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醌式染料的合成反应光度法测定水中亚硝酸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N,N-二甲基苯胺为偶联试剂,利用醌式染料的合成反应测定NO2^-的新方法,NO2^-在0 ̄18.0μg/25.0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试剂及醌式染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无试剂空白的影响,用于环境水中NO2^-的测定,其结果与其他方法的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酚在饱水亚砂土层中迁移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静态降解实验和动态土柱实验,研究了苯酚在饱和亚砂土层中的吸附性能,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的降解性能以及其他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元素对苯酚降解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用计算机进行线性拟合和参数估值,求解出分配系数Kd=0.112cm^3/g和降解系数K=0.55d^-1。研究表明,苯酚在亚砂土层中的吸附性能较差,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好的降解性能,而在厌氧条件下,其降解性能极差,营养元素氮,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用一般高效液相色谱仪,不用抑制柱:分析柱为IC-PAK阴离子交换柱,用电导检测器检测,测定水中Cl^-,NO2^-,Br^-,NO3^-,SO4^-离子。试验了淋洗液不同浓度和PH对阴离子分离的影响,并与另一组淋洗液比较各阴离子的最低检测浓度,及测定自来水中阴离子含量。检测限在0.1mg/L-0.83mg/L间。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淋洗液测定的变异系数<5.10%。单柱离子色谱法用于水中吸附有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对染料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亮  高亮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3):140-142,145
通过壳聚糖吸附酸性染料普拉蓝RAWL和阳离子蓝染料X-GRRL的试验,研究了壳聚糖对这两种水溶性染料吸附的动力学行为,包括吸附速率K和颗粒内有效扩散系数Di′,同时通过对吸附焓△H的试验计算,初步分析了它们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5.
螯合树脂离子交换法处理弱酸性电镀废水中铜,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胺基磷酸螯合树脂对弱酸性电镀废水中的铜镍离子与其他敖合树脂相比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胺基磷酸螯合树脂由H型转为Na^+型后,对Cu^+的吸附提高31.9%,对N1^2+的吸附提高29.5%。实用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处理后水质Cu^2+≤0.015mg/L、N1^2+≤0.020mg/L。  相似文献   

6.
静电活性炭净水器是将静电杀菌技术与活性炭吸附过滤技术相结合,解决单一活性炭净水器滋生细菌及NO2^--N超标等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4.92mA/cm^2,产水率为1L/min时,该净水器能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出水NO3^--N〈0.03mg/L,而且不会改变活性炭固有的吸附容量和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7.
粟欣  郭花捷 《环境科学》1995,16(5):57-60
用KB-120型大气颗粒气采样品采集,离子色谱法分析其中水溶性无机阴离子组分。结果表明,北京市燕山石油化工区大气颗粒物中NO^-3和SO^2-4浓度随季节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8.
黑碳吸附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文章研究了黑碳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探讨了温度、初始浓度、溶液pH值及转速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吸附方程,颗粒内扩散过程是影响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用Freundlich方程能够更好地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H>0,说明吸附为吸热过程;△G<0,说明吸附质倾向于从溶液中吸附到吸附剂表面,反应过程是自发进行的;△S>0,说明固/液相界面上分子运动更为混乱。  相似文献   

9.
利用合成的NIPAAm-AAc温敏性线型共聚研究了其对无机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以期应用于水污染的治理,结果表明其有明显的浓度效果,在PH=4时,对Y^3+,Er^3+和UO^2+2的浓集率分别达到84%、65%和56%,相应的浓集量分别为11.2mg.g^-1,4.45mg.g^-1和11.3mg.g^-1,并讨论了影响浓集的条件和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0.
用质量作用模型描述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的吸附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表面化学反应平衡原理,推导出了一个描述液-固吸附的质量作用模型:q=n·Kα·M·C^n/1+KaC^n。上式兼有Langmuir、Freundlich方程的特性。Ka是吸附反应的平衡常数;n与覆盖一个表面活性点位的吸附质分子或离子数有关,可用于判断反应机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表示反应的强度;M则是吸附剂表面的活性点位的总数;吸附容量由M和n共同决定。将该模型应用于土壤体系,上述参数较好地解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