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峰 《防灾博览》2010,(5):50-51
<正>今年夏天,中国北方奇热,很多地方超过了40℃。在北京,气温创下了60年来的新高。地面的温度达到了63℃,北京电视台的记者现场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鸡蛋打碎了,泼在马路的井盖上,三分钟后,鸡蛋被烤熟了。看看中国的城市,几乎是千篇一律,都是钢筋水泥筑成的森  相似文献   

2.
从2月14日开始,我们就迎来了农历的虎年。超市商场都摆满了各种老虎玩具,各种造型十分喜气。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人人熟知的老虎在野外已经十分稀罕了,曾经威风凛凛的山大王已经被人类逼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再论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长健  王杰 《灾害学》2012,27(3):1-5
系统地总结了现有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重新甄别了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制,深入分析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核心内涵,据此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新定义,即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灾害系统自身演化而导致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结合定义的相关规则,对自然灾害风险新定义进行了符合性验证。新定义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灾害风险本身的认识,而且明确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虽然已是秋天了,天气依然闷热得很。放学回到家,已经是满头大汗了。我将书包往椅子上一放便去冲凉了。等我洗好澡出来,看到外婆在我的书包里找什么东西。"外婆,你在找什么?""放碗和调羹的饭袋。"外婆一边找一边回答。"怎么没有啊?你放哪里去了?""今天学校里有防空防灾的演习,我用过了。因为浸了水,我就把它放到  相似文献   

5.
成像雷达遥感地质灾害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发展状况,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理及特征做了简要介绍。结合SAR技术的发展阶段,简述了成像雷达遥感地质研究的技术理论,总结了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同时对新兴起的新型成像雷达技术(极化雷达、干涉雷达)及其发展趋势也做了简单描述,重点突出了新型成像雷达技术在地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新型成像雷达技术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当前研究的改进措施,展望了他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综合描述场景的关键要素,加强模拟的真实性,基于GIS技术,针对火灾场景下的人员疏散提出了模拟模型。借助GIS缓冲区分析与拓扑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初始化场景解析、实时空间分析等流程,可以对任意模拟时间步火灾、人员、建筑环境等要素的分布特征信息进行提取。为人员模型制定了基于空间信息的疏散策略,模拟人员的环境感知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设计并实现了GIS模型至FDS模型的转换接口,维护了GIS模型与FDS模型的一致性,提高了建模效率。在模型基础上,研制了人员疏散模拟系统。应用实例说明了模型对环境各要素的描述能力及对疏散场景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7.
震后地震灾情的快速获取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关键,将多源异构灾情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编码,对增强灾情信息的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不同地震灾情获取方法的现状与特点,介绍了几种新兴的灾情获取方法。分析了地震灾情的分类原则与方法,研究了多源异构地震灾情信息的分类体系。阐述了灾情信息的编码方法,提出了多源异构地震灾情的编码结构与编码存储。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地质学方法的概念和原理,回顾了80年来的经历,指出了地质学方法的潜力和优点。并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地质学方法发展的三个问题。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唐朝永  陈万明 《灾害学》2014,(1):167-171
救灾物资的配置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并获得广泛关注,但救灾人员的配置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角色和社会化救灾人员的内涵,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社会化救灾人员虚拟配置的概念模型,并采用复杂任务模型模拟运行社会化救灾人员虚拟配置的运行。以某城市某次暴雨灾害为例,仿真了社会化救灾人员虚拟配置模型的运行过程。研究表明: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救灾人员虚拟配置,扩大了救灾人才数量,提升了人才使用效能,降低了储备成本,实现了救灾人才的角色聚集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利用。从区域防震的角度,通过分析投入-产出过程,论述了区域防震土地利用的概念。介绍了我国地震灾害的区域分布差异特征,将区域防震土地利用划分为5种类型。在考虑防震减灾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防震土地利用分析模型,该模型以行业区域投资效益为指标,给出了行业在区域的投资适宜度。最后在仅考虑地震影响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并给出了全国防震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结果。并对不宜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球自转不规则变化的加速段与苏皖及其附近地区中强地震的相关性较好。用周期图分析的拟合曲线外推至 2 0 2 0年 ,可见这次地球自转不规则变化加速段将持续到 2 0 0 4年左右。因此 ,苏皖及其附近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将持续到 2 0 0 4~ 2 0 0 5年左右。根据美国NEOS提供的数据 ,目前地球自转确在加速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岸地带面临的重大环境变化与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中国海岸地带面向21世纪的持续发展,面临着相对海面加速上升和热带气旋、风暴潮与低洼地洪涝不断加剧以及海岸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重大环境变化与灾害问题。本文着重分析相对海面上升、热带气旋、风暴潮与洪水灾害以及海岸环境污染的特征、演变趋势及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传甲 《灾害学》1995,10(3):37-43
本地区为季风型、山地型和中纬多灾型的混合型多灾区,有七类32种大气灾害、五类28种大气灾链。在本区,受灾的面积和人口、死人、经济损失和灾种之最,皆推大气灾害,尤以旱灾类最重,其次是暴雨类。从主导的灾害类型、类、种的角度,将本地区划分成2大区、9区、12亚区和5小区。近500年来,大旱、大涝平均每22.2年发生一次。  相似文献   

14.
华北异常干旱气候事件及其对农业影响评估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翠金 《灾害学》1999,14(1):65-69
分析了华北地区旱灾的特点;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干旱指数分别确定了单站及区域于旱等级标准,并对近37a这一地区各年主要干旱事件强度(等级)进行了评定,最后建立了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华北地震区第三、第四活动期强震(M≥6 3/4)的时序演进和震场迁移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两个活动期的强震之间存在着时序对应关系。并由此出发对华北地震区第八幕最大地震的发生时间及地震活动区域作了推测。文章同时对甘肃、宁夏地震区的强震也作了时序对比,认为华北地震区在第八幕后将有较长时间的平静,强震活动将转移到西部的甘肃、宁夏地区。  相似文献   

16.
1994年江淮伏旱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 《灾害学》1998,13(2):58-62
利用江谁地区18个站点1951~1995年6~8月降水量资料,用Z指数建立了历年夏季旱涝序列,着重对1994年江淮伏旱及其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述,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与中国旱涝灾害大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旱涝灾害受气候变化的制约,还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一方面用历史类比方法研究近500年我国历史冷朝时期的旱涝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分析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最后将两者叠加,勾划出全球变化和未来社会经济形势下我国旱涝灾害分布大势。结果显示:在未来稳定暖的时期,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及嘉陵江上游地区易涝,其中以东南沿海为甚;黄淮、华北、环渤海湾地区易旱,其中以黄淮为甚。  相似文献   

18.
灰色系统理论在岩崩,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利用1990~1993年的GPS观测结果,建立了岩崩、滑坡的预测模型GM(1.1)。同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从而求得新滩滑坡区的地壳形变规律。由于该区地处长江三峡工程的重要地段,因此进行长期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茅山地区监测网1983—1986年水准复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垂直形变场的构造特征及其现今应力状态,认为:茅山地区的垂直形变受控于该区断裂构造和地貌形态;其现今主压应力为北西西—南东东向.  相似文献   

20.
九十年代以来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回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首先揭示了九十年代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冬季的异常冷暖气候事件及其相应的环流形势。着重回顾了全球热浪、暴雨洪涝、大范围持续干旱及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并对其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了一些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