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 “皖07井水位与地震关系初探”[1] 一文中曾就皖07井水位对400km范围部分中强震的映震特征和映震机理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探讨。 为了进一步研讨皖07井水位的映震规律,近年来在文献[1]的基础上,应用 “SHP2.0”软件,对20多年水位观测资料进行数理分析,发现07井水位除了对部分中强震有映震能力外,对1999年台湾7.6级强震和其东部特定区域的小震也有一定的映震能力。 本文着重分析皖07井水位对1999年台湾特大强震和部分小震的映震特征,研究其映震机理,为单井预报地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皖07井水位的映震能力入手,探讨地下水与地震的关系。文中着重对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等4次中强地震前该井水位的异常特征进行分析,并对该井水位映震的机理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 深井水位有正常变化,也有异常变化。正常变化如日变和半月变等,这反映了固体潮汐的影响,气压波动也能引起水位升降。异常变化可为地震的或非地震的,这里探讨的深井水位的“暴雨效应”现象,就是非地震异常一例。江苏扬州地区有口千米以上的石油深井——苏73井,在1980年6月下旬的几次暴雨之后,井水位突然上升了130毫米,而这之前8个月的变化还不到100毫米(图)。这样大的变化是地震异常还是什么干扰?经初步分析认为这次突变不是地震异常,而是一种“暴雨效应”的结果。苏73井是口油井,在江苏泰县港口公社,位于溱潼凹陷西南深凹部位的港南局部构造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江苏省井网布设的原则和1979年溧阳6.0级地震,1984年南黄海6.2级地震,1990年常熟-太仓5.1级地震震前地下水异常所显示的"场兆"特征,并对井水的气压效应、固体潮效应、地震波效应,降雨和地表水体荷载效应等微动态信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苏08井水位多年趋势上升、微气压效应,固体潮效应、降水荷载效应、地震波效应的微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井的水位异常判别指标,并探讨了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承压深井对含水层的应力应变反映较灵敏,某些地表荷载的变化,也会引起承压井水位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前对地表荷载效应多从排除干扰的角度出发,用回归统计等数学方法求出地表荷载与水井水位变化的关系。本文以降水荷载和海洋潮汐荷载为例,利用弹性理论和地下流体动力学原理,建立地表荷载影响承压含水层水头的偏微分方程,并从这些偏微分方程的解中讨论了降水荷载和海潮荷载对深井水位的影响及其与含水层物理力学参数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 bp,即气压效率值,是在深井水位观测中,气压每升降1毫巴所引起的水位变化。理论上,气压每升高 1mb,井水水位应下降10mm;气压每下降1mb,井水位则应上升10mm。但实际观测中,bp 一般小于10mm/mb。bp 的大小,各井不一样;在不同时期,同一口井也可能略有变化。下表是扬州地区及邻近用于地震观测的几口水井的有关资料与 bp 值。  相似文献   

8.
应用微动态异常频次、M2波振幅比等方法,对巢湖14#井水位1987~1997年进行了全过程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华东几次中强震前,该井水位的微动态异常频次在地震前3~4个月有明显增高的异常显示,而水位M2波振幅比在地震前也存在3~4个月的下降异常。由此可以认为该井有可能成为华东及东部沿海5级以上地震的灵敏井点之一,而且在地震的短期预测方面可能会提供有益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深井记录的水位固体潮和水震波资料,分析了深井积分含水层岩石体应变的作用,研究了深井积分含水层岩石体应变的机理,指出深井仅能积分井孔周圈一定范围内含水层岩石的体应变量.并且,讨论了深井积分含水层岩石体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远场类谐和地震波作为一种特殊的长周期地震波,其加速度反应谱具有显著区别于其他类型地震波的双峰特征,本研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集集地震和汶川地震中部分典型的远场类谐和地震动的运动特征;然后,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时频域分析方法及等效简化法,分析了远场类谐和地震波时域特征对其加速度反应谱双峰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选远场类谐和地震波加速度反应谱长周期段的峰值与高频段的峰值比 (峰值比系数 α)较大,对该地区内基本自振周期为 5~7 s 的高层结构影响显著;当远场类谐和地震波存在脉冲周期和脉冲幅值较大的类谐和脉冲时,其加速度反应谱表现出明显的双峰特征。  相似文献   

11.
