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配位体是控制重金属存在形态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综述了水环境重金属络合容量的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络合容量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的络合、吸附与水环境容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已引起环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在排污标准的制订、区域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环境质量评价等实际工作中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天然水的络合容量与吸附容量,则是重金属水环境容量的主要内容。本文阐述了有关的基本概念、测定原理与方法,并评价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湘江重金属水环境容量研究”课题是国家“六五”计划重点技术攻关项目(第三十七项)的一部分。水容量研究是环境科学急待解决的重大应用基础课题。该课题选定四川沱江、湖南湘江、广东深圳河为试点研究区域。湘江部分以株洲霞湾江段为重点,开展天然河道中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提出重金属水环境容量研究方法和工作程序,为我国亚热带地区类以污染的中、小河流的水环境容量研究提供方法和程序。研究结果将  相似文献   

4.
“湘江重金属水环境容量研究”课题是国家“六五”计划重点技术攻关项目(第三十七项)的一部分。水容量研究是环境科学急待解决的重大应用基础课题。该课题选定四川沱江、湖南湘江、广东深圳河为试点研究区域。湘江部分以株洲霞湾江段为重点,开展天然河道中重金属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提出重金属水环境容量研究方法和工作程序,为我国亚热带地区类以污染的中、小河流的水环境容量研究提供方法和程序。研究结果将为湘江流域优化开发、节约废水处理费用,利用和保护湘江水资源,为湘江流域  相似文献   

5.
《湘江重金属水环境容量研究》是国家“六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第三十七项之一。为完成这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同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今年六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有关专家参加的论证会,并通过“湘江重金属水环境容量研究”实施方案。随后协同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组织了由10几个单位参加的22个子课题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蓄水后小江水环境容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高水位条件下,长江支流小江回水区的水文情势发生了变化,流速减缓,水域污染物本底浓度值因回水涌入而改变,水环境参数与天然状态有很大区别,对小江水域的水环境容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小江的水功能区划及水功能区水质目标,采用垂线平均的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计算蓄水前后CODMn、TN和TP水环境容量的逐月值和年总量.结果表明:受污染物降解系数减小和蓄水后水质目标值减小的影响,与蓄水前的自然状态相比,蓄水后CODMn的水环境容量总量减少约24.15%,TP的水环境容量总量减少约82.72%,TN的水环境容量由蓄水前不受限制变为蓄水后受到限制.水环境容量的减少是三峡水库蓄水后小江水域富营养化现象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水环境容量基本概念的发展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叙述了水环境容量基本概念的发展。明确了水环境容量的定义,分析了水环境容量的组成总结了自然环境容量、管理环境容量和可分配环境容量等新概念,并介绍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活性炭吸附,研究了多元M-L体系废水的处理工。应用络合配位化学和活性炭表面电荷特性的基本理论,讨论了L/M、pH、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及吸附容量等工艺条件,与处理效果的关系。试验表明,金属络合系数,L/M及pH值,对污染物的去除有很大的影响。控制低pH值(pH相似文献   

9.
漓江水生植物能从水环境中吸收营养组分氮、磷,防止水环境富营养化;与水生藻类竞争,抑制其生长发育;还能与部分重金属络合,降低其环境毒性。对漓江的水环境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中国水环境容量日益稀缺情况下使用权的合理分配问题,在分析了目前现有水环境容量分配模式普遍存在的严重弊端和缺陷,基于产权理论、价值理论和地租理论等,提出了水环境容量分配新模式-租金分配模式,并考虑到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间接确定水环境容量使用租金的综合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计划出版一本《水环境容量保护利用综合手册》,这是一部大型的水环境容量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性工具书全书约130万字,共25章。主要包括方针政策、条例标准、理论概念,定量分析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并对不同环境、不同污染物,不同应用目的水环境容量共同点加以统一阐述,然后论述各自的特点。手册中包含不同污染物在不同水环境中的各种水质模型及其各种参数的确定,分析计算各种  相似文献   

