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高发的特点,分析隧道入口过渡段行车特性,对改善隧道入口过渡段的行车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依据隧道路段的行车特点和隧道外设施设置位置将隧道入口过渡段划分为隧道前减速段、隧道前交织段、隧道前过渡段、隧道入口段和隧道适应段.通过实车试验采集隧道入口过渡段的行车速度数据,分析各区段车辆速度变化规律和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发现隧道入口过渡段的车速变化用高斯函数拟合较好.用加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车辆运动的距离的比值表示行车风险,建立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过渡段行车安全性评价模型,利用Matlab计算得出各区段行车危险性系数.结果表明:在隧道前交织段,行车风险增加;在隧道入口段,行车风险较高,暗适应结束后,行车危险性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运营管理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经验驾驶人在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环境下的注视转移特性,在高速公路特长隧道中开展实车实验,利用 iView X HED型眼动仪采集了32名不同经验驾驶人的眼动数据。运用动态聚类方法,对驾驶人注视区域进行划分,分析了职业与非职业驾驶员在高速公路隧道不同段与普通路段的注视转移规律与注意力分配特性。结果表明:相较于非职业驾驶人,职业驾驶员具有较强的注视前瞻性,且在隧道的不同段主要注视的区域因行车环境不同变化较小;驾驶人对同一目标需要重复注视才能提取足够的信息,且当行车环境复杂度增加或驾驶员驾驶经验不足时,重复注视概率增加;驾驶人在不同路段行车时,主要通过注视中间区域获取信息;行车环境与驾驶经验对驾驶人在中间近处、左侧区域及内后视镜区域的注视平稳分布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分析不合理绿化导致的行车安全问题,研究了平曲线内侧绿化对行车视距的影响,中央分隔带绿化植物株距和高度对防眩、横向通视、植物存活率等的影响,大冠径常绿类植物对道路净空、驾驶员心理的影响,绿化遮挡交通标志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对行车产生的误导现象,立交匝道及其出入口绿化对行车诱导、出口缓冲和入口通视的影响,以及隧道出入口绿化对眼睛明暗适应性的影响.提出平曲线内侧的植物冠径和冠高控制措施,并根据防眩要求从几何上确定计算中央分隔带植物的株距、高度的方法,最后探讨了对隧道出入口和立交匝道不同位置绿化安全性的强化措施.研究表明,绿化可从多方面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高速公路冰雪环境下隧道入口行车安全水平,探究隧道入口冰雪环境下驾驶员心生理反应特性,依据心生理理论,通过模拟驾驶试验采集驾驶员在冬季晴、雪天气下隧道入口行驶的心率增长率、速度等数据,分析照度变化率、路面摩擦系数、速度对驾驶员心生理的影响规律,明确不同影响因素下隧道入口驾驶员心率增长率变化特征,利用Matlab构建多因素耦合下隧道入口驾驶员心生理反应模型,并设计实车试验验证心生理反应模型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冰雪环境下隧道入口驾驶员心率增长率紧张阈值为28%,隧道入口冰雪环境下照度变化率安全阈值为51%,心生理反应模型误差小于10%,吻合程度较好。研究结果对提高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冰雪环境的行车安全性、降低隧道入口事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高速公路中长隧道路段运营安全水平,促使驾驶人主动降低行车速度至安全范围,对高速公路中长隧道出入口段视错觉减速标线设置参数开展研究。通过实际道路试验,采集并分析中长隧道出入口段行车速度特性及视觉特性;依据驾驶人瞳孔面积变化速率与视觉障碍的表征关系,得到驶入及驶出隧道时基于视觉感受最佳的期望车速值;分别建立隧道入口段顺鱼刺形减速标线设置参数模型和隧道出口段梳齿形减速标线设置参数模型,选取典型初始速度及最佳期望车速检验模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驶入和驶出隧道时,最佳期望车速分别为50 km/h和60 km/h;基于模型计算,获得隧道入口段3种鱼刺形减速标线设置参数和出口段1种梳齿型减速标线设置参数。  相似文献   

6.