鲁10井(济南话剧团井)水位不仅能反映地球的潮汐应变,同时也记录到全世界大地震后瑞雷波绕地球表面传播所引起井水波动。震时水位波幅与震级大小相关;震时水位阶大小与震中距相关;震时水位阶起始方向与地震仪垂直向初动方向具有一致性。井水位较好地反映地震瑞雷波是与井孔的岩性、含水体导水系数、径流条件、井孔结构以及构造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魏强  肖东升 《灾害学》2021,(4):7-13
地震过程中建筑倒塌前的时间段,是人员逃生的重要阶段,研究结构地震倒塌时间规律对人员倒塌逃生避险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地震逃生方法研究的需要,基于RC框架结构的典型倒塌模式建立简化结构模型;将60条不同特性的人工地震波输入到8个结构模型得到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再以结构损伤指数为1的条件求得结构地震倒塌时刻;利用假设的双重调节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和结构自振周期等因素与倒塌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特征周期和结构自振周期在峰值加速度对倒塌时间的影响中存在双重调节效应;整理已有研究文献的倒塌试验结果与回归模型对比,验证弹塑性时程计算对倒塌时间估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聊古一井地下流体场源兆异常特征及震情预测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古一井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井孔条件和连续可靠的观测,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实际地震观测资料,该井水化学组分的异常变化对其周围500 km范围内的5级以上地震具有良好的映震能力。在对聊古一井自1981-01投测以来观测到的水化学地震前兆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聊古一井水化学异常变化的场源兆特征及异常形成的物理力学机制和地震预报意义。利用上述研究结果,对聊古一井气体总量2003-05~2003-10出现的低值异常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震情预测,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应力场与含水层井水位的关系 ,以DD模式为例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讨论了同一孕震模式下不同地点的井水位变化。研究表明 ,同一孕震模式下水位存在不同的前兆现象 ,这些前兆现象水位变化形态与观测井相对于孕震区的不同位置有密切关系。本文同时给出了DD模式下不同地点的水位前兆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将尹祥础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地下水位潮汐资料计算中,从岩石的应变与应力的非线性响应分析了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机理,从理论上论证可以应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并研究出利用地下水位对固体潮响应来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以此方法计算了山东省莒南井(Lu 14井)水位的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了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后井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短临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地震诱发的边坡失稳是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数值方法是对地震边坡进行分析的一项重要工具。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通过将地震记录转化为等效地震荷载实现地震波在场地中的施加;并采用Mohr?Coulomb准则模拟土体的非线性特征。根据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双面边坡的数值模型,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角度入射下不同坡角边坡的地震响应,讨论了地震波入射角以及边坡坡角对破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波入射角和边坡形状改变了地震波在坡体内的传播规律,因此影响了边坡的破坏。随着地震波入射角的增加,靠近波源一侧坡面的滑动位移和滑动区域逐渐增加,而远离波源一侧的滑动位移和滑动区域逐渐减小。边坡坡度的增加引起坡面危害的逐渐加剧。本文讨论了不同尺寸边坡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规律,从而为地震诱发边坡的失稳破坏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考虑流固强耦合效应的深水桥墩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ribitrary Lagrange-Euler,ALE)描述的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考虑流固强耦合效应(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的深水桥墩地震反应分析整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流固强耦合效应对桥墩墩身相对位移、剪力和弯矩反应的影响,讨论了不同水位下的流固耦合效应及其影响。算例结果表明:流固强耦合效应将使墩身位移和内力反应明显增大,增大幅度与输入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存在相关性;输入地震波的位移峰值越大,流固耦合效应对位移反应的影响越大,对内力反应的影响越小;水位对深水桥墩内力反应的影响较对位移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详细介绍了 1996年 11月 9日南黄海 6 1级地震前 ,巢湖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中 3口水井所记录到的水位经标准差、剩余值数据处理得到的前兆异常。其异常时间以中短期为主 ,不同步。此外还对降雨对井水位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 1974年和1979年分别在江苏省溧阳县西部的上沛和上沛以东3公里的东张村,相继发生5.5级和6级中强地震。两次地震的宏观烈度分布相当复杂,并且有若干相似的特征。对烈度及其异常的研究,可从地震波传播途径、地震波的折射及反射、介质条件、震源机制等多种途径进行,这无疑是有益的。本文仅就场地条件(地形、地基土、地下水埋深条件)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在不考虑地震本身因素的条件下,在震区有些地段,场地条件是造成两次地震烈度分布复杂化的主要原因。溧阳震区房屋类型大体相似,以木骨架承重、空斗墙承重、土坯墙承重房屋为主,根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地震波峰值的不对称性特征对土动力响应的影响以及地震波峰值不对称性的特征和规律。实验研究显示,地震荷载自身的不对称性对土体变形发展影响显著,其中加速度峰值的不对称性有重要影响,有时起控制作用。利用国内外287次5级以上的实际地震记录,用峰值不对称比描述了加速度峰值不对称性的特征和规律,提出了其估计公式。结果表明:加速度峰值不对称性特征明显,不对称比变化范围在1.0—3.3之间;加速度峰值不对称比出现在1.2—1.4的机率约为1/3,在1.1—1.5的机率约为2/3;加速度峰值不对称比的平均值从5级到8级地震其变化范围为1.4~1.2,总体上随震级加大而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