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本章针对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的两大途径,即陆地处置和海洋处置,着重介绍了卫生土地填埋、安全土地填埋、海洋倾倒、远洋焚烧、深井灌注处置等方法,以及它们的场地开发和利用、场地选择、设计、建造、操作等.  相似文献   

2.
固体废物处置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固体废物的海洋处置、土地填埋处置、深井灌注处置,有机固体废物的堆肥处置、焚烧处置、热解处置,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技术的定义、机理及这几种处置技术各自的优点、缺点或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几种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经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固体废物处置将以土地填埋为主,而资源化技术是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污泥制砖     
废水处理厂的污泥带来诸多处置难题。通常,脱水污泥用土地回收或填埋法处置。然而,对于高度都市化的城市来说,因土地有限,采用填埋法处置污泥可能是不合适的焚烧或许是一种较好的处置方法,经焚烧处理后会产生相当多的污泥烟灰,这些烟灰必须用其它方法来处置。本文介绍了用干污泥和污泥烟灰作为制砖材料的研究结果。制砖时,能与粘土相混合的干污泥和污泥烟灰的最大百分数分别为40%和50%,砖的抗压强度从不含污泥时的87.2N/mm~2减少到含干污泥40%时的37.9N/mm~2和含污泥烟灰50%的69.4N/mm~2  相似文献   

4.
文章论述了国内外污泥填埋处置状况和发展趋势,介绍了欧盟成员国污泥填埋处置状况,对欧盟等国污泥的填埋历史进行了回顾,探讨了欧盟及成员国与污泥相关的管理政策,给出了中国对污泥填埋处置政策、污泥填埋场存在问题和现状,对污泥掩埋的处理方法,分析了污泥填埋处置对周围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污泥填埋在中国随着城市可供填埋土地面积的匮乏将逐渐受到限制,污泥的土地资源化利用符合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石灰铁盐法除砷中和渣的资源化制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介绍了石灰铁盐法除砷中和渣的产生机理及无害化处置 (堆存 )的方法 ,并针对处置中存在占用土地、费用高、伴有环境风险等问题 ,金隆公司与某制砖厂联手将中和渣成功用于制砖。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国城市污泥的处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置已成为目前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可耕地有限的农业大国,而污泥中富含植物生长必须的有机质、腐殖质和矿质元素,其土地利用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污泥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从而实现污泥的资源化、无害化、稳定化和减量化处置目标。概述了当前城市污泥处置的几种方法及研究进展,并就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活垃圾渗沥水的污染及其全过程控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城市生活垃圾渗沥水是一种类似于城市生活污水的高浓度有机污水,其水量水质受气候、土地、时间以及垃圾本身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成分非常复杂,污染负荷很高、危害程度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全过程控制。垃圾渗沥水控制系统包括水量削减、排导防渗和处理处置等三个系统。目前渗沥水的处理处置大多采取的方法是以生物化学处理为核心,其它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的多级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垃圾渗沥水是一种类似于城市生活污水的高浓度有机污水,其水量水质受气候、土地、时间以及垃圾本身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成分非常复杂,污染负荷很高、危害程度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全过程控制.垃圾渗沥水控制系统包括水量削减、排导防渗和处理处置等三个系统.目前渗沥水的处理处置大多采取的方法是以生物化学处理为核心,其它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的多级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9.
国外炼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实践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达国家的炼厂含油污泥土地处置的法令迫使炼厂开发经济有效的方法对炼厂废弃物在最终处置前进行处理.在国外,含油污泥的处理技术发展很快.介绍了国外一些有效的、广泛应用的污泥处理方法,从而能使我们了解国外污犯处理的发展趋势,并为我国污犯处理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泥处置日益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入手,比较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的几种常见工艺,分析了污泥及污泥产品的两种资源化再利用途径。同时,对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污泥处置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处置费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引入了几种新型的污泥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1.
污泥处理与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王宝贞同志参加亚太地区85年城市污染会议污泥处理专题论文的综述,文中介绍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对我国污水处理方面污泥处置具有参考价值。主要论题有:污泥处置方案(农田利用、土地回收、土地填埋、海洋排放、污泥焚烧);污泥处理,包括:污泥浓缩、污泥稳定、污泥好氧消化、双消化系统、堆肥、污泥的蚯蚓处理、污泥脱水;最后叙述了污泥处理和处置的经济问题。本刊将分两期连载,全文刊登。  相似文献   

