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油页岩地下开采巷道围岩的流变特性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油页岩巷道围岩的流变特性,采用岩土SJ-1B三轴蠕变仪对油页岩进行了三轴蠕变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油页岩非线性蠕变方程。根据上述非线性蠕变方程,以吉林桦甸油页岩矿一井运输大巷为工程背景,分析了围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并对不同支护强度和应力状态下的蠕变变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油页岩蠕变具有非线性,控制油页岩巷道围岩过量变形的根本途径是改变围岩的应力状态,以及适当提高锚杆、锚索的初始预应力。本文为有效控制油页岩开采时巷道围岩的有害变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型让压管锚杆的变形特性及其支护作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深埋软岩巷道支护的新型让压锚杆的主要结构特点,通过拉拔试验分析了这种具有特殊让压结构锚杆的变形特性,给出了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基于巷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力变化以及锚固力与围岩变形的关系,分析了让压锚杆与围岩共同作用的协调性,深入探讨了让压锚杆的支护作用机理。最后,依据组合拱理论,给出了让压距离与支护强度间的关系,可为该新型锚杆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锚固系统为核心的变形主动控制技术为隧道挤压大变形的治理开辟了新途径,作为其中协同支护的钢带,其受力特性及结构效应未明确。鉴于此,在分析钢带主要结构形式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结合,开展了软岩隧道预应力锚固系统中钢带的结构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单跨简支梁理论,得到随钢带惯性矩增大,围岩(跨中)挠度和最大主应力均呈现“先急后缓再平”的减小趋势,以此建议软岩隧道优先采用 W 形钢带、且惯性矩>2.92E?01cm4 ;通过建立“预应力锚杆+钢带”与围岩作用模型,发现较单一预应力锚杆支护,钢带协同预应力锚杆支护具有更优的围岩变形控制效果和更佳的围岩应力改善功效,同时,锚杆的受力减小,相互间也更趋均匀。  相似文献   

4.
急倾斜煤层煤巷支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急倾斜煤层中的永久性巷道的支护方式的选择及支护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急倾斜煤层中巷道围岩活动的特点,从其支护所面临的困境入手,采用动态设计方法,通过实验室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等综合手段,得出了锚梁网支护方式是该类巷道最有效的支护方式的结论,并取得了理想的支护效果.试验表明采用的设计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填补了急倾斜煤层巷道支护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空白.该研究成果将给类似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因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香丽高速洼里别隧道为依托,通过隧道围岩变形监测结果,分析了炭质板岩隧道围岩变形与季节性降雨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围岩旱季和雨季隧道施工围岩变形差异的原因,提出隧道围岩大变形防控措施.结果 表明,受季节性降雨的影响,洼里别隧道围岩变形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特征,较于旱季时期,雨季施工时围岩变形呈现出变形量大且变形速率快的特点;围岩大变形因围岩条件、地下水及施工原因共同影响产生,而炭质板岩的软化性、崩解性及其岩层倾角是引发围岩大变形的内因,地下水则是造成围岩变形呈现出季节性特征的主要原因.最后,基于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提出适用于洼里别隧道的围岩变形防控措施,采用控制措施后,现场施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煤岩冲击灾害会造成工作面及巷道严重变形及破坏,影响煤矿的安全和高效开采,如何有效评价工作面开采过程的煤岩冲击危险性显得尤为重要。以大安山矿轴7槽西一面为研究对象,对其开采过程中的冲击危险性进行了动态评价,包括:采前冲击危险性预评价、开采过程冲击危险性实时评价和实施防冲措施后冲击危险性再次评价。评价结果与开采现场冲击危险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真实地反映了工作面开采煤岩冲击危险性的空间区域特征和时间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针对露天矿开采破坏了岩体结构,原岩的应力平衡状态被打破,围岩支承能力大大降低,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发生滑坡、崩塌、沉陷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利用预应力锚索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理论,通过主动监测岩体内应力的变化情况来获取边坡变形和滑移的相关信息,实现了边坡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经过海州露天矿边坡监测的现场实践发现,海州露天矿边坡暂时处于稳定状态。该技术能够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实时监测,对边坡滑坡灾害防治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广州地铁西村站近接9组桩基施工为例,运用三维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近接桩基沉降现场监测方法,建立了西村站近接桩基沉降控制标准、监控量测管理等级和监控量测频率。对西村站9组近接桩基沉降现场监测值及计算值分析的结果表明:9组近接分区桩基沉降现场实测值与采取加固措施后的近接分区桩基沉降计算值基本一致,仅桩基X J27和X J31略有不同,现场实测值略大一些,桩基X J27由C区变为B区,桩基X J31由D区变为C区;桩基X J34沉降过大的原因主要是,加固措施的施工质量未达标以及开挖到桩基X J34相应位置时对围岩扰动过大;提出的广州地铁西村站近接桩基沉降现场监测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全局-区域-局部"多参量综合指标冲击地压预测技术,多种预测方法相互协调与配合、优势互补,形成空间上层次化全方位的预测体系,可极大提高冲击地压预测准确性。结合老虎台矿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影响因素,提出利用微震法对采区全局范围内微震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划分具有冲击危险区域,全局范围预测冲击地压;利用电磁辐射法监测工作面及巷道近场围岩的应力场和煤岩变形破坏变化状况,确定近场围岩高冲击危险区域,局部范围预测冲击地压;采用矿压监测法和钻屑法对确定具有冲击危险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判断冲击危险程度,对采取防治措施后的防冲效果进行检测;采用采空区气体分析法预测电磁辐射法和矿压观测法等无法监测到的采空区的冲击地压。实践证明:全局-区域-局部"多参量综合指标预测技术的各种预测方法在功能上表现出明显的互补特征,在老虎台矿的冲击地压预报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详细收集了大连地铁东港广场至港湾广场区间的资料,制定了合理的监测方案,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合理预测了围岩的变形趋势及特点,为二次衬砌的支护提供了合理时机。通过对量测结果的分析,确定了围岩的反演参数;对反演参数弹性模量E和水平侧压力系数K进行了水平划分,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方法,以选取的断面为参考,利用FLAC3D数值模拟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建立了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从而得到了大连地铁暗挖区间的两个围岩参数:弹性模量E和水平侧压力系数K;然后通过反演得到的围岩参数,利用FLAC3D对暗挖隧道进行正演分析,将变形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均符合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倾倒破坏是直立层状岩质边坡失稳破坏的模式之一,目前仅研究了岩石分别为线弹性体、损伤体或蠕变体时在自重作用下边坡倾倒临界高度的计算方法,而实际工程中,岩体则往往同时具有损伤及蠕变特性。为此,针对软岩中同时存在的损伤与蠕变特性,在经典欧拉压杆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假定岩石为Maxwell蠕变体、基于Weibull分布的统计损伤体及损伤与蠕变共存的复合体等三种模型,获得了相应的边坡倾倒临界高度计算方法,并讨论了相关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直立层状边坡倾倒计算中,应同时考虑细观损伤与蠕变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当考虑岩石蠕变性时,边坡倾倒临界高度随时间增加近似呈指数规律下降。  相似文献   

