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蜀华 《环境》2001,(4):41
有人美言说,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植树文化堪称世界第一。其渊源之久长,美德之高尚,植风之日甚,都是有口皆碑的。就拿唐朝的几位大诗人来说,不但酷爱植树,而且还为后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植树诗。诗圣杜甫,除了“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外,还特别宠爱楠木树和桃花。据考证,杜甫之所以把草堂选建在成都浣花溪畔,原因就是这里有一棵高大的楠木树。“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两百年。株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仿佛闻寒蝉”。“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乞桃花一百根,春前为迭浣花村”等等,都是诗人钟情楠木,痴爱桃花的生动写照。据史料载: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草堂主体工程全部竣工时,周围环境和浣花溪早已绿树  相似文献   

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出自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笔者早在孩提时代便已耳熟能详,岂料“知天命”之年再次诵读时,却能发现此前不曾有过的感受。诗圣毕竟是诗圣,平淡无奇的几句话便将那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神韵,以及诗人那超然物外、歌颂奉献的品德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3.
雍白 《环境》2000,(9):9-10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的名句,如咆哮的河水,震撼千古。“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仰视高山,俯瞰骇浪,神州响彻千古绝唱。谁都知道,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西部地  相似文献   

4.
“蜀相饲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村黄鹤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蜀相》的名句。武候饲座落在成都市南郊公园  相似文献   

5.
生死悠悠有分教,众说纷纭盼改革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之中,耳闻一些亲朋好友在颠沛流离中纷纷谢世,曾经发过这样的谓叹:“死者长已矣”。用现代话表述:已故的人就那样去了,要紧的是活着的人活得如何。正是因为人间生死有分教,为了活着的活得更好,我们决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实:  相似文献   

6.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可以为人类蓄水保水作出重大贡献。科学研究表明,每亩林地比无林地至少可多涵蓄水20立方米,5万亩森林所涵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容量。因此,造林就是造水。这种观点在古代就已为有识之士所认识。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旧去来辞》中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唐朝诗人杜甫在《佳人》一诗中写道:“在山泉水  相似文献   

7.
陈肯,男,1926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今属张家港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直书协顾问。曾在北京、南京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出版有《陈肯书法选集》、《陈肯行草杜甫秋兴八首》。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会员荣誉称号、国际书法大展特别荣誉奖、全国书鹅轩大展金奖、中国当代书法家金奖。获“中华炎黄书法艺术名人”、“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他的字宗法二王,上探秦汉、下窥明清,以行草驰名;作品严谨稳健、雍容和乐、神清秀骨。他主张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书法作品。周谷城先…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6,(5):118-123
宋末文天祥被俘羁押在燕京狱中之时,创作了一组特殊的诗歌,即"集杜诗"200首。文氏选择集句诗这样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又专集杜甫的诗句以成篇,既反映了杜诗对宋人思想和创作的影响,更反映了文天祥对杜甫的精神的认可与接受。文氏这组诗具有明显的文化蕴含:一是最显其"忠君爱国"之思想;其次是对杜诗之苦难精神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游歌 《沿海环境》2000,(8):28-28
鸟是人类的朋友。古往今 来,许多名人倾之以诗,赞之以文,表达了爱鸟之情和护鸟之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护鸟诗云:“谁道群生性命薄,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诗人把鸟在巢中嗷嗷待哺的情景用拟人手法写成诗,以教育人们爱鸟护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杜甫一生写了不少咏鸟诗,诗中咏到的鸟儿多达数十种。杜工部最喜欢观赏的首推鸬鹚,他对鸬鹚甚至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情感;而一旦重新相见,便高兴得大声吟唱:“门外鸬鹚久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北宋诗人苏东坡深受…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代诗歌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抒情诗和叙事诗。受民族文化影响,在文学史上,抒情诗明显占据主流地位。论及叙事诗,杜甫不得不提。他生于盛唐,历经安史之乱,见证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的动荡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自觉"以诗纪史",是当之无愧的"诗史"。杜甫之后,在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有很多诗人,用他们的笔写下了无数的叙事诗,记录下了一个遽变中的社会。其中,开创了"梅村体"的著名诗人吴梅村当属个中翘楚。关于吴梅村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前普遍延续清朝学者的看法,新中国成立后则因为他屈节仕清,而鲜少有人涉猎。直至二十世纪八九  相似文献   

