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大岩土工程在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存在若干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导致了重大岩土工程风险的存在,风险评估是重大岩土工程建设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半个世纪以来,岩土工程界在这一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国内外岩土工程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阐述了各种风险评估模型的优缺点;分析了岩土工程风险因素,评述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还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可接受风险的标准,探讨了确定可接受风险标准的关键问题。在系统总结国内外重大岩土工程风险评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5个方面的重点研究课题,可供这一领域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
《灾害学》2016,(2)
风险允许标准,亦可称为风险可接受标准或风险评价标准,是指对一个具体风险的可容许程度进行分级评价的依据或准则。该文旨在简述风险允许标准的发展与定义,总结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允许标准与原则。通过对2005-2014年我国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当前风险允许标准的研究现状,提出我国风险允许标准应采用FN曲线与ALARP原则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得到我国地质灾害风险允许标准可接受风险的平均值为1.93×10-5/年,并以此确定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FN曲线的上下限分别为1.0×10-4/年和1.0×10-5/年,为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许强 《灾害学》2012,(1):23-27
可接受风险水平是地质灾害风险管制方法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估算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值,确定承灾体的受灾影响,然后将可接受风险水平作为风险评价的判据,评判所估算的风险值是否可以接受。通过对我国2000-2010年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以及每年总人口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分析展开研究,提出了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标准的上限值(可容忍风险线的风险值)为10-6/a,可接受风险标准的下限值(可接受风险线的风险值)为10-7/a,确定了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FN曲线。  相似文献   

4.
论文在讨论风险定义演变过程的基础上,从哲学层面上,总结分析了风险的概念,认为风险定义具有本体地位,给出了风险的定义为:对人类有价值的事物产生不确定性后果的状态。论述了实在论和建构论的2种不同的风险观,提出了风险理论连续统一体的观点,即从实在论到建构论之间连续分布多种风险理论,各种连续的理论之间没有显著的不同。在分析重大岩土工程不确定基础上,本文提出重大岩土工程风险定义为工程失事对生命、财产、社会与环境以及对工程自身等造成的潜在损失及其概率的综合。该定义强调以重大岩土工程失事或稳定性为研究对象,分析对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损失或负面影响,关键是确定损失的不确定性,并聚焦影响显著的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是风险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应用F-N曲线和ALARP准则研究了有关城市地震人员伤亡的可接受风险决策问题,结合其他各类自然和人为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咨询意见,建议了社会可接受的地震生命风险标准。  相似文献   

6.
滑坡风险管理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风险管理的框架入手,按照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的逻辑流程,总结了有关滑坡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方法体系。风险分析包括确定分析范围、危险性分析、危害后果分析和风险的计算。风险评价包括财产损失风险评价、个体生命风险评价和群体生命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有三种情况:不可接受、普遍可接受、可容忍。滑坡风险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比例尺,采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获取相应的评价参数,定量化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风险减缓通常有三种途径:1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减轻风险发生的后果;3转移风险。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同样也是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分析地震的特点及我国目前抗震设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概念,介绍了确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方法及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通过对其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死亡率的统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咨询了熟悉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专家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业内人士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较合理的社会可接受地震人员死亡率的建议值,为在抗震设防标准研究中定量考虑和控制地震人员伤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落石灾害危险性应从灾害发生可能性与灾害致灾严重性进行评价,并以落石致灾概率表征致灾可能性,以人员损失和经济损失表征致灾严重性;以落石崩落、落石运动至威胁区域的可能性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分析致灾过程,将落石致灾概率分为危岩崩落概率、落石到达威胁区域概率、落石击中承灾体概率三部分,分别进行概率评价,并提出了量化算法;借鉴大坝、滑坡相关研究结果,结合落石灾害自身的特点,分析了承灾体的易损性,设定落石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提出了落石灾害经济及生命可接受风险建议值;应用本概率评价方法于重庆万州菜地沟危岩段,能够量化判定落石致灾危险程度,在工程应用中可有效评估落石灾害,并为后期危岩防治提供了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9.
重大工程项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论述了重大工程项目的灾害风险识别方法,包括德尔菲法和关联树法。从防灾投资、减灾费用、灾害损失三个方面介绍了灾害风险估计方法,给出了工程灾害风险评价的6项具体指标。最后,简要说明了工程灾害风险决策的步骤与模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的快速发展,为增强公路隧道建设安全风险意识,避免施工和运营阶段不必要的重大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对工程进行全方面的风险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该文以雁口山隧道为例,介绍了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价。研究认为:在采取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后,可以大大降低隧道工程建设风险,隧道总体风险水平可接受。  相似文献   

