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深圳市主要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及治理状况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通过对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园林绿地中的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确定薇甘菊和五爪金龙为深圳市为害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对这两种植物的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发现,这两种植物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可共同生长于同一生境中,为害深圳市多种本地植物,对低矮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害严重,对高大乔木的为害不明显。目前深圳市多采用物理、化学防治为主,结合简单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其为害,但效果不理想。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生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选择17种不同结构的园林绿地复合系统,对光照、温度、湿度和防尘效应进行测定,综合评价这17种园林绿地复合系统在改善城市气候方面的作用.结论是:乔、灌、草园林绿地复合系统在改善城市气候方面的作用最大,表4参7  相似文献   

3.
北京典型郊野公园植物组成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典型郊野公园绿地植物的系统调查,分析了其种类构成,计算并论述了公园绿地的植物结构特征,以期能够为北京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典型郊野公园植物有78科181属299种,占北京市总维管植物种数的12.1%,总体上偏少。乔木和灌木的丰富度指数都在5.0以下,草本的丰富度要大于乔、灌木;植物均匀度指数总体上在0.7以内,乔木要高于灌木和草本;总体说来,郊野公园绿地植物种类偏少、分布不均匀;北京郊野公园建设刚刚起步不久,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彩叶植物是居住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住区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昆明33个居住小区样地的调查表明:乔木类出现频度较高的有14种,红叶石楠的重要地位值最高;灌木类出现频度较高的有15种,金叶女贞重要地位值最高;草本类出现频度较高的彩叶植物共有9种,彩叶草重要地位值最高。通过分析发现,乡土彩叶植物种类较少,彩叶植物配置缺少新意,因而进一步完善居住小区绿地的功能结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针对武汉市城市森林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城市树木树种构成集聚性明显而多样性相对较差、长势一般;城市扰动因素明显影响了树木的自然生长过程。在所调查的93种植物中,其总体多样性指数为0.727 8;行道绿地为0.187;公园绿地为4.296。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森林的基本格局、树种结构,以及树种分布上均有待于改善。  相似文献   

6.
上海城市绿地系统构筑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剖析上海城市绿地存在问题入手,结合城市规划配套发展原则,走生态城市大园林之路,探讨了绿地系统构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研究并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的构筑的四大子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城近郊区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作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环境资源之一,园林绿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态服务功能。针对研究区降尘大、SO_2浓度高以及生产生活耗氧量大等主要环境问题,以满足城市居民环境质量基本要求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决策变量与约束条件的设定,建立起北京城近郊区园林绿地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应用Lingo 8.0软件对规划模型求解,结果表明,规划期(2020年)不同种类园林绿地面积分配较基期(2000年)更为合理,强调通过乔灌草相结合提高园林绿地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为北京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两种重要的地物类型,园林绿地和水体对城市热岛均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因此对其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M影像数据提取了区域的地表温度(LST)、植被覆盖度(FV)以及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等生物物理信息,同时借助空间统计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对区域典型园林绿地和水体地表温度的空间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市5城区的地表温度以低温区和中温区为主。高温区与极高温区也占有较大比例,两者占市区总面积27.8%,较全市平均地表温度高约2~4℃,整体上呈现显著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园林绿地和水体的平均地表温度分别为26.76和24.86℃。相关性分析揭示,城市园林绿地和水体面积与其内部地表温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sig=0.001),园林绿地的FV、水体MNDWI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sig=0.015和sig=0.038),说明地表温度随着上述参数的增大而降低。除典型水体面积与地表温度的拟合曲线为对数函数之外,其他参数的最佳拟合效果均为线性。缓冲区分析说明,不论是城市园林绿地还是水体,都会对外围一定区域的热环境产生影响。伴随城市园林绿地与水体样区缓冲带距离的增大,外围区域的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但这种趋势随距离变化在不断减弱,其有效影响范围在距样区边界120~240 m处。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城市中较大面积的公园绿地或水体其降温效应要比面积较小者显著,而水体对于周围热场的影响和敏感度要强于园林绿地。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影响下北京市外来入侵植物特征及其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起源地、引入途径和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48种外来入侵植物,隶属39属19科,其中菊科、禾本科、苋科和大戟科植物为优势科,占到了所有入侵植物总数的60.4%.除火炬树外,其余47种植物均为草本植物,以起源于美洲的居多(70.8%),多为伴随种子苗木运输无意引进.入侵植物分布受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密度影响显著,城市功能扩展区分布有最多的入侵植物,就入侵种分布密度而言,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核心区均明显高于近郊区和远郊区.目前北京入侵植物主要分布于农田、绿地、花圃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尚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城市化进程使其仍存在较高的入侵风险,在将来的防治工作中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10.
