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首先阐述了“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电机组除尘、除灰系统的运行现状及面临的安全挑战,探讨了积极开展除尘、除灰系统相关标准修订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系统梳理了涉及除尘器、除灰系统和钢结构安全等国家、行业标准的使用现状,剖析了标准的空白缺位,以及标准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不适应性等,并提出了除尘、除灰系统标准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分析了标准体系修订的必要性及产生效益。最后围绕煤电行业除尘除灰系统标准体系的近期、中期和远期修订计划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传统电除尘器、大布袋除尘器输灰系统存在工艺繁杂、能耗大、输送速度慢、系统难于维护及二次扬尘问题,电除尘器、大布袋除尘器输灰系统采用粉料无尘装车技术可有效简化工艺、提高生产速度和系统运行、维护可靠性,很大程度减少能耗并彻底根除二次扬尘。  相似文献   

3.
对目前广泛使用的除尘器灰斗电加热器的供配电系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电控设备投资更省、供配电系统运行更节能经济的优化方案,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4.
传统电除尘器、大布袋除尘器输灰系统存在工艺繁杂、能耗大、输送速度慢、系统难于维护及二次扬尘问题,电除尘器、大布袋除尘器输灰系统采用粉料无尘装车技术可有效简化工艺、提高生产速度和系统运行、维护可靠性,很大程度减少能耗并彻底根除二次扬尘。  相似文献   

5.
如何优化制粉系统运行是电业技术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从制粉系统影响锅炉燃烧稳定的各种因素入手,详细分析了制粉系统运行对锅炉燃烧的影响和影响锅炉灭火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制粉系统运行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6.
传统除尘器卸灰、输灰系统存在工艺繁杂、能耗大、输送速度慢、设备故障率高、系统难以维护及二次扬尘等问题,采用新型粉料无尘装车技术可有效简化工艺,提高生产速度和系统运行、维护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减少能耗并彻底根除二次扬尘。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传统脉冲袋式除尘器技术优化问题,提出了除尘器大灰斗、长滤袋、跳跃式清灰等技术优化措施;工程应用表明,技术优化可带来节能、减少投资、节约占地、降低运行费用等积极效果,可为袋式除尘器设计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锅炉出渣系统是锅炉运行正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t/h以下的小型锅炉所用的螺旋出渣机或刮板出渣.具有设备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环境卫生条件好.便于除灰等特点。而大型锅炉或多台锅炉所用的出渣系统比较复杂。合理控制出渣机用水也很重要.如果出现问题会给锅炉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武钢四烧除尘系统风量平衡调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武钢四烧除尘系统存在着吸尘点冒灰、管道堵塞、磨损等问题,严重影响除尘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风量平衡调试及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上述问题得到了较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湿法水泥窑窑灰处理问题,一直是一些水泥生产厂的一大难题。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影响窑尾电收尘器的收尘和整个窑尾岗位的环境卫生,甚至影响水泥窑的正常操作。本文介绍水泥窑窑灰处理及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烟气脱硫关注的是对流扩散.脱硫工艺根据双膜理论的基本概念所确定的相际传质速度关系,为传质设备设计的主要依据.烟气脱硫技术中大量采用化学吸收法.合理提高吸收塔内烟气流速,有利于提高系统传质速率,减少传质阻力;通过对塔局部优化设计,可增强系统传质性能.对石灰石-石膏法而言,液气比决定了石灰石的消耗量.烟气中的飞灰既在液相膜表面结壳,阻碍石灰石的溶解,又影响脱硫系统含尘量排放指标,降低石膏品质.石灰石粒径确定原则为在保证一定脱硫率的前提下,获取最优的经济指标.浆液的pH值是影响脱硫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系统操作、运行和设计中几个重要参数的分析,提出相应工程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反循环气力排屑是顺层钻孔的新技术,可以提高瓦斯抽采钻孔的成孔深度与成孔率,采用CFD-DEM耦合方法对瓦斯抽采钻孔反循环气力排屑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排屑气速、煤屑生成量对气力排屑性能和气力排屑系统压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排屑气速较低时,煤屑在重力的作用下在钻杆内堆积,易导致钻杆堵塞,为保证顺利排屑,需要较大的排屑气速;随着煤屑生成量的增大,对气力排屑性能影响不大,但钻杆内煤屑的体积分数增大,煤屑-煤屑,煤屑-钻杆之间的碰撞加剧;气力排屑系统的压降与排屑气速、煤屑生成量均呈正相关,综合考虑能耗因素,在保证顺利排屑的前提下,应选择合适的排屑气速。  相似文献   

