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果一切进展顺利,2030年将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和地方社区的领导者承诺到2030年显著减少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如果成功,将显著减少塑料进入海洋、河流和湖泊。到2030年,希望不再听到关于鲸鱼因为胃里充满了塑料而死亡、海滩遍布垃圾的消息。  相似文献   

2.
据美国有关方面估计,每年商船队和渔船队要向海洋倾倒5200多万磅塑料包装材料,并丢失29800多万磅塑料捕鱼用具,其中包括鱼网,绳索和浮标等,致使世界各大海洋受到塑料污染的毒害。资料表明,每年约有100—200万只信天翁、海鸭、海鸥和海燕,因塑料缠身或吞食漂浮在海洋上的塑料残料而死亡,还有十万头海洋动物,如鲸鱼、海豚、海豹,海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公地悲剧"和"公地喜剧"理论的浅析,分析了"公地"不一定意味着悲剧,公地较私地更有利于环境保护,提出了实现环境保护由悲剧变为喜剧的路径是做"生态人",确立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建立以义务为本位的环境法。  相似文献   

4.
正曾经,人类认为海洋无限辽阔,并把海洋当作垃圾倾倒的主要场所。然而,随着海洋垃圾在全球海岸迅速累积,因塑料垃圾而伤亡的海洋动物在世界各地不断被发现,微塑料污染遍布全球各大海洋和极地。海洋已然成为了一个"塑料世界"。一、海洋塑料污染的现状海洋垃圾是指在海洋及沿海环境中任何持久性、人造或经过加工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塑料是海洋垃  相似文献   

5.
<正>"海洋鱼类首届研讨会将于明天开幕,请各类鱼前往参加……"一头小鲸鱼看到了这幅广告,第二天一大早便兴致勃勃地赶到会场。哇,会场内已经聚集了许多鱼,有金丝鱼、比目鱼、马鲛鱼、剑鱼……小鲸鱼正要进  相似文献   

6.
<正>困境在对中国草原治理法律政策的研究中,内蒙古大学杨理教授对现行草原治理中的"围栏"思路进行了反思。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迷惑:为什么我们刚刚逃离"公地的悲剧"虎口,又掉进了"围栏的陷阱"狼窝?如果一片草原是公共牧场,每个牧民都可以自由放牧,那么,他们每个个体的理性选择就是不停地增加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美国国会一个调查小组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每年因为吞下塑料制品废物和由于被塑料废物缠绕而死亡的海洋哺乳动物多达数十万头。”报告还表明,每年投进大海中的废塑料(包括捕鱼用塑料装置)重达17.5万吨,每天有69万个塑料容器被抛向海洋;海滩上嬉戏消夏的人们,将大量塑料袋、塑料杯或塑料罐抛在沙滩上。美国洛杉矶海岸,夏季平均每周被弄潮儿抛弃的塑料废物就达75吨之多。许多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豚、海豹、海狮、鲸等本能地对浮在海面上的物体产生好奇心,以为是海蜇等可食物,将塑料废物吞进肚子,结果因哽塞而死亡。有一次,渔民们在大西洋海面上作业时目睹了数以千计的海豹被漂浮的塑料网缠绕无法浮出水面呼吸而大部分窒息死亡的情景。 如果塑料制品会自行腐化,塑料污染海洋、杀死海洋动物事件就不会频繁发生。为了根治海洋塑料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科学家致力于  相似文献   

8.
海洋更新     
正网址:地址:https://www.renewoceans.org/6th Floor, Symphony A, Range Hill Road, Shivaji nagar, Pune-411020, M.H. India"海洋更新"是一个致力于减少海洋塑料污染的非营利组织,它发起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的沿河社区。愿景"海洋更新"的愿景:从恒河流域开始,在海洋塑料污染最大的沿河社区,为塑料创造高度可扩展的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9.
速读     
正世界自然基金会敦促游客减少在地中海使用塑料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警告说,大规模的旅游、塑料的过度使用和不科学的垃圾处理模式可能会把地中海变成一个"塑料海洋"。世界海洋日当天,WWF发布的一份新报告称,地中海的塑料污染正在威胁着野生动物、人类  相似文献   