11.
庙成  林虹宇 《灾害学》2023,(1):25-31
农业自然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是实现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2010—2020年中国农业和农业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地质灾害、台风、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等)损失数据(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分析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即ALARP原则)下,应用F-N曲线法,构建不同风险厌恶程度的全国及其7大地理分区的农业自然灾害可接受风险曲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中国农作物受灾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作物成灾率为先波动上升至2015年达最高值后又波动下降,农作物绝收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华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作物年均受灾率和成灾率最大的地区,而华南地区是农作物年均成灾率和绝收率最小的地区;(2)风险厌恶程度分别为1、1.5和2时,农业自然灾害致1万hm2农作物年绝收的累计频率分别不超过0.12、0.07和0.02为可接受风险,超过0.50、0.15和0.07为不可接受风险。不区分风险厌恶程度,农业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年绝收面积超过300万hm...  相似文献   

12.
区域社会经济“易灾性”综合评价实践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金晓冬  罗云 《灾害学》1993,8(4):1-5
本文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结合某一城市,对其社会经济“易灾性”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其结果可为灾害损失预测,防灾费用投放规划,防灾工程评价等防灾决策领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级别由建设项目重要性和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这两个因素决定.在分析现行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建设项目重要性可依次由省部级相关技术标准、项目行政审批权限级别、预估灾后损失程度顺序确定,以先符合者为准;指出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可由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与地貌复杂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6项判定因素确定,并初步确定了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与地貌复杂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分级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2021,(3)
重大传染病风险评估是国家制定卫生安全战略的参考依据。通过构建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风险指标体系,从潜在威胁、社会脆弱性、疫情后果三个维度并采用熵权法对各省区进行风险评价,研究发现:(1)三个分维度中,社会脆弱性对疫情风险影响作用最大,疫情后果其次、潜在威胁最小;(2)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风险空间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在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不平衡性,其中潜在威胁差异最凸出,社会脆弱性差异最不明显;(3)各分维指数存在空间格局差异,潜在威胁、疫情后果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相关联。研究认为,应加快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高疫情抵御能力;既要对高风险地区重点防控,也要平衡区内风险;疫情防控需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5.
基于洪水风险的定义,从洪灾发生概率、洪灾后果评估、风险评价指标和防洪标准经济优化决策原则等方面阐述了中荷两国在洪水风险分析研究方面的异同,初步分析了存在差别的原因以及两种方法的特点.在分别应用中国和荷兰现有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安庆市堤防圈的洪水风险的基础上,探讨了将两国的风险分析方法进行整合的思路.算例表明,将堤防的工程风险与洪水本身出现的水文风险相结合,并考虑在不同洪水位下损失的差异的方法是与洪灾发生机理相符,综合考虑了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切合我国洪灾特点的一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第十二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将于2016年8月12日~18日在甘肃兰州召开。会议主题: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新方法,包括:(1)岩土本构模型与参数研究;(2)岩土工程重大工程实例;(3)岩土试验与测试技术;(4)环境岩土工程;(5)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6)特殊土的力学特性与工程  相似文献   

17.
水库溃坝的风险不仅取决于大坝自身风险概率,也取决于溃坝导致的后果。我国大坝数量众多,病险大坝所占比重大,一旦溃坝将给下游带来灾难性后果。溃坝后果研究主要包括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4个方面,相比下来,目前国内外对于溃坝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稍显不足。针对溃坝环境影响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综合考量河道形态、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因素,采用可变模糊集理论,构建溃坝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等级标准。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了溃坝环境影响评价的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并以沙河集水库大坝作为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准确合理,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为溃坝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防灾工程的抗力、灾损度和灾害的灾度、灾害势以及动态决策准则等概念,基于现代控制理论,初步建立了防灾工程动态投资决策的一般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这里的决策包括防灾工程的初始投资(或设防水平)决策及其防灾规划期(或寿命期)内的防灾减灾维护投资(或维护水平)决策.文中还给出了算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应用。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防灾工程动态投资决策方法具有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以福州轨道交通1号线为研究对象,在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车站基坑、隧道等工程规划情况,识别了可能对工程造成影响的风险因素,构建了轨道交通工程的风险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指标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风险评估矩阵,依据工程风险分级规范制定了风险等级和接受准则,构建了轨道交通的风险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指出了福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主要施工风险因素和风险集中的地理区域,可为工程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强震通常会诱发斜坡灾害,并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斜坡地震稳定性评价研究是当前岩土工程和防灾减灾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稳定性评价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评述了静力分析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动力分析法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10个基础问题。主要包括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斜坡原始地形恢复方法、滑带土基本特征、输入地震动的确定、地震动入射方向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地震滑坡地震动场的反演、土体地震流滑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斜坡地震稳定性可靠性分析、滑坡灾害风险分析以及快速评估方法等。开展这些基础问题的研究对推动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