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测试大庆地区主要排水干渠水质及底质的遗传毒性.并且通过污染指数PI值来研究水质底质的的综合毒性.结果表明作为一种灵敏度高、成本低廉的生物毒性监测方法,将在环境监测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2001年12月,浙江省台州市南滩涂养殖贝类发生大面积死亡,根据对贝类养殖区周围的环境状况、污染源、水质、底质调查结果,结合生态毒理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化工废水排放对养殖贝类的影响.结果表明,位于养殖区上游化工区排放的污水对养殖贝类有较大毒性效应,已明显影响到贝类养殖区的海水水质和底质.在不利的气象、水文条件下(降水量少,盛行偏北风,小潮汛),造成排放的污水不能有效的稀释、扩散,造成贝类养殖区的海水水质和底质严重污染,从而导致位于下游的养殖贝类大面积死亡.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通过对三岔河两支流水样、底质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河流水质、底质中砷污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支流水质砷浓度远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且花石头河远高于天生桥河,前者是后者的6倍,其差异性达到显著性水平。花石头河水质砷浓度是丰水期高于平水期;天生桥河砷浓度是丰水期低于平水期。两支流水质砷浓度丰水期波动大,平水期则趋于平稳。在丰水期的前期,两支流底质砷的浓度最高,然后逐渐降低,到丰水期的后期河流底质砷浓度接近于平水期底质砷的浓度。研究还表明,花石头河底质砷对水质中砷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而天生桥河,底质砷浓度对水质砷浓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北部湾北部海洋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潮间带主要受Hg、油、COD、Cd、Zn污染,浅海主要受油污染;潮间带水质、鱼类、底质、浅海丰水期底质均隶属Ⅲ级标准,严重污染。浅海表层水质及枯水期底质隶属Ⅱ级标准,一般污染。浅海底层水质及鱼类隶属Ⅰ级标准,不受污染;水质、鱼类、底质三要素综合评价,潮间带隶属Ⅲ级标准,浅海隶属Ⅱ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菊花岛海域环境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51个水质数据和546个底质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污染指数法,对兴城市菊花岛海域及毗邻潮滩区环境质量现状作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环境质量较好。水质质量与底质质量略有差异。其中石油是影响海域水质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秦皇岛港海域近年来水质、底质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搞清了港区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找出了影响港区海域水质。底质的主要污染因素,从而对秦皇岛港海域环境质量做出综合性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柴河水库沉积物中Pb,Zn对水库水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柴河水质重金属的释放条件,以及水库底质对水质的缓冲作用,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柴河水库水质满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和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宫厅水库底质中砷的污染。作者从1973至1974年在水库中选用了15个底质样点,基本上查清了水库底泥中砷的含量和分布。并探明了这种分布的原因是由于伊利石等粘粒矿物和有机质含量不同而形成的。模拟研究表明,对底质中砷的吸附是否起净化库水作用,主要取决于pH和Eh值的变化。对水库底质含砷量的t显著性测验表明,水库底质受到了砷的轻度污染。但是,由于水库中pH值等水化学条件有利于底质对砷的吸附固定,故水质没有受到砷的污染。水质含砷量的t测验也证实了这点。  相似文献   

9.