12.
土石混合体作为一种土和石的特殊混合体,其宏观变形破坏及力学性质与块石的空间定向性密切相关。为了研究块石定向性对土石混合体变形破坏机理的影响,采用二维颗粒流软件中FISH语言编写算法生成不同角度的椭圆形块石,建立土石混合体二维颗粒流数值模型,分别进行了单块石和多块石条件下土石混合体双轴试验数值模拟,对其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块石角度不同时,土体中裂纹萌生位置不同;随着块石短轴方向与最大主压力轴夹角增大,土石混合体黏聚力先减小后增加,内摩擦逐渐减小;在应力峰值前的应力平缓增长阶段,土体中裂纹迅速增长,在试样强度达到峰值后进入残余强度阶段,裂纹的增速也逐渐降低;块石角度不同时,土石混合体的剪切带破坏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3.
岩体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这些不连续面对岩体的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具有较密集成组节理的岩体为研究对象,以Drucker-Prager准则和裂隙应力张开准则为基础,分别考虑岩块和节理面各自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岩体在各向异性强度准则下的理论方法,并建立了岩体各向异性本构模型,用以描述节理岩体在强度方面的各向异性及其破坏特征。将该模型用于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工程中,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节理岩体围岩的破坏特征,与工程实践相符。研究成果对我国地下石油、核废料储存以及深埋地下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高放核废料的处置中,掌握地下水在裂隙岩体中的渗流规律是当下的关键问题。以甘肃北山岌岌槽一测区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数据测得的裂隙统计参数,应用编制的 MATLAB 语言程序生成全局域内的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将三维裂隙以圆盘模拟并简化为变截面圆管单元渗流网络,为考虑边缘效应以圆管作为单元体切割基准。通过比较随单元体尺寸增大的三个方向上的等效渗透系数变化趋势得到表征单元体 REV,并在该单元体中计算渗透张量以及应用 Dijkstra 算法识别对应边界方向的最优路径。结果表明:该测区的渗透系数最值分别为 3.62e-6 m/s与 9.19e-7 m/s,水平向渗透性最小,竖直向附近最大,基本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5.
地方病是与地质环境有一定依存性的疾病。它的致病物质除直接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制品外,主要源于自然界的大气、水土、岩石中。换言之,人类生存发育与一定地区的水、土和生物化学元素含量有关,当某些元素含量过高,与人需要量不相适应时,就可能导致人发生某种疾病。归纳与地质因素有关的地方病有甲状腺肿(克汀病)、克山病、硒中毒、氟中毒、铜毒、铅毒症、不孕症、食道癌、肝癌、布鲁氏菌病、鼻咽癌、口腔癌、乳腺癌等。  相似文献   

16.
以某厂山体超高边坡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该边坡的设计及治理措施。首先根据边坡的地质特点及原始坡率进行边坡坡型的初始设计,之后按照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原则对设计坡型进行优化调整。根据区域地质构造、水文资料和地震情况,定性地判断边坡破坏的趋势和范围;在此基础上,选取有针对性的计算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确定边坡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并完成其稳定性评价。还介绍了边坡排水系统设计、支护结构设计及支护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该边坡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治理措施对类似超高岩质边坡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根据岩质边坡的稳定性主要由边坡内部的结构面所控制的特点,采用有限元重力加载比例法对含有一组平行节理面和含两组节理面的岩质边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表明:与强度折减法相比,采用有限元重力加载比例法能更加快速地计算出岩质边坡的安全系数,节省计算耗时和人工干预的工作量,并能通过塑性应变的发展分析其破坏过程,确定潜在的滑动面。  相似文献   

18.
卸荷带的判别与计算,直接关系到岩体边坡的长期稳定性及致灾安全性.针对均质岩体边坡,采用弹性理论楔形体力学模型,提出了开挖岩体边坡力学模型,建立了开挖岩体边坡应力的计算方法;从开挖高度、开挖坡度、台阶宽度、岩体粘聚力、内摩擦角及岩体容重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了开挖岩体边坡卸荷带宽度的变化规律,据此采用量纲分析法,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