂肪的滋润,手掌、脚掌的角质层(皮肤最表面的一层)又较厚,缺乏弹性,因而很容易干燥、粗糙、裂口。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皮肤老...  相似文献   

14.
<正>职业性皮肤病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因接触化学、物理、生物等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皮肤及其附属器官(毛发、汗腺、皮脂腺、指甲和趾甲)病变的一类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在我国现行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明确规定为10大类职业病中的一类。由于皮肤包围着整个人体,任何生产性有害因素作用到人体的时候,首先是皮肤接触,因而职业性皮肤病的  相似文献   

15.
某小氮肥厂发生了一次10吨沸腾锅炉炉膛喷火事故。当开启鼓风机时,炉膛内形成正压,将带火的煤粉吹出炉口,在空气中形成雾化燃烧。冲出的火焰距炉口4米远,火焰温度约850℃,燃烧时间1秒左右。 当时,有两个操作工人在距炉口2米处工作,一人身穿帆布工作服,身上只感到灼热,极小部分裸露在外的皮肤有浅二度烧伤,很快治愈。另一人穿纱线背心,复盖下的皮肤被烤红,尚未造成伤势,因裸露皮肤面积较大,造成大面积浅二度烧伤,小面积皮肤有深二度烧伤,造成较大痛苦。 燃烧实验(火焰温度 850℃)证明:帆布烧焦时间为15秒以上,32支纱线织品烧焦时间近1秒;人的…  相似文献   

16.
在防酸衬里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由于经常接触环氧树脂,乙二胺、二丁脂和丙酮等物质,一般容易发生皮肤和呼吸道过敏现象,主要临床特征是:皮肤骚痒、局部浮肿、甚至咀唇等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肌体皮肤呈现乌黑色、皮下出黄水;呼吸道有异物感、咳嗽,重者痰中带血,晚期还出现肺气  相似文献   

17.
如何选择化学防护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璧 《劳动保护》2002,(3):46-47
有许多危险职业和工作条件需要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去保护处于危险中的人员.防护服除了人们通常认为的是保护人的皮肤免受物理和化学危害的侵害(擦伤,刺伤,腐蚀性气体和液体)外,它也是工人在日常工作中防护其他危险介质的最佳防护品.  相似文献   

18.
防苯液     
我厂油漆组老师傅学习了兄弟单位的经验,试制成功“防苯液”(防苯手套),基本上解决了苯从皮肤渗入人体的问题。 过去油漆师傅擦锈、刷漆,一般都使用汽油甲苯,有时会产生皮肤发痒、过敏等反应,同时会引起苯中毒,白血球降低.现在在工作前先用防苯液擦双手(3分钟后即可开始工作),等于戴上一副无形手套,收到显著的效果。工作结束时,用清水洗手就可将防苯液和污垢等一齐洗去,而且感觉良好。 防苯液配方及制造方法:先将7公斤蒸馏水加温到40~50℃,然后加2公斤干酪素,加温到70~75℃。保温30分钟后,再加进0.2公斤无水碳酸钠,这时要防止结块和起泡。…  相似文献   

19.
<正>最常见的冻伤部位多发生在手指、足趾、手背、足跟、耳廓、鼻尖、面颊部等处。这些部位都在身体的末端或表面,血流缓慢,且又经常暴露在外,局部温度低,极易受寒冷的伤害。冬季夜间温度很低,经常在-8℃以下,若夜间行走也容易发生冻伤。一度冻伤:皮肤苍白、麻木,进而皮肤充血、水肿、发痒和疼痛。二度冻伤:除皮肤红肿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溃后流出黄水,自觉皮肤发热,疼痛较重。三度冻伤:局部皮肤或肢体坏死,出现血性水疱,皮最容易发生冻伤的时机辨别冻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芥子气是一种糜烂性毒剂,它与皮肤作用十分迅速,目前,尚无预防或治疗芥子气中毒的特效药,只有彻底避免皮肤染毒,实现全面皮肤防护,才能完全防护芥子气。但是,个人防护装备(防毒服、面具、手套和靴)在穿脱过程中,其连接部位(手腕、小腿、脖子和下颚等部位)容易发生毒剂渗漏,需要在这些防护薄弱部位涂上皮肤防护膏(Topical Skin Protectant,TSP),增强单兵的整体皮防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