11.
是时候需要“冷处理”了。继前不久“堵截”多个地方环保违规重大项目后,环保部的督察组不停地奔赴各地.跟进落实整改。尽管有观点认为,经济回暖迹象明显。这场“环保风暴”如同“泼冷水”,不利于“保增长”;但是,“4万亿”方案中追求的并非仅是“保增长”,更重要的还包括“调结构”,面对已是扩张之势的投资热潮,这场“环保风暴”是难得的“降温”。  相似文献   

12.
<正>现在,作文素材满天飞,各种各样的素材书,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在这浩繁的素材中,撷取素材,使用素材呢?借鉴高考满分作文处理、运用素材法,不失为良方。一、新人耳目法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哥白尼、布鲁诺、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这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素材,不知有多少同学用过,有的甚至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日子,一些媒体和网络对《百家讲坛》上的几位主讲人再次进行口诛笔伐。语言之尖刻让人震惊!诸如“学术通俗”、“学术娱乐”、“亚文化”、“次学术”、“媚俗文化”、“扭曲历史”、“不堪入耳”等字眼铺天盖地,大有不将其“摧毁”誓不罢休之势。联想起半年前“文化超男”、“超女”之说.不觉感慨连连。  相似文献   

14.
既要完成从“唯GDP论英雄”向“绿色GDP论英雄”的彻底转型,更要完成划一的“绿色GDP论英雄”向分类的“绿色GDP论英雄”转型,而且要完成从分类的“绿色GDP论英雄”向“幸福指数论英雄”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碳足迹”一词来源于英语“Carbon Footprint”.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讲,就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相似文献   

16.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中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间的行政责任并不能依据学界提出的“排污企业担责说”“治污企业担责说”与“多因素考量说”予以界定。建议以“污染者担责”原则为指引,按照“污染者乃污染源控制者与排放者”的标准明确排污企业或者治污企业的“污染者”或者“非污染者”身份,首先,基于“污染者”与环境行政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依法认定其行政责任;其次,立足“非污染者”与环境行政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根据“非污染者”的行为“是否”违反相关环境行政义务来认定其行政责任的“有无”,以期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中的行政责任界定提供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灾害社会工作中"公私协力机制"的建构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去大部分文献讨论当“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时,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fion)可以协助解决,然而在灾害社会工作中,非营利组织也可能产生“志愿失灵”(Voluntaryfailure)情形。若要解决公私“失灵”问题,可由“公私协力(partnership)机制”来解决。通过“志愿服务”、“公民参与”与“公私合产”等方式,非营利组织督促与协助政府开展救灾工作,克服政府由于威权化(debureaucraci:ation)和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所导致的反映迟缓的缺陷。“公私协力机制”也是一种“复合型”的灾害社会工作模式,主张建构政府-民间、民间-民间的联系桥梁,发挥整合性力量。因此,对于公私而言,这不是一种“零和策略”,而是一种“双赢策略”,当然,最大受益者是广大灾民。  相似文献   

18.
《大清稗史》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拍到“死阄”便会被处斩。其实这两张“纸阄”写的都是“死”字,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十五”、“十一五”期间“创模”指标体系,分析了各阶段指标体系差异和变化,而最新的指标体系能更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同时,“创模”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创模”指标的发展必然是反映当时的环保工作重点,“创模”的基本条件门槛会不断提升,“创模”指标的内涵会不断丰富,以确保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是上海市闵行区最亮的金字招牌和最具有竞争力的软实力之一。自1999年以来,闵行区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国家园林城区”、“国家卫生区”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2006年,荣获“国家生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