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作者在文献[1]中讨论了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的影响机理。本文在对湖南省洞庭湖区常德市鼎城区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深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与经济密度)对水灾引起的农业灾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家户年纯收入水平与水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是决定农业水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79-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近30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1979-2008期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灾情日趋严重,农业气象灾害总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都呈增加趋势;各类灾害中,旱灾和霜冻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呈增加趋势,风雹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变化不大呈略微下降趋势,而1989-1998年段水灾严重。(2)旱灾成灾面积在总成灾面积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成灾面积的1/2),其次是水灾(约占总成灾面积的1/4),再次是风雹,而霜冻成灾面积最小。(3)在区域分布方面,旱灾灾情华北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东北,再次是西北;水灾和旱灾的轻重程度往往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华中的水灾最严重,其次为华东、华南和西南;风雹灾情的轻重程度在我国的分布也有较强的区域性,华北、西北和东北是风雹的重灾区;霜冻分布各区域差异较小,西北和华中的灾情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000-2008年自然灾害发生面积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发展影响较为显著,并具体指出了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自然灾害通过影响农业单产、农业有效利用面积及农业总产值来影响农业,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面积都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并呈现逐步提升之势,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最后指出了通过增强农业本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更好的预测农业自然灾害等,为各级政府制定抗灾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水旱灾害的时间分布及重灾年景趋势预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分析了我国 1970~ 1999年农业水旱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在研究时段内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总体上呈增长态势。该时段可划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 :80年代中期以前 ,总灾、水灾及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轻 ;80年代中期之后 ,呈现出影响范围广、损失增大的趋势 ,重灾年份明显增加。旱灾和水灾是威胁我国农业生产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尤以旱灾为甚。我国农业遭受旱灾威胁的范围多年基本不变 ,而旱灾受灾率波动明显 ,成灾率逐年增长 ,这与近几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缓慢、灌溉能力降低有关 ;水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具有特别显著的同步特点 ,表明水灾致灾能力强 ,一旦发生 ,极易成灾 ,水灾危害加剧与防洪、抗洪能力低下及生态环境恶化有关。各灾种的受灾率和成灾率呈正相关关系 ,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系统的抗灾能力总体上较弱。  本文还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 ,建立了农业总受灾率 -总成灾率、水灾受灾率 -成灾率、旱灾受灾率 -成灾率的重灾年景灰色灾变GM(1,1)预测模型 ,对未来 10年我国农业灾害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灰色预测结果表明 ,2 0 10年之前 ,除 2 0 0 3,2 0 0 6年水旱灾害危害较小外 ,其它年份均为灾情严重年份 ,其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近 30年的平均水平。其中 ,2 0 0 4 ,2 0 0 7年将为水灾重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剩余法和方差分解法,系统分析了1978—2012年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的演化趋势、波动特征及引起成灾面积波动的灾害类型差异和地区差异,旨在为中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农作物成灾面积"先增后降",旱灾和水灾是主要灾害类型;成灾面积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黄淮海区和黄土高原区。(2)农作物成灾面积的波动特征明显,存在3a和8a左右的准周期波动。(3)在灾害类型上,旱灾和水灾成灾面积波动的总方差贡献为91.77%,是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波动的主要灾害类型。(4)从八大粮食产区看,长江中下游区农作物成灾面积波动的总方差贡献率最大,其次为东北区和黄淮海区,应重点关注这几个地区的成灾面积变化和波动。  相似文献   

