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镉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1,自引:15,他引:61
重金属镉(Cd)被列为环境污染物中最危险的五种物质之一。因其极易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特性,环境Cd污染尤其是土壤系统的Cd污染已成为国内外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Cd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备受关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土壤Cd污染研究现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并阐述了影响Cd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几个重要因素:土壤基本理化性质(pH值、有机质等)、Zn元素、P元素、陪伴阴离子Cl^-和SO4^2-,其中包括尚未被普遍认识的P元素和陪伴阴离子Cl^-和SO4^2-;并详细论述了各因子对Cd在土壤一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2.
3.
4.
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土壤生态毒理学是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土壤污染控制的理论依据,土壤环境中有毒物质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土壤生态毒理研究的核心内容.首先从土壤重金属污染胁迫、有机污染胁迫以及复合污染的联合胁迫三个方面,概述了土壤污染所致的生态毒理效应最新研究进展;在理论剖析种群水平上污染土壤的分子生态毒理效应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与污染土壤生态毒理效应有关的生物标记物,论述了污染土壤生态毒理分子诊断的基本原理、意义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动态给予了分析;最后,对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壤处理对东南景天吸取土壤中锌和镉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观察分析东南景天植物在未处理及若干用土壤添加剂处理的土壤介质上生长和累积锌、镉的状况。结果显示:除单独使用沸石粉外,所有土壤处理均有利于土壤改良和东南景天的生长。与对照处理相比,赤泥和城市污泥对东南景天累积锌起促进作用,而施用熟石灰却无助或甚至不利于东南景天累积锌。不过,尽管赤泥和城市污泥对东南景天累积镉的效果比熟石灰好,无论施用赤泥、城市污泥或熟石灰,东南景天植物干物质所含的镉均比对照处理高得多。总的来说,赤泥和城市污泥均为改良土壤、促使东南景天生长和超累积锌、镉的良好添加剂;而熟石灰或沸石粉单独使用则对东南景天超累积锌、镉的作用较小。在试验中,将15g污泥、15g沸石和6g赤泥与1000g土壤混和的T7处理对促使东南景天生长和超累积锌、镉最为有效。研究结果表明,在利用东南景天修复酸性锌、镉污染土壤时,通过加入合适的改良剂,调控土壤pH值和营养供给,可大大提高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植物有效态镉提取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滩潮土、青紫泥田和黄泥砂田中添加镉对青菜镉吸收的影响,评价了人工螯合剂、无机盐和硝酸溶液对污染土壤中镉的浸提性及其植物有效性.结果表明,青菜地上部镉与土壤镉含量呈非线性关系.土壤pH值和碳酸钙含量是影响镉植物有效性的主要因素,青菜对镉的吸收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在土壤镉含量相同条件下,黄泥砂田、青紫泥田、滩潮土3种土壤中青菜地上部镉含量依次降低.青菜地上部镉含量与0.43mol·L-1HNO3、0.05mol·L-1EDTA和0.01mol·L-1CaCl2提取态镉均呈显著相关(r2=0.73~0.96).笔者认为,这3种提取剂提取的土壤镉可视为植物有效态镉. 相似文献
7.
8.
昆明市西山土壤—菊科植物系统铜锌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论述了昆明市西山土壤-菊科植物系统铜、锌分布特征。利用统计分析及吸收系统等参数。定量描述了植物、土壤中铜、锌含量水平,描述了植物对土壤中铜、锌的吸收及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9.
土壤中镉的吸附解吸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首先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土壤对镉的吸附解吸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实验条件。用于吸附解吸实验的土样以通过20目筛为宜,而不同形式的支持电解质及其离子浓度的选择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应由实验的具体目的和要求确定合适的实验条件。位于土壤颗粒表面的各吸附点位与镉的结合能的能量高低不一,可将土壤对镉的吸附作用区分为专性吸附和非专性吸附。可用传统的或融入新参数的吸附等温线表达土壤对镉的吸附过程,土壤对镉的吸附性能可用综合因子来形容,如吸附势、吸持率、平均分配系数、Langmuir方程的常数k和Freundlich方程的系数k等表达方式,同时寻找这些综合因子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文章最后讨论了影响吸附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并就土壤pH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毒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以及对株洲市重金属污染区农田土壤中采样,进行了重金属对蚯蚓的毒性毒理研究.毒性实验表明,各重金属元素48h的LD50分别为:Cd1000mg/kg,Pb812mg/kg,Cu633mg/kg,Hg304mg/kg,Zn528mg/kg,Cr428mg/kg.对蚯蚓毒理研究证明,重金属对蚯蚓酯酶同工酶有抑活作用,而重金属对蚯蚓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激活作用.在光镜下观察,可见重金属污染可引起蚯蚓的体表溃疡及产生肿瘤,可使胃肠道粘膜层出血、背血管肿胀,同时可引起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产生萎缩或溃疡灶.蚯蚓特有的黄色细胞团污染程度不同而显示出消长规律.在电镜下可见到在重污染区的蚯蚓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中的rER肿胀、高尔基体膨大,线粒体嵴消失,甚至空泡化或解体.另可见细胞核膜间隙肿胀、断裂、核质外溢,胞质自溶.蚯蚓以上病变的大小是随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的污染级别而定;各病理变化指标均能定性地反映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2.
镉对桑蚕生长发育和蚕茧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土壤镉对桑叶含镉量[w(Cd)]、含水量[w(H2O)]的影响以及镉对蚕生长发育和蚕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桑叶w(Cd)与土壤w(Cd)呈极显著正相关(2)土壤w(Cd)>22.3×10-6,则桑叶w(H20)<75%,叶质开始变粗硬,(3)用w(Cd)<3.66×10-6的添加Cd桑叶养蚕时,蚕能正常生长发育,蚕茧质量不受影响(4)当镉由土壤进入桑叶,用w(Cd)<0.49×10-6的桑叶养蚕时,蚕的生长发育和蚕茧质量不受明显影响(5)当桑叶w(Cd)超过上述数值后,蚕的生长发育受阻,蚕茧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14.
