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动的频谱特征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所经过的构造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随着强震动记录的积累,非发震断裂构造可能会对强震动记录的特征产生复杂的影响。以汶川地震中塔藏断裂周边数字强震动台站(永丰、勿角、郭元、白河)所获取的加速度记录为依据,基于研究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通过频谱分析等手段来研究非发震断裂对地震动的影响。分析得到了塔藏断裂对地震动影响的规律,研究表明非发震断裂对于地震动具有一定的隔震作用,断层破碎带场地对地震动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又发生了多次余震,震区的固定台站和流动台站因此获取了上万条MS3.3~6.4级地震动观测记录。地震记录显示这些余震的震中距和震级分布比较均匀,为建立地震动衰减关系奠定了较好的数据基础。本文基于汶川地震MS3.3~6.4震级范围内、震中距小于150 km区域范围的余震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建立了汶川地震余震(MS≤6.4)的衰减关系模型,并对地震动加速度峰值(PGA)给出了具体的衰减关系表达式。  相似文献   

3.
统计了国内外287次5级以上的实际地震记录,研究了地震动峰值不对称比、持时、地震荷载类型的统计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地震动峰值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可以用峰值不对称比描述,统计结果具有规律性,其平均值总体上随震级加大而略有降低,从5级到8级地震其范围变化为1.4~1.2;地震动持时随震级增大而增大,近似于线性增长,震级从...  相似文献   

4.
选取60条地震记录对应35个地震动强度参数进行分析,采用SeismoSignal地震动处理软件分析得到各地震记录作用下弹塑性单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响应;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不同地震动强度参数与单自由度结构地震响应值的相关性,确定出适合于不同周期段结构的地震动强度参数。为结构设计充分考虑地震动强度参数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右江地震带中部4个潜在震源区为例,利用综合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潜在震源区空间分布函数值的不确定性对50年超越概率63%、10%、2%水准下自由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揭示了不同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对50年超越概率63%、10%、2%水准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规律,为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综合选取提供借鉴,有助于提高右江地震带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开展泸定6.8级地震强地震动模拟,并通过实际强震记录校核,重建了泸定地震的强地面运动场。结果表明:(1)震中距80km以内,大部分模拟峰值地面加速度值与实际值较为接近,峰值地面加速度差值最小为0.58gal;(2)与低频段相比,高频段加速度反应谱的模拟效果较好,与实际反应谱的吻合度更高;(3)模拟峰值地面加速度(PGA)、峰值地面速度(PGV)、谱烈度(SI)及仪器地震烈度(II)的最大值分别为433gal、30cm/s、34cm/s、8.5,除II的模拟结果未展现Ⅸ度区外,各地震动参数均沿断层延伸方向呈对称分布,且在宏观形态上与地震烈度图的相似性较强;(4)与实际地震烈度图相比,重建的强地面运动场可有效预估地震烈度Ⅶ~Ⅸ度区的分布范围。作为合理确定地震动输入的一种途径,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泸定地区的抗震设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特定地震强地震动(高频)的快速模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收集了台湾921集集地震的强地震动和震害调查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建筑物破坏的数量、震中距、地表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对集集地震做了基于地震动参数的易损性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按照高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常用的50年超越概率10%的抗震设防标准不能满足需求。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在河南省范围内,选择了已开展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50个场点,设计了两套概率水准,对每个场点进行地震危险性,借用每个场点50年超越概率100k的场地放大系数,计算各超越概率水准下的地面峰值加速度。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综合确定河南省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9.