《安全与健康》2006,(4):31-31
出行福银高速福州段辖区(全长约102公里),要小心危险的5个路段:美菰林隧道 全长约5.6公里,是目前我国已开通的最长公路隧道。由于隧道长,隧道内行车视线差,容易发生追尾等事故。  相似文献   

7.
为缓解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能耗高、交通事故损失大且难以救援等问题。借鉴建筑照明领域的线性照明技术理念,提出高速公路隧道线性诱导系统设计方法;综合考虑空间路权、驾驶人因及驾驶任务等指标,构建基于事故预防的线性诱导系统评价体系;分析线性诱导设计的适用性,提出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整体优化思路,并以隧道入口为例,验证线性诱导系统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逆反射、蓄能自发光以及发光二极管(LED)发光显示技术,基于线性诱导原理重构高速公路隧道视觉参照系,能够低成本实现隧道空间的多层线形诱导和多层轮廓诱导,满足不同视觉条件下驾驶人对交通信息的视认能力,确保视线诱导的连续性、一致性,引导驾驶人采取安全合理的行为决策,分解驾驶任务,并减少驾驶行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实现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与交通安全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隧道是高速公路事故多发路段,为了提高隧道路段行车安全性,需为驾驶员提供与一般路段相近的视觉环境,以有效减少由隧道行车环境变化引起的驾驶员判断和操作失误,逆反射技术在提高隧道路段驾驶员视觉舒适性方面具有潜力.为了确定隧道路段轮廓标设计方案,利用Smart-Eye Pro 5.7型眼动仪,对隧道路段逆反射轮廓标设置技术进行试验,获得了不同逆反射轮廓标组合方案的驾驶员视觉数据.结果表明,小型车和大型车驾驶员对逆反射轮廓标设置高度的视觉差异性明显,设置高度约为0.4 m的逆反射轮廓标对小型车驾驶员的视觉环境改善效果最佳,相应地,大型车约为1.0m.从控制隧道内明暗变化的闪频出发,轮廓标间距以15 m左右为宜.为满足驾驶员视觉舒适性要求,应将驾驶员瞳孔直径变化率控制在0.396 ~ 1.302mm/s,据此确定小型车适用的轮廓标反光膜为超强级,大型车为工程级.研究成果在G65高速公路木冲隧道的应用使驾驶员瞳孔直径变化率控制在1.302 mm/s以内,并使同期事故减少了51.8%.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安全预评价研究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针对我国如火如荼的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日益突显的安全问题,在事故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某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速公路工程安全评价工作的新思路。针对公路工程的特点,分别从总体方案、施工现场、路基工程、隧道工程、隧道火灾、桥梁工程、公路系统等7个方面的定性、定量评价进行分析,可以作为今后高速公路安全评价项目的参考案例,对促进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安全水平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胖 《安全与健康》2006,(12):56-56
自12月1日起,全省在26个有条件的高速公路入口处安装称重检测装置,对进入高速公路的货运车辆进行检测,凡超限超载的车辆禁止进入高速公路,超载超限将无处遁形,使高速公路行车井然有序。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疲劳驾驶交通事故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疲劳驾驶交通事故频发的现状,结合高速公路行车特点,从驾驶员高速行车的生理心理及高速公路行车环境等方面分析高速公路疲劳驾车交通事故原因。根据交通心理学、安全人机学等原理,提出驾驶者自身控制、运输单位内部管理、宣传和舆论、家庭教导、交通部门服务性诱导、交通管理部门的执法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高速公路疲劳驾驶交通事故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江苏劳动保护》2011,(6):29-29
高速公路的设计就是让车辆快速行驶,然而,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驶汽车,如果发生事故,则具有更大的危险和人身伤害。因此,驾驶者必须完全戒绝一些原本“走路时代”的散漫习气,自觉遵守交规,确保行车安全。根据高速公路构成特点及安全驾驶的要求,我们从驶入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上的行驶、高速公路上的停车以及驶出高速公路等方面谈谈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隧道与互通出入口小净距路段的行车风险,提出了基于交通流仿真的行车风险预测模型。首先,在明确小净距路段长度的基础上,定性分析其行车风险,从非交通流和交通流的角度选取风险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实地调研采集的视频数据对交通仿真模型进行标定,结合风险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将交通冲突率作为风险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量化了风险影响因素和风险评价指标间的关系,揭示了小净距路段的风险成因,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法构建了风险度量方程,并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风险评价标准划分为5个等级;最后,选取某些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与互通出入口小净距路段对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净距长度、主线设计速度、交通量、大车型比例、转向交通量比例、车道数对出入口路段的行车风险具有显著性影响;对于出口路段,“指数函数+幂函数”组合形式的拟合度较好,R2=0.896,对于入口路段,“二次多项式+指数函数”组合形式的拟合度较好,R2=0.855,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事故数的趋势基本一致,可适用于小净距路段行车安全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4.
