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武汉市为例,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角度构建了四级“两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武汉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十年武汉生态综合指数(ECI)持续稳健增长,但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均衡,各具体指标发展差异显著,因此系统协调性是今后武汉生态城市建设应关注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重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是否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如何测度和评价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尚无统一认识.从系统功能角度设计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重庆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得到相应的变化曲线,并评价了重庆市1994~2003年这10年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资源型城市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面临着重重困境。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建立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体系的过程,提出了评价方法。通过对发展度、持续度、协调度以及趋势度的测算,该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水平、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发展趋势,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4.
城市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已开展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但大多限于指标体系的框架和理论探讨,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几十个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一套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标准,并用以评价分析石家庄市的现状,预测2000年和2010年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而提出问题和建议。一、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1、针对性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针对城市的性质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特点,兼顾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功能的规划,确保所选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代表性。2相关性原则。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绿地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兴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7):610-612,625
城市绿地景观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因子高度综合的体系,评价指标具有主观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绿地动态设计要求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可量化的城市绿地景观评价体系.从生态与美学两个层面提出11项具体的城市绿地景观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具体分析,建立了适合城市绿地景观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型,以期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地系统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和特征,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6个城市的生态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宜居成为近年来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促进了宜居城市的研究。以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市为例,根据宜居城市内涵建立宜居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进行评价,其结论是:济南宜居度位于"一般"水平,经济支撑水平对其产生推动作用,环境适宜水平是其主要限制因素。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加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以改革向纵深拓展为契机,促进济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推进济南社会事业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合理规划城市和提升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生态城市建设要求提出了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满意度的方法,评价分析了乌鲁木齐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一般,自然环境较差.  相似文献   

9.
生态功能区划在县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县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特点的基础上,从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的原则、目标等方面,深入论述了生态功能区划在县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三方面作用,提出了应用生态功能区划结果对某一区域内不同县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分类别进行评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运用生态城市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山东省17个生态城市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DPS计算机软件进行了聚类分析,获得各城市的当前生态信息,再针对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主题,而任何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都离不开城市。因此,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向绿色生态城的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建设绿色生态城为例,主要阐述推进绿色生态城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重点分析目前国内绿色生态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破解绿色瓶颈,推进绿色生态城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超系统思维的生态网络城市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中生态承载力的双重限制。从超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并对生态城市超系统的构成及其耦合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外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实现互利耦合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网络城市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3.
The solar settlement (Solarsiedlung) in Freiburg, Germany, has been widely hailed as an eco-city or green city neighbourhood and a blueprint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However, as there is a noticeable lack of critical analysis of what constitutes Solarsiedlung as an “eco-city”, this paper studies narratives and practices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First, we look at Solarsiedlung as a best-practice model – a narrative that was produced and perpetuated by architects, urban planners, investors and academics celebrating this neighbourhood as a technologically leapfrogging, economically sound and socially integrated project. Second, we explore the everyday practices and lived experience of the residents in Solarsiedlung. Bringing together these two perspectives, we contribute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seen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olarsiedlung as a best-practice model is embedded in growth-oriented neoliberal strategies that are in conflict with the everyday practices and lived experience of the residents. Our findings put into question the widely assumed transferability of best-practice models in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Land resource sustainability for urban development characterizes the problem of decision-making with multiplicity and uncertainty.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prototype aids in the assessment of incremental land development plan proposals put forth within the long-term community priority of a sustainable growth. Facilitating this assessment i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ncorporates multiple sustainability criteria, weighted strategically responsive to local public policy priorities and community–specific situations and values, while gauging and directing desirable future courses of development. Furthermore,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uses a GIS, which facilitates an assessment of urban form with multiple indicators of sustainability as spatial criteria thematically. The resultant land-use sustainability scores indicate, on the ratio-scale of AHP, whether or not a desirable urban form is likely in the long run, and if so, to what degree. The two alternative modes of synthesis in AHP—ideal and distributive—provide assessments of a land development plan incrementally (short-term) and city-wide pattern comprehensively (long-term), respectively. Thus, the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acilitates proactive and collective public policy determination of land resource for futur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生态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翔  余红英  万鹏  杨渺 《四川环境》2009,28(3):89-93
城市建设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途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有一定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本文综述了国内基于AHP方法建立的应用较为广泛的城市生态评价体系和方法,并对国内城市生态评价的现状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建立番禺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和独立性分析方法筛选出评价指标,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后,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评价表明番禺区属平稳型可持续发展.通过辨析,找出制约地区发展的限制因子,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构建合理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是科学监测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关键,为有效监测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与 IAEG-SDGs全球指标框架吻合、对应生态环境部主管部门职责且有数据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子目标及评估指标的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子目标整体表现较好,但具体表现仍然存在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体系、强化重点领域短板研究、提升中国生态环境领域 SDGs的整体表现和增加国际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接纳度与认可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了针对秦皇岛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2011年秦皇岛市城市生态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秦皇岛市城市生态化综合指数为0.687,生态化程度为2级水平,经济持续发展子系统和资源能源节约子系统较为薄弱。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翠  王立本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3):219-220,265
介绍了小城镇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程序和距离函数模型,制订了崔家峪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距离函数模型对崔家峪镇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镇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但要加强环境建设。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结合生态城市的相关理论和不同学者的研究,遵循生态城市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和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和自然三方面建立了宝鸡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值,对宝鸡市近几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简要评价。结果表明,2004—2008年宝鸡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十分成功,但在集中力量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忽略了对城市的经济建设,使宝鸡市的经济结构开始出现不合理现象。建议宝鸡市在大力建设生态城市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在经济建设方面,以达到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