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浅水型湖泊蓝藻水华预警监测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水型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出蓝藻水华暴发现象是逐年增加的。太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浅水型湖泊更因近年来蓝藻水华频发的态势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确保太湖地区饮水安全,提高政府应对蓝藻水华的能力,对太湖蓝藻水华进行预警监测是判断其发展趋势以及制定相应对策的重要手段。着力分析和总结了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从预警监测工作的统筹、预警监测体系的建立、技术分析、预警监测的启动、分级与评价、预警信息的发布、预警监测的终止到预警监测的保障机制等,以利于同行们更好地应对浅水型湖泊蓝藻水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磷释放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通过对城市浅水型湖泊 (以南京玄武湖为例 )底泥磷释放特性进行实验研究 ,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底泥磷释放特性的影响及其原因。得出了溶解氧、pH值、温度和扰动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曲线。同时说明了湖泊内源性磷对湖泊水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 ,为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疏浚和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磷释放的环境因子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勇  王超 《环境科技》2002,15(4):4-6
通过对城市浅水型湖泊(以南京玄武湖为例)底泥磷释放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底泥磷释放特性的影响及其原因。得出了溶解氧、pH值、温度和扰动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曲线。同时说明了湖泊底泥磷对湖泊水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为城市浅水湖泊底泥疏浚和营营养化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因子,太湖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与湖泊全年水温变化密切相关。本文从水温角度出发,运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水研究中心开发的一维DYRESM水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太湖2005全年的水温变化状况,并通过太湖2005年水温实测值进行了验证,模型结果较好的反应了2005年太湖逐日水温的变化情况。另外从水温角度对太湖蓝藻水华暴发阶段作出分析,为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预测预警研究进行了方法上的准备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水温及水质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王琳杰  余辉  牛勇  牛远  张有林  刘倩  吉正元 《环境科学》2017,38(4):1384-1392
为探究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水温水质空间特征及昼间变化规律,于2014年7月在抚仙湖南部、中部及北部各选取一个代表点位,开展了各点分层采样及北部点位昼间连续分层采样调查观测.结果表明:(1)抚仙湖夏季水温分布具有明显的深水湖泊成层期温度分布特征,表面至水深15 m为变温层,水温变幅25.51~22.81℃,15~40 m为温跃层,水温变幅22.81~14.72℃,40 m以下为等温层,水温变幅14.72~13.70℃.湖体表层与湖底层的最大温差为11.8℃,与温带湖泊同期相比温差较小,而湖底等温层水温为14℃左右,较温带湖泊为高,体现了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自身的水温成层特征.(2)水温成层决定了湖体的化学成层与生态成层特征:pH、溶解氧(DO)及电导率均呈现出与水温分布相同的分层结构,值得关注的是湖底层DO浓度低至2~3 mg·L~(-1),作为贫营养湖泊,抚仙湖底层开始出现溶解氧偏低的现象昭示着其可能面临潜在的生态风险;总磷(TP)及总氮(TN)由于温跃层的阻隔,等温层呈现一定程度的营养盐累积效应;叶绿素a与高锰酸盐指数也均与水温分层存在对应的响应关系,在湖体上层出现最大值.(3)抚仙湖热分层时期,水温分层存在昼间变化,中午光照辐射增强导致温跃层下潜,强度变大,厚度变窄,显著影响变温层和温跃层的pH、DO、电导率及叶绿素a等动态分布,TP、TN及高锰酸盐指数的昼间变化规律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南太湖地区小型浅水湖泊自净能力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南太湖地区小型浅水湖泊为对象,研究了湖泊水体自净能力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湖泊对高锰酸盐指数、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磷(TP)、叶绿素a(Chl-a)的净化能力季节性差异较大.各水质指标春季和冬季自净效果较好,夏季自净效果较差的是NH4+-N和NO3--N,秋季是TP和Chl-a.湖泊四季水体有机污染较轻,TN、TP污染严重.TN、TP浓度条件适宜藻类生长,水体容易发生富营养化,磷为限制性因子.Chl-a浓度显示湖泊在夏秋两季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冬春两季转变为中营养水平.浮游植物的生长与暴发对水质有较大影响,并影响到湖泊的自净能力.影响水体pH值和溶解氧(DO)浓度的主要因素是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农田肥料流失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是造成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的主要原因.过量使用有机肥使得夏季湖泊水体中有机氮占TN的主要部分,其他季节NO3--N占TN的主要部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南太湖地区小型浅水湖泊自净能力的3个主成分分别为浮游植物因子(水温、pH、高锰酸盐指数和Chl-a)、农田排水因子(pH、DO和TN)和营养因子(TN和TP).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湖泊11个采样点4个季节的水质可聚为两大类,春秋冬季为一类,夏季为一类,这一结果是受温度变化及农田排水所致.