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内湿地(南湖湿地、东湖湿地)、园林绿地、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养分含量情况.结果显示:湿地中受人为干扰强烈的南湖湿地土壤全氮量为1.128g/kg,显著高于园林绿地,与人为干扰弱的东湖湿地和耕地无显著差异;湿地有机质含量南湖为23.781 g/kg,东湖为11.250 g/kg,二者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根据土地现状、绿地系统和空间布局等因素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的重要作用,对山东省青州市峱山经济发展区进行了用地分析和生态评价。依据新区空间发展的生态理念,深入研究了生态空间功能组团、总体功能布局。详细论述了峱山经济发展区的绿地生态系统规划,提出了以生态景观轴线连通各个绿地,形成生态功能突出、配置合理、通达性良好的绿地生态系统,以保障青州市峱山经济发展区生态和谐、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25种公路绿化植物及配置模式的绿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量研究公路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有助于科学评估公路绿化的无形价值。以北京市顺义区顺平路(S305)的绿化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WinScanopy For Canopy Analysis冠层分析仪采集数据,研究了公路绿化常见植物及配置模式的绿量率,并建立了25种公路绿化常见植物的绿量率模型,以期为公路绿化树种选择和群落配置提供基础分析与参考。结果表明:阔叶乔木的绿量率在3.02~4.80之间,针叶乔木的绿量率集中在4~6之间,灌木植物的绿量率较小,种植紧凑的绿篱绿量率达到3.94;不同配置模式的群落绿量率大小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群落。其研究结果为公路绿化建设和绿地生态效益的计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资料分析和2013年夏秋二季进行的实地调查基础上研究了青岛市城市绿地种子植物区系的科属种构成、种的生活型构成、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构成,并比较了青岛市城市绿地种子植物区系与青岛崂山种子植物区系、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构成差异。结果表明,青岛市城市绿地种子植物区系有种子植物69科155属228种,有含5种及以上的12个较大科、124个单种属、183种木本植物和45种草本植物,有热带分布属32属、温带分布属95属、世界分布属14属和中国特有属14属。青岛市城市绿地种子植物区系有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木本植物种类多,区系中属、种的分化程度高,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多样且具有很典型的温带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城市道路两侧不同绿化带宽度及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消减大气中PM2.5浓度的作用,选择北京市四环主干道旁3种典型植物群落配置类型作为试验监测点,对0 m、6 m、16 m、26 m、36 m不同绿带宽度下PM2.5浓度分布与变化进行监测,并对其消减能力进行计算,分析PM2.5浓度变化与道路车流量、绿化带宽度及植物群落配置模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PM2.5浓度的日变化与车流量的日变化特征一致,道路绿地空气中PM2.5浓度的日变化呈现双峰单谷型特征,即早晚高、白天低,PM2.5浓度在8:00-10:00的交通早高峰期间增加,而后开始下降,到12:00-14:00左右达到最低值,之后呈持续上升状态,直至晚高峰19:00浓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2)不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对大气中PM2.5浓度的消减作用不同,群落内郁闭度高的多复层结构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优于郁闭度低的单层配置绿地模式;(3)分别对3类空气质量条件下,道路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进行评价。无污染或轻度污染(PM2.5〈100μg·m-3)环境下,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明显,26 m及36 m的绿带处消减作用最强,最高可达12.22%;中度污染(101μg·m-3201μg·m-3)天气条件下3种绿地对PM2.5的消减作用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化的发展思路 --绿色空间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传统城市绿化过程中存在的对城市绿化理解的不足,提出了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绿化概念的拓展。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绿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传统园林绿化忽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城乡交错带的绿化、城市自然保留地、特殊空间绿化、绿色廊道建设、郊野公园建设、废弃地的绿化等是城市绿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景观卫星遥感信息解译——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根据卫星遥感数据的特点,探讨了利用TM数据和SPOT数据对城市绿地景观进行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并据此,以上海市为例,把上海市外环线内650km^2范围的绿地景观分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农林植被和自然植被5大类型,并将每一类型的绿地信息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能够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介绍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概括了其绿地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一系列问题,进而利用景观生态的基本原理,对本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将整个研究地区分成“区域层面、分区层面以及具体规划设计层面”3个尺度层面,并且在每个层面利用景观生态中相关原理分别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在功能上相互补充、有机联系的绿地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8.
