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用琼脂扩散抑菌法研究了重金属Hg^2 和EM有效微生物的毒性效应。通过观察抑菌圈直径的变化,可判断重金属Hg^2 对EM有效微生物的毒害作用,并且其毒害作用是随着Hg^2 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3.
通过检索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文献中关于我国河流、湖泊中氯胺酮(KET)的数据,评估其在地表水中的暴露水平,利用风险商(RQ)初步分析KET在我国部分地表水环境中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我国地表水中KET的检出率为20%~100%,最高检出值为420 ng/L,基于发育、繁殖和行为等慢性毒性数据推导出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为1.36×10-6mg/L;基于慢性毒性计算的风险商值为0.03~36.76,表明我国地表水中KET存在风险,其中台湾淡水河、金梅河和广东珠江具有高风险,而北方大部分河流潜在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4.
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对秦皇岛市15个典型入海排污口污水进行生物效应监测,选用发光细菌(费歇尔弧菌)、藻类(中肋骨条藻)、甲壳类(卤虫)、鱼类(海水青鳉幼鱼)4种不同的生物毒性测试生物对污水进行短期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排海污水的毒性大小易受雨水稀释影响;海水青鳉幼鱼对污水最为敏感,其次为卤虫和中肋骨条藻,费歇尔弧菌敏感性最低。对排海污水毒性评估结果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仅仅依靠理化指标来评估污水的环境影响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纳米氧化铝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人工纳米材料。当它被释放到水环境中后,会与环境中原有的重金属发生相互作用并对其毒性产生影响。文章研究了不同亲疏水性质的纳米氧化铝存在下铜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测定了藻细胞的生长抑制、金属积累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丙二醛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显著降低了铜离子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藻细胞内铜的积累量及氧化损伤降低。但不同亲疏水性质的纳米氧化铝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别。这可能是由于纳米氧化铝对水中的铜离子发生了吸附,间接降低了藻液中的不稳态铜的浓度,从而减轻了铜对藻细胞的毒害。而纳米氧化铝的不同亲疏水性质对吸附水中铜离子的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于2017年11月,采集了上海市苏州河华漕、松浦大桥、大泖港3个典型水域水葫芦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了水葫芦中14种重金属含量和吸附规律.结果表明:3个典型区域中,苏州河华漕水葫芦中重金属含量最高,且Cr含量超标,不可作为饲料原料应用,松浦大桥、大泖港的水葫芦内重金属含量符合饲料卫... 相似文献
7.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是掌握其环境质量状况,摸清污染来源和影响范围的必要手段。监测点位是环境监测的基础,监测点位优化是提高环境监测代表性的必要手段。按照《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HJ 730—2014)的要求,梳理了点位优化工作的基本流程,经过试优化,预计在全国将增设122个国控监测点位。其中,76个在原有监测点位中选择增设,46个按照规范要求新设。利用2013年监测结果进行插值分析,调整前后水质总体变化小,未出现颠覆性结论,同时提高了对陆源影响区域水质的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浙江近岸海域47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以及样品中6种元素(Cu、Pb、Zn、Cr、Cd和As)和总有机碳(TOC)的分析,探讨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总体上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6种元素具有相似来源,与沉积物平均粒径和TOC均呈正相关性,且细颗粒泥质沉积物和TOC分别是导致其富集累积的主要和次要影响因素;6种元素的地累积指数较低,重金属污染总体上处于轻度水平;6种元素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As>Pb>Cu>Cr>Zn,总体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轻微;地累积指数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表现为向岸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远大于离岸海域。 相似文献
9.
基于淮北中湖采煤沉陷区2005年、2014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景观解译,研究治理前后该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治理前,该区耕地破碎化加剧、景观优势最大并持续减弱,沉陷积水区水体呈聚集化趋势;治理后,景观基质由耕地变为水体,林地、草地面积显著增加且景观优势上升,人工湖泊水体聚集程度高.区域景观... 相似文献
10.
对比了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水质悬浮物的质量标准、排放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探讨大陆目前现行的与水质悬浮物相关标准的修订需求。提出,现有的质量标准修订时,应增加悬浮物指标,且可参考台湾的质量标准,适当放宽标准限值要求;现有的排放标准修订时,对于悬浮物指标,可参考台湾的排放标准,适当收紧标准限值要求;现有的检测方法标准修订时,可以增加称量恒重载体的种类,使用自身质量更轻的铝盘等载体,使检测结果更为稳定,分析过程更易掌握;增加质控样品的配制方法,提出质控要求,提高悬浮物测定项目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