利用水温和pH拟合出用于计算湖泊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TN、TP、Chl-a的线性方程,提高了现场快速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部浅水湖泊水生态效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我国东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时空异质性及其演替的响应指标,基于东部浅水湖泊长时间序列(1986-2014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湖泊类型的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并综合运用稳态转换理论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了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特征以及响应因子.结果表明:①从水系上看,太湖水系湖泊的水质最差,ρ(TP)、ρ(TN)和ρ(Chla)最高,分别为(0.276±0.606)(3.563±1.430)mg/L和(14.801±10.117)μg/L,SD(透明度)为(0.486±0.272)m;从水文连通性上看,湖泊的水质为通江湖泊>非通江湖泊>阻隔湖泊.②空间分布上,湖口以下干流浮游植物密度最高,为2.674×107 L-1.蓝藻门为东部浅水湖泊的优势种群,密度最高达1.897×107 L-1,绿藻门和硅藻门次之,黄藻门最少,仅为3.951×103 L-1.③东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演替发生在ρ(Chla)为5.21~10.57 μg/L阈值范围内.④以东部典型湖泊-太湖为例,浮游植物群落分别在1997-1998年和2000-2001年两个时间梯度达到最大值.EC(电导率)和ρ(TN)是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显著因子.研究显示,随着东部浅水湖泊水质恶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发生突变,导致其生态系统发生演替,预防东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演变应严控EC和ρ(TN).   相似文献   

8.
太湖大型水生植物的管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浅水湖泊,其东、西太湖两部分的水体状况、水生植被差异甚大。西太湖大部分水域出现严重的藻型富营养化,许多水生植被消失,水质恶化;东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沼生植物比例增大,湖泊沼泽化严重。针对东、西太湖的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湖泊治理的经验,本文提出了对东、西太湖水生植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1993年以来的常规监测资料,利用比较与数理统计相关分析方法对太湖地区的太阳辐射和水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水体叶绿索a浓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占总辐射的比例及水温总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光合有效辐射的增长速率大于总辐射的增长速率,年际水温增长率春季秋季>夏季.太阳辐射及水温的年内变化呈夏季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的特征.此外,太阳辐射和水温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太阳辐射特别是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温的增加为藻类的大量生长和水华暴发提供了良好的物理条件,太湖蓝藻水华初始暴发时间有逐年前移的趋势且水华持续时间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0.
胡静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4):167-168,170
以东太湖吴江市第一水厂取水口为例,鉴于近期水厂取水口水质屡屡受到台风、蓝藻等各类因子影响的情况。通过对各项影响因子的探究与甄别,得出湖区污染底泥的掀起和营养物质的释放是水源地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底泥掀起及释放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得出风是东太湖底泥掀起的重要影响因子,浅水湖泊水源地存在风掀起底泥,加速底泥掀起及释放的污染模式,为进一步制定水源地水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浅水湖泊区域水质的保护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Lake mixing influences aquatic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thus, we hypothesized that it would alter microbial community assembly and interaction. To clarify this issue, we explored the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and cooccurrence networks in four seasons at two depths (epilimnion and hypolimnion) in a mesotrophic and stratified lake (Chenghai Lake), which formed stratification in the summer and turnover in the winter. During the stratification period, the epilimnion and hypolimnion went through contrary assembly processes but converged to similar assembly patterns in the mixing period. In a highly homogeneous selection environment, species with low niche breadth were filtered, resulting in decreased species richness. Water mixing in the winter homogenized the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a simpler microbial cooccurrence network. Interestingly, we observed a high abundance of the cyanobacterial genus Planktothrix in the winter, probably due to nutrient redistribution and Planktothrix adaptivity to the winter environment in which mixing played important roles. Our study provides deeper fundamental insights into how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rough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2.