6.
洪涝灾害评价的威布尔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将威布尔分布用于淮河流域水灾成灾面积研究,揭示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形成的 内在规律,进而利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4省的各自灾度对淮河流域的灾害风险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表明,本方法切实可行,特别适用于大样本计算.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根栋 《灾害学》2000,15(1):51-55
根据我国水灾的有关资料 ,研究了我国水灾的基本特点 ,分析了水灾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 ,提出了根治水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18世纪中叶以来不同时段的中国水灾格局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以县域为基本统计单元。以年均水灾次为基本指标,以数字地图技术支持下,编制了一套信息来源不同、时段相对连续的中国水灾格局图。分析表明:中国水灾格局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西分异;水灾高值区呈现团块分布,与地貌格局关系密切;近百年来全国水灾中心呈现由黄淮海平原向东北、西部和南方转移的趋势;近50年来,华北成为水灾低值区,水灾由东向西形成4个梯度区。这些研究为揭示水灾格局对水灾过程影响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水灾及减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湖南省历史的和现状的水灾资料,对该省水灾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了具体减灾思路,分别论述了该省山区与湖区水灾的减灾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0  
首先立足于风险研究这个大背景下,在理论上对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针对水灾的风险根据其研究与实践中的侧重点不同,分为“损失可能性”学派、“未来损失”学派以及“损失不确定性”三个学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灾风险的不确定性,从而提出了易于概率论和可能性理论的水灾风险定义,并将此定义应用于区域水灾风险评估的模型中。最后,探讨了水灾风险评估研究的问题与对其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分析翻阳湖围垦对洪水位的影响,确定湖水位围垦效应与围垦面积的关系,探讨垦还湖在降低洪水位方面的效益。剖析鄱阳湖建国后的几 亚 重洪涝水灾及其与围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大,由此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索有关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可为未来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豫北地区为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中世纪暖期水灾的发生强度、发生时间等特点,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在这一时期共发生水灾97次,平均约4.12 a发生一次;其中1级普通水灾和2级大水灾,分别占水灾发生总次数的84.5%和15.5%,期间没有3级特大水灾发生。在时间上,豫北地区水灾发生情况表现出前期水灾发生次数偏多,后期则偏少的整体分布情况,而且水灾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夏季,分别占水灾发生总数的59.6%和32.6%,春季和冬季水灾发生次数较少,只有水灾发生总数的4.5%和3.4%。  相似文献   

13.
郭迎堂 《灾害学》1993,8(1):82-85
文以历史记载为依据,对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地震的水灾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这次地震水灾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低湿地区域因其经济发达,财富密度大,故对于水灾损失评估,水灾信息的高精度提取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水灾信息表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淹没范围和水深,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首先,论述了研究低湿地区域水灾的重要性;提出了研究应用“3S“技术提取高精度水灾信息的必要性,然后,综述了“3S“技术在水灾信息提取中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了今后在低湿地水灾信息高精度提取中应优先开展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经典风险评价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建立了简明水灾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完成了中国九大都市群的水灾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我国都市群水灾风险呈现出以都市区中心市为核心的(近)圈层状分布;水灾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唐、吉黑、中原、成渝、辽中南和山东半岛都市群.基于上述研究,强调应建立包含水灾综合风险评价、水灾风险应急预案编制与情景模拟以及水灾风险区划与规划的水灾风险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太湖流域水灾演变与环境变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新石器时期以来,太湖地区的水灾发生机制和表现形式严格受控于海、地、气系统的能量均衡和转换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遵循由海洋优势性向海面控制基准下陆源洪水的演变过程.愈接近现代,成灾和干扰因素愈趋复杂,逐渐呈现出水灾与环境相互反馈使水灾加深(岗身体系形成并完善,太湖形成并扩张以来),以及人类活动、水灾与环境三者间相互反馈使水灾频度加大等趋势(尤其自南宋以来).提出了相对高海面的水灾控制基面效应和太湖水灾扩张效应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清史稿·河渠志》及《清史稿·灾异志》中有关淮河流域的水灾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从中可以窥出清代淮河流域水灾规律之大概。  相似文献   

18.
十四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次生水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震对于水利设施除直接造成堤防、堰坝等水工建筑物的破坏外,还可能形成堰塞湖,以及引发其他自然变异并形成水灾。在某些情况下,地震次生水灾所造成的损失比地震本身的损失还要大。本文在分析地震史料和重点现场查勘的基础上,将地震次生水灾从成因上和破坏机制上划分为六大类;提出了地震次生水灾的重点防范区;总结了地震次生水灾的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所应采取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清代历史水灾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历史灾害,有助于了解灾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提供基础资料。基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中的历史水灾资料,建立了清代(1644-1911年)水灾数据库,并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等级(轻中重灾)统计分析清代水灾的格局特征,总结了其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清代共发生水灾19009县次,平均每年发生约71县次,年际波动大;清代后期的水灾总县次多于前期总县次,水灾发生呈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下游及其它富水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灾害恢复力研究在领域的拓展和定义的延伸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灾害恢复力作为系统的一个有价值的属性,与风险、脆弱性和适应性一起成为当前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灾害恢复力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层面,鲜有深入的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开展。为进一步理解水灾恢复力的内涵和实质,为区域恢复力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作者在原有对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开展了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的洪水高风险区水灾恢复力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由自然维、经济维、组织维、社会维组成的四维区域水灾恢复力概念模型,然后细致分析了区域水灾恢复力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初步的区域水灾恢复力评估模型。最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洞庭湖区区域水灾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政府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