13.
张宏图      魏建平      王云刚      李辉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186-192
基于文献调研及前期研究,分析了目前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含量直接测定时所采用定点取样方法及其弊端,阐述了学者们提出的改进型定点取样方法,并对煤层瓦斯含量测定定点取样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①取样过程瓦斯损失量小、取样时升温低、机械复杂度低是基于煤芯管法定点取样方法的发展方向;②开展煤储层条件下的瓦斯运移规律研究,建立并完善各种基于煤芯管法的定点取样方法的瓦斯损失量模型;③适用于松软煤层的定点取样方法的研发亟待开展;④基于负压气力输送理论的定点取样方法是定点取样方法研究的趋势,动态颗粒煤变负压瓦斯解吸规律是建立对应瓦斯损失量模型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4.
系统可靠性预警是度量系统运行状态偏离可靠性指标界线的强弱程度,确定预警等级和做出决策警示的过程。笔者在对目前国内外有关系统预警方法的分析比较基础上,针对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运行的实际状况,应用了粗糙集(RS)理论和神经网络(ANN)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神经网络(RSANN)的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预警方法:首先,建立了一套适合于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的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与粗糙集理论的优势互补,以粗糙集作为前置处理系统优化指标结构,构建了基于RSANN的通风系统可靠性预警仿真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其结果表明,该模型的仿真结论与基于ANN的结论十分吻合,训练效率提高了667倍。  相似文献   

15.
对吸气式火灾探测报警系统中采样管网进行优化设计是提高其探测性能的重要手段。基于流体动力学原理,建立管网内气体运动数学模型,给出各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分析常见管网布置方式的优缺点,提出吸气式采样管网的优化设计方案:视每个采样孔为1个点型感烟探测器,采样孔间距基本一致,调整孔径使各采样孔进气量相同,孔数较多时,可增设末端孔,以缩短气体样本传输时间。从理论上分析管网参数对探测性能的影响,并利用Fluent 6.3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样本传输时间与管长、管径、开孔数成正比,与总流量和末端孔孔径成反比。  相似文献   

16.
调研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及飞灰产生现状、污染特性以及处置方式,剖析了现行飞灰环境管理的技术政策标准法规,对比分析北京市目前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采用的固化/稳定化—填埋和水泥窑协同处理两种技术路线,结合北京市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实例,深入分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技术路线及存在问题,分析了改进后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方式的技术特点。文章最后提出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应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加强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和完善与推广安全可行的飞灰资源化处置技术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兵  黎宗琪  张杰  张昌红 《安全》2019,40(5):15-18
随着页岩气平台井工厂化压裂施工启动,在大排量、高压力、长时间施工条件下,高压管汇失效爆裂大幅增加。为减少高压管汇在压裂过程中失效爆裂风险,运用故障假设、因果分析法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技术工艺、生产管理、工作环境5个方面分析事故的原因,提出了提升采购产品质量、修订完善高压管汇使用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实施专业化管理、应用大数据管理高压管汇、优化现场地面高压管汇流程分配布局设计与联接工艺等高压管汇失效爆裂风险预防控制措施和失效后应急安全防护措施,建立了生命周期全过程、专业化的高压管汇失效爆裂防控与应急防护体系,实现风险可防受控。为页岩气压裂作业的安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和销毁工厂的通风系统中一定要设置滤毒装置, 介绍了滤毒过滤器的设计与阻力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瓦斯抽采钻孔周围的裂隙进行有效封堵,建立钻孔漏气圈模型,提出带压注浆一次封孔与漏气处置二次封孔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种既具有封孔又具有漏气处置功能的三囊袋封堵器装置,并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成功实现了封孔和漏气处置的一体化操作,能够有效减少漏气圈面积,钻孔瓦斯浓度提高了25%~177%,抽采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掘进巷道停风导致的瓦斯浓度超限问题,提出1种利用瓦斯抽采管路进行局部抽出式通风的应急处置技术措施,并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掘进巷道停风期间采取应急处置技术前后的掘进巷道瓦斯浓度分布规律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对掘进巷道内现有的瓦斯抽采管路进行改造,在掘进巷道停风情况下利用瓦斯抽采管路中的负压对掘进巷道进行临时抽出式通风是1种有效的瓦斯超限应急处置技术;负压通风量的大小应依据生产现场的实际状况进行决定,掘进巷道若能在37 s内恢复正常通风,则可选取较小的负压通风量(5 m3/min)进行临时通风;若超过37 s仍不能恢复正常通风,则应选取较大的负压通风量(>5 m3/min)进行临时通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