南昌市青山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腊华 《环境工程》1995,13(4):51-55
位于南昌市区东北的青山湖是具有景观游览、水上运动及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城区湖泊。对其近期水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结果表明,湖水只能达到Ⅳ类水质标准,且已受到有机污染。通过调查与分析该湖的污染源后发现,净化处理城市废水和加强湖区管理是改善湖泊水质的各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滇池治理与滇中调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滇池水环境污染治理的综合分析和认识,说明滇中地区既需举全力综合治理水环境污染,更需及早实施区外引水,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云南省政府提出的“一极三向五群”的发展战略,及早决策,治污和引水双管齐下,以促进和谐云南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滇池、洱海、泸沽湖浮游植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者们对云南滇池、洱海、泸沽湖三大高原湖泊的浮游植物调查研究成果,揭示了湖泊水质类型、富营养化程度与浮游植物的种类、优势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湖滨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滨带作为陆地和湖泊之间的过渡带,是健康湖泊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生态交错带的一种. 明晰湖滨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对湖滨带及湖泊的水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十分重要. 随着水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湖滨带的空间结构在横向、纵向和轴向分布上都表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特点. 横向结构由陆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和水向辐射带组成;纵向结构由空气、水体、底泥构成;轴向结构则是不同岸段湖滨带的景观变化和层次结构,体现整个湖滨带的全貌和湖滨带类型的组合. 湖滨带的时间结构体现在湖滨带生物及其生境条件随着时间推移的演化规律上,并在“时-空结构”中和人的积极存在紧密联系在一起. 影响时间结构的因素包括生物节律、气候因子、水动力等. 湖滨带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可归纳为6项:污染物截留与净化、捕集和抑制藻类、提高湖滨带的生物多样性、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控制沉积和侵蚀、调蓄洪水.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依托于JICA项目,在洱海湖中建立的自动观测系统2009年全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溶解氧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湖中溶解氧表现为日出后最小、日落后最大的日变化特征。全年变化范围为2.31~7.98 mg/L,最大值出现在12月20:00时,而最小值出现在9月10:00时;较小时段出现在6-10月,各月月平均12月最大,9月最小,年较差为4.83 mg/L;四季中冬季偏大,夏季偏小,冬春季比夏秋季明显偏大。四季中各个典型日的日较差相对于各季的平均偏大,峰值、谷值出现时间大都偏晚。连阴雨出现后,由于受低温阴雨寡照的影响,洱海溶解氧偏高。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构筑人工湿地对巴里坤湖区域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置的可行性,认为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废水在避免废水排入巴里坤湖及湿地的同时,可增加区域地表集水面积,使巴里坤湖区域脆弱的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湖泊地质结构、湖泊水文、湖泊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湖泊水环境承载能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抚仙湖的生态系统不稳定,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湖水补给水量较小,水资源消耗量大。湖泊的功能是由各种资源相互作用而维系的,直观的资源过度利用造成对其功能的危害。全面实施抚仙湖保护,成为关系玉溪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头等重大问题。必须实现湖泊资源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湖泊的生态服务功能,确保湖泊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9.
张鑫  吴艳红  张鑫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7):1153-1162
湖泊水位的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可客观反映该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变化,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湖泊缺乏实测水位资料,测高卫星的广泛应用为无资料区水位变化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技术手段。论文以扎日南木错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卫星测高数据,获取该湖泊1992—2012年的水位序列,分析其20 a来水位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与其他数据源获取的水位序列对比。研究表明,1992—2012年,扎日南木错水位上涨了0.786 m,1999年前,水位以0.132 m/a速度下降,1999—2012年水位以0.144 m/a速度上升,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其他数据源获取的水位序列呈现的变化规律一致,且尤其是2000年后,扎日南木错春冬水位比夏秋水位变化幅度更剧烈。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构筑人工湿地对巴里坤湖区域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置的可行性,认为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废水在避免废水排入巴里坤湖及湿地的同时,可增加区域地表集水面积,使巴里坤湖区域脆弱的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