10.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候日益变暖,低碳经济的提出成为了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策略,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低碳技术引进时常常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本文从"公地悲剧"角度解析气候变暖的经济学根源,从"反公地悲剧"角度揭示低碳技术转让过程中发达国家以知识产权为借口制造技术壁垒的经济学缘由。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3月18日,人们在菲律宾的海滩附近发现一头死去的鲸鱼,它吞食了约40公斤的塑料垃圾——研究人员称,他们在鲸鱼胃里发现了16个米袋,以及很多购物袋。几天后,一头死去的抹香鲸在意大利撒丁岛附近的海滩上被人们发现,它的腹中有多达22公斤的塑料制品,包括塑料盘、渔网、防水布、黑色垃圾袋,甚至还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12月1日,由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主办的"可持续发展——塑料行业的贡献"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以"可持续发展国内外政策和趋势"、"塑料回收以及循环再利用"、"塑料的全生命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2月4日——首届中英(广东)海洋塑料污染防治研讨会在广州举办。来自中国、英国两国海洋塑料污染研究领域的政府代表、科研专家、行业企业代表和环保人士约5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海洋塑料污染现状、防治政策以及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效应等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正>每年,数百万吨的塑料废物从陆地进入海洋,海洋成为塑料污染重灾区。现在,塑料污染遍布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遍布整个海洋系统。《地球的未来》上刊登的研究文章发现,每立方米的北极海冰中含有多达240个微塑料颗粒。2009年9月,一张信天翁死后胃中成分的照片让  相似文献   

15.
当前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随着我国陆源垃圾减量化处置率和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的提高,重新核算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量尤为重要,基于文献已报道的关于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排放量估算的方法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相应排放量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124×104~331×104 t,略低于2010年的132×104~353×104 t;生活污水处理厂向环境中排放塑料微珠约109.95×1012粒(折合131.78 t),远低于2014年报道的209.7×1012粒(折合306.9 t).此外,2016年我国生活污水处理厂向环境中排放合成化学纤维类微塑料约1 296.95×1012个(折合648.48 t),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合成橡胶轮胎粉尘约78.85×104 t;合成化纤类微塑料和合成橡胶轮胎粉尘等已成为陆源微塑料的重要来源.通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污染、陆源垃圾处置、海洋垃圾污染应对等方面进行比较,未来我国应通过完善"限塑令"和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尽早实施"塑料微珠"限令、明晰生活污水处理厂微塑料排放状况等手段从源头控制排放,此外需有效控制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输送途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测标准,提升我国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速读     
正塑料垃圾解决之道:从产品设计开始在法国图卢兹举行的"欧洲科学开放论坛"会议上,研究人员表示,解决海洋塑料问题的方法需要关注塑料制品的设计。化学家亚历山德拉·特尔·黑尔说,一些拟议中的解决方案——比如用渔网在海上收集塑料垃圾令人担忧,因为这也可能危害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学家理查德·汤普森说,虽然塑料本身对海洋生物构成重大威胁,但塑料制品也有助于限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设法使它们可重复使用并易于回收。  相似文献   

17.
《环境》2017,(4)
<正>在人们的印象中,75%的时间都生活在海洋的游禽企鹅是没有飞行能力的,它们又短又小的翅膀也仅仅是作为遨游海洋的"船桨"而已,但实际上,笨拙的企鹅也有能"飞"的时候。摄影师Elmar Weiss在福克兰群岛旅游时偶遇一群返回海洋的企鹅大军,急于回归海洋的它们从悬崖岩石上纵身飞下,两只小短翅膀张开划动,在空中短暂"飞行"数秒后落入水中。  相似文献   

18.
<正>微塑料的污染和危害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微塑料是不是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微塑料充斥着海洋与天空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微塑料有片状、线状或块状等很多形态。由于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在环境中存在数百年至几千年,?微塑料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海洋塑料微粒污染多元化来源,在全球海洋广泛分布,近海海域分布相对集中,塑料微粒已逐渐汇聚于深海的特点。其生态反应影响体现在"塑料微粒生物附着"、"生物摄入"、"毒理反应"和"塑料微粒与其它污染物复合毒性"3个方面。未来应加强我国海洋环境中塑料微粒的污染现状及生物摄入状况调查研究,塑料微粒与污染物作用机制和复合毒性研究和塑料微粒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学研究。最后提出了防止塑料微粒污染需要经过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各执行机关加大管理力度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物让人联想到色彩缤纷、活蹦乱跳、生生不息;塑料则令人感觉毫无生气、化学合成、白色污染。若将生物与塑料"合二为一"为生物塑料,也许有人会说不可能。但事实是这已经成为"事实"。生物塑料一般以淀粉类天然物质为基础,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塑料,它具有可再生性,但唯一的缺点是要使用粮食。不过,最近生物塑料又有了新进展,美国两位生物科学家为了改变以往生物塑料原料来自粮食碳水化合物的现实,他们利用庭院废弃物,并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