12.
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技术,介绍了国内外污泥的处理现状,提出了传统的污泥处置技术,主要是海洋倾倒,污泥消化技术法,污泥堆肥技术法,污泥的土地利用和污泥的有效利用法,给出林地利用与绿化利用随着污泥量的增长,污泥的处置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介绍了国内外污泥处理现状和传统污泥处理处置方法,分析了污泥稳定和资源化处置技术及应用进展,提出了污泥堆肥和堆肥后污泥的土地利用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三峡库区污泥的处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内外污泥的处置技术及发展趋势,以及污泥处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针对二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三峡库区污泥的处置方向是:目前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为主,以土地利用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起步较晚,多元利用途径和产业化推广仍在探索,其中经济性是关系到技术应用路径是否通畅,技术体系能否有效落地的重要因素。“厌氧消化+土地利用”是我国目前城镇污泥处理处置主流技术路线之一。聚焦“常规厌氧消化+土地利用”和“高级厌氧消化+土地利用”2条主流技术路线,基于全流程运行成本统一核算方法,分析不同泥质或技术条件下的经济性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经济性和技术实施如何相互影响,并通过经济性分析对“厌氧消化+土地利用”技术路线的应用推广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将为城镇污泥处理处置顶层设计和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依据,为工程运营单位评估和提升运行水平提供参考,为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推广落地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土地填筑及土地处置是美国过去、现在以至将来处置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废物的主要手段.1976年颁布的资源回收保护法(RCRA)及1980年颁布的全面环境责任承担、赔偿和义务法(CERCLA)对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RCRA的要求,所有新建的贮存、处理、处  相似文献   

16.
垃圾与白泥混合处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城市生活垃圾与工业废渣白泥两种固体废弃物不同比例混合处置后开发土地资源的可行性。种植油菜、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试验表明,以6:1混合处置为最佳比例,用于发展种植业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城市污水污泥的堆肥化与资源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污水污泥的处置与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污水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方法中,以土地利用方式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污水污泥中含有能促进植物生长的氮、磷等养分和能改良土壤结构的大量有机质同时也含有大量水分、病原菌、寄生虫(卵)、重金属等有害成份,在土地利用之前对污泥进行堆肥化处理是必要的。把污泥经过堆肥化处理后,使其中的有害成份减害化,便于贮藏,运输与使用,研究发现,污泥堆肥可明显促进植物生长,使土壤的理化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对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近几年上海市水污染控制工程建设发展较快。根据测算,到 2 0 2 0年,各污水厂年产含水率为 97 5 %的污泥将达到 4 4 36 0m3/d,污水厂污泥处置问题日益突出。在分析上海市污泥处置现状、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的地理及经济特点,提出了上海市未来污泥处置的发展方向,提出以土地利用为主,焚烧、卫生填埋、用作建材等多种处置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城市生产垃圾与工业废渣白泥两种固体废弃物不同比例混合处置后开发土地资源的可行性。种植油菜、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试验表明,以6:1混合处置为最佳比例,用于发展种植业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周晶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10):101-105
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不断增加,污泥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泥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的二次环境污染.论文首先对污泥处置技术及其投资运行成本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建立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评估技术指标体系,以天津市为例,采用熵值法计算各评估技术指标的权重,对土地利用、填埋、焚烧及建材利用4种污泥处置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结果表明以土地利用为最佳处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