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害研究     
科学家建议20世纪最后十年为“减轻灾害”十年——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灾害是对科学的挑战,而减轻灾害则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动力——灾害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杭东 《民防苑》2009,(5):32-33
二战之后,西方少数国家为了达到军事目的,正在加紧研制各种人为制造灾难的秘密武器,为此,我们的地球再次笼罩在巨大的灾难阴影之中。  相似文献   

3.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近海2004年12月26日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的沿海地区,甚至到达了东非沿岸。这次海啸灾难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我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员,随队赴灾害最为严重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市进行救援,亲历了这次世纪大劫难救援现场。本文想对此次灾害谈谈我们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树建 《灾害学》2016,(4):22-26
极端洪水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给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针对极端洪水灾害的发生概率小、损失巨大的特点,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政府主导下的经营性政府、保险市场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极端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框架。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此管理框架的基本运行机制和合理性。综合考虑经营性政府的社会效益、保险公司的收益和公众购买保险的灾后恢复力三者之间的合作和协调的和谐阈值,分析并讨论和谐阈值。  相似文献   

5.
李梁  李刚 《灾害学》2021,(4):37-41
山西旱涝灾害的发生使当地造成严重的生态损害,为有效补偿旱涝灾害带来的生态损失,现对山西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山西地理位置的分析和特殊气候环境的分析,对当地形成的干旱和洪涝两种灾害以及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建立山西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机制,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改善。通过对生态补偿的规划区域分析和调查,构建生态补偿标准成本核算体系需结合三大理论以及三性原则,并制定补偿标准,量化拟定旱涝灾生态损失,以及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客体,根据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产业的人均收入,制定生态损失经济补偿分配标准,根据生态损失的类别、量化损失数目的不同,确定生态补偿顺序、规划生态补偿时效,最终实现旱涝灾害生态损失补偿。  相似文献   

6.
08雪灾,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几乎令所有交通和交通设施处于严重瘫痪状态,给搜索救援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和考验。如何快速进入灾害现场并将救援人员、装备和物资及时送至目的地,是灾难频发的今天人类所共同关注和需要克服的世界性难题。目前,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仍然是空降,并辅以地面运输,但汶川地震这场实战,让我们看到突击空降受自然条件和现场状况的限制颇多,且风险和代价巨大。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灾害共处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无论是人为灾害或自然灾害导致的建筑物坍塌都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灾后救援是人类抗击灾难,减轻损失的有效手段,专业救援队伍与先进救援技术装备的结合是成功救援的有力保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救援任务的多元化、灾害现场的复杂化,对救援装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8.
滇、桂、粤、闽、台灾害链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瑾冰 《灾害学》2002,17(2):82-87
由于对洪水、台风和巨大风暴潮的长期预测尚有一定困难,因之需要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通过对滇、桂、粤、闽、台地区历史上大震后同年或次年发生上述重大气象灾害的事实,讨论了灾害链的预测,同时也讨论了灾害链的形成机制,包括构造活动、北回归线效应以及孟加拉湾大桥活动的双重后果。文中还提出了4条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害过程的仿真建模方法和再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通过探讨基于仿真建模方法和再现技术进行地震灾害模拟的可行性,提出利用虚拟三维仿真建模技术、动力学动画技术和场景渲染技术来再现地震灾害形成的全过程,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再现的虚拟地震灾害过程可以使各级地震应急管理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相对逼真地感受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增强其防震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李平 《防灾博览》2005,(1):9-10
这次印度洋大地震海啸灾害,带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其一,要重视建立海啸以及灾害预警机制。这次,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那么很多伤亡是可以避免的。由于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动传递到海岸一般需要20分钟到两个小时,如果当地组织得力,这段时间足够人们逃生。其二,在灾难预防方面,要改变观念,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