《安全与健康》2005,(3):51-51
福州到三明的高速公路最高限速只有60至80公里/小时。罗宁高速公路全线最高限速只有60公里/小时。而交规规定,高速公路行车速度不能低于60公里/小时。司机们感到十分困惑。司机们对高速公路限速不理解。  相似文献   

15.
驾驶员感知特性对隧道群交通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群对驾驶员感知特性的影响,以驾驶员的感知特性与高速公路隧道群行车安全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速度估计测试仪和深度知觉测试仪,在"铜汤高速-安徽段"沿线对高速公路隧道群行车途中的160名驾驶员进行实地测试,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用灰色建模软件V2.1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的速度估计特性与高速公路隧道群驾驶员的年龄、驾龄以及连续行车时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连续驾车时间的影响最大。年龄对驾驶员深度知觉准确性无显著影响;驾龄、连续行车时间对驾驶员的深视力准确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7,他引:21  
高速公路因其独特的行车环境 ,其交通事故损失十分巨大 ,研究成因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的因素很多 ,以往的分析 ,只是从定性的角度 ,没有给出定量方面的具体研究。笔者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 ,对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分析 ,综合考虑交通参与者、车辆、道路以及行车环境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主要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驾驶员因素、外部行车环境 ,尤其是先进的管理技术等占有很大的比重。笔者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及对策建议 ,主观上应该加强对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客观上应该提高车辆、道路的技术水平 ,同时加强高科技技术在事故管理中的应用 ,建立先进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隧道越来越多。隧道作为高速公路上隐蔽带状的特殊结构物,具有内部能见度低、空气污染严重、视野狭窄、噪声大、出入口处黑洞和白洞效应、易引发事故、消防救险困难等交通特点。近年来,由于高速隧道特殊路况,隧道交通事故在高速公路总交通事故比率中居高不下。因此,如何降低隧道事故发生几率,提高隧道事故预警能力和隧道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8.
隧道顶板下沉量预测对隧道安全施工十分重要。通过分析隧道下沉过程,指出其具有“S”型曲线特征,探讨了采用Verhulst模型进行隧道顶板下沉预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并运用MATLAB软件开发相关程序,模拟遵赤高速公路中枢隧道YK39+134.6断面沉降过程,获得相应的预测方程。通过对比其预测结果、回归分析预测结果和实测值,发现该模型的顶板沉降预测值与实测值最接近,证实运用灰色Verhulst模型预测隧道顶板沉降量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一些驾驶人认为夜间公路上的车辆较白天要少,行车比白天容易,因而常常以高速行驶。事实表明,夜间在公路行车较白天是非常危险的。尽管夜间公路车辆总数减少,但载货汽车却增加,这无疑加大了道路的危险性。夜间的高速公路,除服务区、隧道外,几乎没有照明,通常是靠车辆前照明灯的照明,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日益突显的安全问题,结合四川省桃园(川陕界)至巴中高速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停车视距、竖曲线、隧道进出口、横断面超高、长大下坡等5个方面进行安全性分析。研究提出高速公路工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程序:要以潮湿路面情况下计算出来的停车视距为标准进行安全评价,凸曲线路段和凹曲线路段都应满足竖曲线最小半径,隧道平曲率半径大于所允许的最小半径值并通过基于运行车速差的隧道进出口区域运行安全性的评价方法对隧道进出口进行安全预评价,超高安全评价要以一般圆曲线最小半径为标准,对于长大下坡的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差应满足评价标准,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数据,运用该安全评价方法,证明了其实用价值,为其它高速公路工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