麝香酮和镉单一与复合污染对金鱼藻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从生物化学角度探讨一种新型污染物———麝香酮与镉(Cd)单一和复合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以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浓度麝香酮和Cd在水中单一与复合污染对金鱼藻叶片中抗氧化系统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一麝香酮和Cd暴露下,SOD活性第1天均显著降低,而第7天在低浓度污染物的胁迫下呈升高趋势;金鱼藻受麝香酮和Cd胁迫的第1天,POD酶活性分别呈升高和降低趋势;麝香酮浓度为0.05mg·L-1或Cd浓度为0.01mg·L-1时,金鱼藻叶片中的CAT活性变化表现为显著的毒物兴奋作用;用两种污染物单一或复合处理第7天,金鱼藻叶片中的MDA和叶绿素含量可以作为评价麝香酮或/和Cd污染水体环境的敏感指标;SP在这两种污染物胁迫下处于能量及脂蛋白的补偿和应激蛋白的合成两方面的得失平衡过程中,故其含量与处理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复合污染中低浓度的麝香酮和Cd复合对金鱼藻表现为拮抗作用,高浓度的复合表现为相加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属涂层石墨管对生物样品中微量镉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金属涂层石墨管,结合使用(NH4)2HPO4为基体改进剂及自动雾化淀积进样技术,对生物样品Cd的测定进行研究。通过实验表明,Ta,Zr,W,La等金属涂层等可提高镉的测定灵敏度和精度,有很强的抗共存离子干扰的能力,并可降低背景吸收干扰。 相似文献
16.
钼和硼污染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大豆(Glycine max)品种(浙春3号、浙春2号和3811)为材料,设置了4个钼、硼处理(适量钼和硼、高钼、高硼及高钼高硼同施),研究了钼污染和硼污染对大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钼或高硼促使大豆种子蛋白质、维生素C、氮、磷、钾的含量显著减少,氨基酸的总量和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大大降低,氨基酸各组分(除脯氨酸外)的含量都明显下降,脂肪的组分也发生变化,对种子中钙镁含量的影响不大,且高硼对大豆品质的毒害作用明显大于高钼.在过量条件下,钼和硼在大豆体内呈现相互抑制作用.3个大豆品种的品质问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差异,3个品种对高钼和高硼的反应也存在差异.图2表3参18 相似文献
17.
铬、镉、铅胁迫对青菜叶片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00,自引:1,他引:100
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铬、镉、铅胁迫对青菜叶片细胞膜透性、叶绿素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6+,Cd^2+,Pb^2+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青菜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大,叶绿素a/b值逐渐降低,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其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的时间比细胞膜透性增大明显超前,而叶绿素a/b植降低的时间在这3种重金属中未见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生物配体模型(BLM)对金属混合物的适用性,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研究对象,以藻体内短时间(≤60 min)生物积累量为指标,研究了Pb和Cd对莱茵衣藻的联合毒性作用。结果表明:Pb和Cd单独暴露下,藻体内生物积累过程可用米门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来描述。计算得到Cd传输位点的最大吸收通量Jmax为(8.312±0.034)×10-12mol·cm-2·s-1,该位点的半饱和系数(米门系数)KM=(1.012±0.032)×10-6mol·L-1,稳定常数KCd=0.988×106(mol·L-1)-1;Pb传输位点的Jmax为(1.28±0.039)×10-11mol·cm-2·s-1,该位点的KM=(3.56±0.34)×10-7mol·L-1,KPb为2.81×106(mol·L-1)-1。Cd和Pb的竞争实验中,当固定Cd的浓度,其吸收通量随Pb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固定Pb的浓度,其吸收通量随Cd的增加略有降低。这表明Pb和Cd可能存在相同的传输位点,且Pb对传输位点的结合能力要远大于Cd。在低浓度Pb和Cd的混合暴露溶液中,短时间内绿藻对Pb的生物积累量会远大于Cd。研究结果表明BLM可用于描述低浓度下Cd和Pb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9.
Cd和Cu在草甸棕壤-植物系统中行为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沈阳生态站开展了重金属迁移积累行为特性的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及作物体内迁移积累变化规律。外源重金属元素Cd、Cu施入土壤后,无论是低剂量还足高剂量处理,水田土壤Cd元素已迁移到45cm的深度,而Cu元素迁移到30cm的深度。早田土壤低剂量和高剂量处理Cd迁移到30cm,而Cu元素只有高剂量处理迁移到30cm的深度。土壤Cd、Cu元素向下层迁移的量微乎其微,重金属元素大多滞留在土壤表层。水稻、玉米吸收的Cd大部分积累在作物体的根和茎叶中,而Cu大部分积累在作物体的根系中,Cd、Cu籽实吸收量占植物体总吸收量的1.16%~3%。水稻、玉米地上部吸收Cd的量〉地卜部吸收Cu的量,在作物体中Cd的迁移能力强于Cu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0.
铊(Tl)是分散、稀有重金属,是典型的毒害元素.由于含Tl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大量的Tl, 造成了严重的区域性Tl污染, 土壤中的Tl可被植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富集,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发生累积, 对人类造成重大危害. 本文对土壤-植物系统的Tl污染和作物富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土壤中Tl污染的形态、分布状况, 不同植物对土壤中Tl的富集特点和规律, Tl(超)富集植物累积机制及植物Tl中毒机制, 为Tl污染土壤的治理和预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