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水泥立窑水除尘技术和设备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新型水泥立窑水除尘技术和设备,该系统由除尘塔、灰水分离器、高温轴流风机等组成,它解决了立窑水除尘存在的烟气倒烟、污水二次污染、难达标排放等问题。同时介绍了系统中各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新型水泥立窑水除尘技术和设备,该系统由除尘塔、灰水分离器、高温轴流风机等组成,它解决了立窑水除尘存在的烟气倒烟、污水二次污染、难达标排放等问题。同时介绍了系统中各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3.
万元产值废水量灰色预报新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灰色线性幂函数曲线GIM(1)模型,研究开发出一个由幂函数与常数项组成的新的灰色模型(简称GPM(1))。研究结果表明,GPM(1)模型对于描述如万元产值废水量这类不可能无限增长或无限降低并具有某一饱和趋势的平稳系统的动态规律,是十分合适的。本文以实例说明了GPM(1)模型的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湿式氨法烟气脱硫生成不稳定亚硫酸铵((NH4)2SO3)副产物的问题,设计了以不锈钢弹簧和溶液分别作为高压和低压电极的沿面放电系统,对液相(NH4)2SO3的氧化进行了研究。空气从反应器上方进入后经放电区域形成活性物质,再由底部的曝气头鼓入溶液并与(NH4)2SO3发生反应。比较了沿面放电处理与传统曝气处理的氧化效率,考察了放电电压、载气气量和初始浓度等因素对(NH4)2SO3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沿面放电对(NH4)2SO3有显著的氧化效果;优化条件下的(NH4)2SO3氧化率接近100%;溶液中(NH4)2SO4与(NH4)2SO3的浓度比小于1时有利于(NH4)2SO3的氧化。  相似文献   

5.
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PRB技术及展望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45  
PRB技术是一类就地修复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新型技术,主要由注入井、浸提井和监测井3部分所组成。污染地区的水文地质学研究,是实施该技术的关键;化学活性物质的筛选、注入的部位、浓度、速率以及是否均匀分布,是该技术是否有效的关键要素。胶态零价铁PRB技术,被证明是一项修复由卤代烃、卤代芳烃和有机氯农药以及一些有毒金属(如铬、硒、铀、砷和锝等)引起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有效技术。尽管这些技术存在一定的弊病,但与传统的处理方法相比,其技术上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可以预料,这一技术在我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螺旋藻和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啤酒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螺旋藻、由真菌和螺旋藻组成的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啤酒废水,旨在为啤酒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由螺旋藻和真菌形成的菌丝球组成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啤酒废水,与螺旋藻单独处理废水作对比,比较两者的废水净化效果以及螺旋藻的生长情况。从2组实验对比情况来看,菌-藻共生系统对啤酒废水的处理效果更好。螺旋藻和菌-藻共生系统对啤酒废水中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COD 70.59%和77.81%,TN 70.17%和84.28%,TP 37.99%和50.88%。螺旋藻在废水中生长积累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49.71%,明显高于在Zarrouk培养基中的螺旋藻蛋白含量(38.57%)。研究结果表明,螺旋藻及菌-藻共生系统对啤酒废水有较好的净化作用,所得螺旋藻生物质可用于加工饲料、饵料、色素的提取等。  相似文献   

7.
螺旋藻和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啤酒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螺旋藻、由真菌和螺旋藻组成的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啤酒废水,旨在为啤酒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由螺旋藻和真菌形成的菌丝球组成菌-藻共生系统处理啤酒废水,与螺旋藻单独处理废水作对比,比较两者的废水净化效果以及螺旋藻的生长情况。从2组实验对比情况来看,菌-藻共生系统对啤酒废水的处理效果更好。螺旋藻和菌.藻共生系统对啤酒废水中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COD70.59%和77.81%,TN70.17%和84.28%,TP37.99%和50.88%。螺旋藻在废水中生长积累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达49.71%,明显高于在Zarrouk培养基中的螺旋藻蛋白含量(38.57%)。研究结果表明,螺旋藻及菌-藻共生系统对啤酒废水有较好的净化作用,所得螺旋藻生物质可用于加工饲料、饵料、色素的提取等。  相似文献   

8.
针对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开发了气升回流一体化工艺,以校园生活污水为对象,研究其对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该系统由好氧区、厌氧区、沉淀区和气升室组成,以曝气的剩余气体的气升作用实现混合液的回流,节省动力消耗。结果表明,本工艺对COD、氨氮及悬浮物(SS)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80%、90%和75%左右,出水COD、NH4+-N及SS平均浓度在40 mg/L、6.5 mg/L和10 mg/L左右。当进水COD在100~1 000 mg/L之间波动时,出水水质稳定。该工艺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且可实现剩余污泥的自消解。本工艺具有结构紧凑、占地少,运行费用低,维护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