居住区绿色空间是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居住区绿色空间生态规划的8项原则,并以珠海华发新城为例,从滨河公园、住区外围防护绿色空间、建筑组团外围和庭院绿色空间、建筑架空底部绿色空间、屋顶和垂直绿化等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是改善热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景观指数衡量的绿地空间形态与热环境之间的关系,较少关注以城市公园为主的绿地内部空间结构对热环境的影响及其规划设计实施的可操作性。基于另一种视角——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7个指标量化绿地空间格局,以武汉主城区的其中25个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2018年9月15日Landsat 8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从绿地的点面、边界、廊道三方面分析绿地空间格局对绿地内部平均温度(T)、降温幅度(ΔT)的影响。结果表明:25个绿地可分为内外降温显著型、内部降温显著型、降温效果一般型、降温能力较弱型4类绿地,它们具有显著差异的空间格局主要集中在核心、孤岛与分支。绿地空间格局对自身温度的影响上,T与核心、孔隙指标显著负相关,与孤岛、分支指标显著正相关,可通过提高绿地核心斑块的集中性、核心斑块内部边界营造、减少破碎化小斑块数量、避免仅一端连接核心斑块的廊道等措施,提高绿地自身的降温效果。环线、桥接以非线性方式影响T,可将二者的比例分别控制在5%、17%以内。绿地空间格局对周围温度的影响上,ΔT与核心指标显著正相关,与孤岛、边缘指标显著负相关。ΔT随边缘、分支指标的增加先快速下降后逐渐趋于平稳,需尽可能避免绿地核心斑块被割裂与出现分支。环线仍以非线性方式影响ΔT,适宜控制其比例在6%。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past few decades, urban and suburban developments have grown at unprecedented rates and extents with unknown consequences for ecosystem function. Carbon pools of soil and vegetation on landscaped properties were examined in the Front Range of Colorado, USA,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vegetation and soils found in urban green spaces; analyze their aboveground biomass, vegetative C storage, and soil C storage; and compare these suburban ecosystem properties to their counterparts in native grassland and cultivated fields.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leave clear signatures on all three C compartments measured. Management level dominates the response of grass production, biomass, and N tissue concentration. This, in turn, influences the amount of C and N both stored in and harvested from sites. The site age dominates the amount of woody biomass as well as soil C and N. Soil texture only secondarily affects total soil carbon and total bulk density. Established urban green spaces harbor larger C pools, more than double in some cases, than native grasslands or agricultural fields on a per-area basis. Lawn grass produces more biomass and stores more C than local prairie or agricultural fields. Introduced woody vegetation comprises a substantial C pool in urban green spaces and represents a new ecosystem feature. After an initial decrease with site development,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pools surpass those in grasslands within two decades. In addition to the marked increase of C pools through time, a shift in storage from belowground to aboveground occurs. Whereas grasslands store approximately 90% of C belowground, urban green spaces store a decreasing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C belowground in soils through time, reaching approximately 70% 30-40 years after construction. Despite the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C pools in this urban area,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this shift is distinct from C sequestration since it does not account for a total C budget, including increased anthropogenic C emissions from these 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