1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基于河流一维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通过水质控制目标分析,引入了饮用水供水水库的水环境容量决定其保护区内河流水质控制目标的概念,提出以水库的水环境容量为其上游保护区内河流段末的水质控制目标,解决了由于河流与湖库的总磷水质标准不一致、水质标准中没有河流总氮指标以及水环境容量计算中河流与湖库水文设计条件不同步等,导致水源保护区内河流的水质控制目标确定困难的问题,建立了针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型和方法,本模型直接表达了饮用水供水水库与其上游河流水环境容量之间的定最关系,体现了2个水域间的连续性和相互作用关系,为实现饮用水供水水库及其上游河流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应用本模型,计算了正在建设中的老虎潭水库保护区内河流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根据老虎潭水库水环境存量,保护区内河流的总氮水环境容量为65.05 t·a-1,现状总氮年入河量应削减33.86 t;总磷水环境容量为5.05 t·a-1,现状条件下尚有2.23 t·a-的剩余水环境容量,文中所提出的建模方法可以推广至水质控制目标不同情况下的连续水域,尤其适用于下游水域水质控制要求高于上游水域的情况,拓展了水环境容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东海西北部海域布设了八个站位进行了表现铜络合容量的测定,得到的表观铜络合容量在51.4~363.0nmolCu/dm ̄3之间,平均值为132.6nmolCu/dm ̄3。得出了各站位的表观铜络合容量在黄海沿岸水的方向上依次减小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水文、生物、化学方面的有关调查结果对这一分布规律的原因作了探讨。指出受长江径流影响及上升流的存在使R_(1-1)站营养盐含量高,生物量丰富,表现铜络合容量也相对较高,成为黄海沿岸水的源头水。大洋水形成的黄海冷水团生物量低表观铜络合容量也低。因而沿黄海沿岸水的方向,源头高表观铜络合容量的海水受低表现铜络合容量的稀释,造成在黄海沿岸流的方向上的各站表观铜络合容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4.
滇池水环境容量模型研究及容量计算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环境容量的研究目的 ,其一是为水污染控制的技术路线提供科学依据 ;其二是为水污染控制的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在水环境容量研究中 ,关键的技术问题是容量模型的选定。通过研究 ,选取Vollenweider模型 (W =S×A×Z [σ +Q/V])和完全混合湖泊非保守污染水质模型 (W =Cs [Q +KV])分别为滇池水环境中N、P和CODMn、BOD5的容量模型 ,计算出了滇池相应的水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5.
以水环境功能区区划为基础,进行了丹河流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和入河污染源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丹河流域各排污口的排放量及污染物进行分析,以流域各功能区应达到的水质目标和恢复其应有的自然功能为依据,建立一维稳态条件下水环境容量计算两种的模型:完全混合水环境容量模型解析解和非线性衰减、多点容量计算模型,计算出流城内水环境容量.以此为依据可对排入丹河污染物的量进行控制,为总量控制提供了较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分发利用水环境容量工程”是通过对水环境容量的深入研究提出的新概念。它泛指通过工程手段来增大水环境容量,或将原来不可利用的容量变为可利用,或调配原来在时空上分布不匀的容量使其适应于排污的需要,从而达到控制水污染的工程措施。它包括污水调运、河底海底污水扩散器、河道充氧、河道整治、调洪济枯、调干道水济支道等类工程。  相似文献   

17.
以水环境功能区区划为基础,进行了丹河流域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和入河污染源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丹河流域各排污口的排放量及污染物进行分析,以流域各功能区应达到的水质目标和恢复其应有的自然功能为依据,建立一雏稳态条件下水环境容量计算两种的模型:完全混合水环境容量模型解析解和非线性衰减、多点容量计算模型,计算出流城内水环境容量。以此为依据可对排入丹河污染物的量进行控制,为总量控制提供了较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环境的随机不确定性,构建了基于贝叶斯公式的不确定性水环境容量核算方法,并以北运河为实证案例对所建立的核算方法进行验证:利用贝叶斯公式,通过对水环境容量核算涉及的流量、流速、背景浓度、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这4个参数和水环境容量本身5个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得到水环境容量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北运河流域10个河段的水环境容量都服从瘦尾偏态分布,并且河段流量与长度对其分布影响最大;与传统设计条件下的确定性水环境容量相比较,不确定性水环境容量分布不仅能够体现前者的信息,并且利用各参数的随机性以及实际监测数据进一步对前者进行了“修正”,能够更为全面准确的描述水环境.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环境容量紧缺度计算模型,以闽江流域为例,根据2011—2015年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测算流域内各个地区的紧缺度指数。结果显示:从时间变化来看,各地区水环境容量紧缺程度均逐年减小。从空间变化来看,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泉州、福州地区COD和NH_3-N紧缺程度高于其他地区,NH_3-N紧缺程度更为显著。三明、南平、宁德、龙岩等地区水环境容量的紧缺度相对较低,可以适当加大水环境容量开发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20.
感潮河网水环境容量数值计算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对感潮河网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考虑了感潮河网水环境容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感潮河网水质模型的水环境容量数值计算方法。该方法不公反映了感潮河网地区水流运动复杂、流态不稳定、流向多变的特点,而且反映了感8潮河网水环境容量受边界水质变化、河段水质目标不一致、水利工程运行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时空变化规律,该方法经过实例计算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