涌浪机是一种新型的水质调控设备,相对功率小、能耗低,水层交换能力强,对底质扰动大,易使底质有机物上浮加速分解,因而取到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安长生 《环境工程》2010,28(4):115-118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将门头沟区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加强生态建设成为实现这一定位的重要途径。因此,了解水质现状及发展趋势尤为重要。为此,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对门头沟区河流水质、水库水质以及河流底质现状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进行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门头沟区河流现状水质较好,6个监测点中达到Ⅱ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有5个,Ⅱ类水体河长达105.5 km,占监测总河长的88.5%;而2004年对河流底质的评价结果表明:河流底质状况较好,5个监测断面有3个达到一级标准。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对7个地表水水质监测点1993—2000年的监测资料的趋势分析表明,水体的总硬度和总氮出现上升趋势,溶解氧、总镉和挥发酚有下降趋势,其他评价项目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矿区河流底质锌解吸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转速搅拌污染底质与蒸馏水的混合液,以摹拟河流不同流速状态,分析不同转速与底质锌溶出量的关系,分析不同静置时间对悬液中锌浓度的影响,以揭示底质中锌的解吸与水质中锌沉降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搅拌运动加速了底质中锌的解吸,不同转速显著地影响底质锌溶出量,转速越高,锌溶出量越多。但当水样放置一段时间后,水中锌量不断减少,但放置时间从30分钟至60分钟水中锌量没有显著的区别,120分钟和240分钟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30分钟后,水质中的锌量不断缓慢地衰减。当水样放置30分钟后,各转速间锌量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沉水植物生长影响的水质理化性质,通过室外静态模拟实验,3种沉水植物在高中低3种不同污染浓度的底质中,室内分析测定了沉水植物生物学指标和水质指标,并进行水体水质理化性质与沉水植物生物量、株高、分枝数、叶绿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数据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污染底质条件下,水体中污染物浓度与粉绿狐尾藻和竹叶眼子菜的生长呈显著负相关;与金鱼藻的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在中度污染底质条件下,水体中污染物浓度与粉绿狐尾藻的生长呈显著正相关;与竹叶眼子菜和金鱼藻的生长呈显著负相关。在高污染底质条件下,水体中污染物浓度与粉绿狐尾藻、竹叶眼子菜和金鱼藻的生长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发光细菌法监测河流水质状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发光细菌法对淮阴市河流水样的毒性进行监测,并以毒性较为稳定的HgCl2作参比毒物,使此法所测得的毒性 定量化。据水质毒性分级标准,对水样毒性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参照水质的理化因子,可以看出,该方法测出的水质毒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出水质的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监测分析云龙湖底栖动物种类变化、密度变化,底质组成与变化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来研究云龙湖水质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5年,云龙湖东湖水质有所改善,西湖富营养化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生物毒性检测在水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建英  赵春桃  魏东斌 《环境科学》2014,35(10):3991-3997
水质安全不仅关乎生态系统的健康,更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借助水质标准浓度限值的传统方法评价水质安全存在一定不足,生物毒性测试能直观反映水体中所有共存污染物的综合毒性特征,已逐渐发展成为水质安全评价的重要补充.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整理的基础上,首先从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出发,总结了常用的致死毒性、遗传毒性、内分泌干扰性等效应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其次,讨论了水质毒性评价中常用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和相应的毒性评价指标;最后,归纳总结了基于生物毒性测试的水质安全评价方法,包括潜在毒性法、毒性单位分级评价法、潜在生态毒性效应指数法、基于成组生物毒性测试的水质安全评价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既系统梳理了毒性测试在水质安全评价领域的研究进展,也为该领域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有机磷农药是继有机氯农药以后被广泛应用的一类农药,它对生物体具有一定毒性,因此对有机磷农药的充分提取及检测就密切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安全。传统提取底质中有机磷的方法为索式提取或者采用有机溶剂对底质直接萃取,而文章采用亲水溶剂对底质进行萃取,并通过固相萃取技术对其进一步纯化,气相色谱一质谱法检测,对多种有机磷农药的分离度较好。  相似文献   

17.
水中存在的多种有毒生物严重影响水体质量,对水质生物的毒性进行检测,可有效提高环境治理效果。采用毒性检测仪对水质生物毒性进行检测,通过分析水质生物毒性检测仪的光电探测器、分压器等硬件结构的工作原理,完成对水质生物毒性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水质生物毒性检测仪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得到的检测结果相差较小,其具有的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和实验周期短等优点,可有效的应用到环境治理中,为环境治理提供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松花湖及入湖河流的重金属污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松花湖及入湖河流中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调查,并同该湖80年代相比较,探索松花湖污染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松花湖水质、底质的污染现状和污染成因,加强对松花湖水质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水质毒性快速检测可以及时提供水体的污染信息,为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和水质毒性的预警提供依据。常见的水质毒性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基于细菌的发光检测技术、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呼吸作用的检测技术、光合作用检测技术、电化学检测技术等。文章综述了主要水质毒性快速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技术现状,并展望了相关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发光细菌法测定大庆地区排污干渠水质的生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利用发光细菌法测定大庆排水干渠水质污染的情况,结果表明,平水期水质毒性大于丰水期;中央排污干渠、东排污干渠水质毒性大于西排污干渠;两类污水混合后流出物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会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