滁州地区覆盖层厚度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滁州地区近百个钻孔资料为原型建立土层模型,采用一维频域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重点分析了覆盖层厚度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覆盖层厚度的增加,地表峰值加速度及土层放大系数逐渐增大,当覆盖层厚度超过一定值时,地表峰值加速度及土层放大系数呈逐渐缓慢减小的趋势;而反应谱特征周期总体上随着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以江淮地区典型场地资料为原型,选取不同的土层分层厚度,构造多种场地土层计算模型,选择Taft、Kobe和El Centro三条强震记录作为地震输入,采用一维频域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分析了分层厚度对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层分层厚度对场地地震动参数存在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较大分层厚度计算得到的地表峰值加速度A_(max)和反应谱特征周期T_g相对偏低,应采用尽可能小的土层分层厚度;分别采用1.0m和2.0m分层厚度计算得到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形状基本重合,A_(max)和T_g也基本一致,最小选取2.0m土层分层厚度可以满足工程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强电磁脉冲环境下计算机设备的防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了强电磁脉冲对计算机设备的损伤机理和破坏作用,介绍了国内外在强电磁脉冲防护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对计算机脉冲防护技术和措施做了详尽的介绍.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议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强电磁脉冲环境下计算机设备的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地倾斜观测是目前我国作为探索地震前兆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地倾斜与地震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本文尝试利用淮北台FSQ型及JB型倾斜仪的观测结果,通过分析,获取与全球、全国强震有关的短临前兆信息以及总结其基本特征,得到了一些经验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化成箔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强酸性废水,废水中含铝高达13g/L,三价铬1.8mg/L,直接排放或简单中和后排放均污染生态环境,浪费了可利用资源。文章研究综合利用化成箔废水的方法,用分步沉淀法从化成箔废水中回收钙和铝,萃取及反萃取法从废水中回收铬。处理后的排放水符合国家允许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一种可以测试强电场的天线,用于GJB 1389A中规定的系统级电磁环境测试,拟测的电场强度约在10 k V/m以上,频段在12~18 GHz范围内。方法首先进行HFSS软件建模仿真,进行理论计算,优化设计后得到最优的天线参数,然后进行结构设计,得到最优设计图,最后按照设计图制作出实物来并进行实际测试分析。结果测试得到的天线系数在53~70 d B/m之间。结论所研制的天线基本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高、中频混响声场噪声治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仁 《环境工程》2004,22(3):53-55
我国目前纺织厂织造车间的噪声级均较高。应用吸声降噪原理 ,通过模拟、中试和二项试点三步的实践证明 ,采用在厂房建筑上架设大面积“强吸声吊顶”技术的方法 ,能使织造车间的噪声降低 4~ 6dB(A) ,收到较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6.
压载水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综述了近几年压载水的治理方法 ,认为目前没有单一、有效的压载水治理方法。提出一种新型的压载水治理方法—羟基自由基法。该法具有广谱、快速、所需药剂浓度低的特点 ,有望解决这一被全世界关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设计针对L波段射频前端敏感器件的强电磁脉冲防护模块,利用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气体放电管和发夹型微带带通滤波器进行联合仿真设计。方法 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具有快速响应时间,气体放电管具有高功率容量,而微带带通滤波器可分离噪声信号,并保留有效信号。通过结合这些器件进行防护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强电磁脉冲防护能力。结果 该模块设计工作频段为1.3~ 1.7 GHz,带内插入损耗小于1.5 dB,在70 dBm功率注入的情况下,防护效果可以达到42.5 dB,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不同器件的特性和优化设计,实现了对L波段频谱的防护,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楚雄中强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年姚安5.9、6.5级地震以来,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动呈现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的现象。通过对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得出以楚雄-南华地震带为活动主体的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跃,楚雄地震带南段和北段6.0级以上地震活动存在互相呼应、相继活动的现象;20世纪,云南7.0级强震活动时段,楚雄区域中强地震在时、空、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年内非均匀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中国314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值法定义了极端强降水阈值,引入了表征时间分配特征的新参数--极端强降水事件集中度和集中期,对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年内非均匀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年极端强降水事件集中度与集中期自西北向东南均呈“低-高-低”的分布特点,其异常空间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从区域平均来看,西北西部是中国年极端强降水事件最分散的区域,东北是最集中的区域。东北、西北东部、华北以及青藏高原年极端强降水事件集中期相当,明显迟于其它区域,而长江中下游是最早的区域;另外各区域年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集中度与集中期的长期趋势并不一致,而它们均存在着较一致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