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水性湖泊——骆马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具有防洪抗旱、饮用水供给和生态维护等多种功能.为了解骆马湖水质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2009~2020年长序列逐月实测数据,结合1996~2008年历史资料,分析了骆马湖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NH+4-N)等指标的长期演变、季节动态和空间格局,探究了气象和水文因子对湖泊水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近25年来,骆马湖水质总体处于Ⅳ~劣Ⅴ类.ρ(TN)变化明显(1.06~3.49 mg·L-1),历经波动下降(1996~2002年)、显著的年际波动(2002~2015年)和显著上升(2015~2020年)这3个阶段,是骆马湖的主要污染因子.高锰酸盐指数显著下降(2.97~6.38 mg·L-1),ρ(TP)和ρ(NH+4-N)波动相对较小,分别介于0.024~0.076 mg·L-1和0.11~0.69 mg·L-1. 2017~2020年夏...  相似文献   

2.
2019—2020年在珠江口开展了四季水体营养盐和环境因子的现状调查.结果发现,与常年(多年平均)不同,El Ni?o影响下华南地区及广东省前汛期降水量显著增大,春季珠江入海径流大于夏季,水体平均盐度为26.56,低于夏季(30.61),非汛期(秋、冬季)降水量和入海径流急剧减少,秋季平均盐度(32.39)最大.四季溶解无机氮(DIN)平均浓度排序为春季(0.38 mg·L-1)>夏季(0.18 mg·L-1)>冬季(0.16 mg·L-1)>秋季(0.08 mg·L-1),磷酸盐(DIP)平均浓度排序为冬季(0.009 mg·L-1)>夏季(0.006 mg·L-1)>春季(0.004 mg·L-1)和秋季(0.004 mg·L-1),DIN和DIP浓度整体自珠江口上游向近海逐渐降低,主要受控于珠江冲淡水,同时受陆架水入侵和浮游植物繁殖消耗等因素影响.春季叶绿素a平均浓度为4.2μ...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快速城市化区河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重庆市高新区梁滩河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枯水期河水水样25件和丰水期河水水样25件,测定河水水化学基本参数和常量阴阳离子.同时,运用数理统计、离子比值、空间分析等方法,结合2008年梁滩河河水化学资料,探讨城市化发展过程对河水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1)梁滩河河水总溶解性固体(TDS)算数均值(下同)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330和299 mg·L-1,高于世界均值100 mg·L-1.(2)河水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Na,HCO3-、Ca2+分别为优势阴、阳离子.(3)NO3-含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超标率分别为100%和91%,SO42-含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超标率分别为20%和80%.熵加权水质指数(EWQI)显示,梁滩河丰水期水质较好,EWQI均值为50.4;枯水期水质中等,E...  相似文献   

4.
通过批次实验研究了两种典型重金属离子[Cu(Ⅱ)和Ni(Ⅱ)]与腐殖酸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脱氮效果(SAA)的影响并进行了动力学模型分析,同时探讨了腐殖酸-重金属对ANAMMOX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投加ρ[Cu(Ⅱ)]和ρ[Ni(Ⅱ)]均为3mg·L-1时,对ANAMMOX有促进作用,SAA分别提高了8.64%和7.78%;当ρ[Cu(Ⅱ)]和ρ[Ni(Ⅱ)]分别为20mg·L-1和5mg·L-1时则对ANAMMOX有抑制作用,抑制效果随重金属离子浓度增加而越发显著,指数拟合表明Cu(Ⅱ)和Ni(Ⅱ)对ANAMMOX的IC50分别为29.67mg·L-1和28.75mg·L-1.在投加ρ(腐殖酸)为1mg·L-1时SAA提高了7.37%, 40mg·L-1时抑制率即达到36.80%,线性拟合表明腐殖酸对ANAMMOX菌的IC50为58.36mg·L-1.修正的Michaelis-Menten模型能较...  相似文献   

5.
在焦化废水中投加Br-模拟含Br-难降解废水,研究UV/H2O2和UV/PDS两种高级氧化工艺在实现TOC优化去除条件下可吸附有机卤素(Adsorbable Organic Halogens,AOX)的生成特性.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反应条件,实现废水中TOC高效去除,但Br-浓度从50 mg·L-1增至150mg·L-1时,UV/H2O2和UV/PDS出水AOX浓度分别从0.56 mg·L-1和0.65 mg·L-1升高至1.44 mg·L-1和1.63 mg·L-1,远高于进水AOX浓度(0.08mg·L-1);对活性卤代成分(RHS)稳态浓度的模拟结果表明UV/PDS中RHS浓度总体高于UV/H2O2,是造成二者出水AOX浓度区别的重要原...  相似文献   

6.
电缆细菌的存在会改变沉积物-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环境,进而影响沉积物-水系统中磷、铁、硫的迁移转化过程.本研究选取存在电缆细菌的原位南沙河沉积物-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暗处15℃下培养30 d,利用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获取了活性磷、活性硫和活性铁的2 mm分辨率剖面分布特征,并结合原位荧光杂交技术确定了电缆细菌的密度.结果表明:随着沉积深度的增加,间隙水活性磷、活性铁和活性硫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均值分别为0.743~1.017 mg·L-1、0.383~0.954 mg·L-1和0.033~0.141 mg·L-1,且均有向上覆水释放的趋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0~1 cm间隙水中活性磷含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第10 d达到最小,均值为0.604 mg·L-1,1 cm以下间隙水中活性磷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第30 d达到最大,均值为1.090 mg·L-1.0~10 cm间隙水中活性铁和活性硫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第10 d达到最大,均值分别...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物膜序批式反应器(BSBR)工艺,对模拟城市污水中的磷酸盐进行高效去除、回收.实验在探究不同蓄磷量和碳源对反应器效能、磷回收效率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两者的共同作用对厌氧释磷速率和释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器低碳源投加(仅厌氧投加200mg·L-1)和低磷进水(10 mg·L-1)工况下,磷回收液浓度随着蓄磷量增加而增大,磷回收液浓度最高可达到225.5 mg·L-1,蓄磷量可达159.6mg·g-1;同时探究了磷回收液浓度与平均磷回收效率间的关系,在以(6±1)d为回收周期的循环下,磷富集液浓度达到(106.6±10)mg·L-1,此时平均磷回收效率为78.62%±2.3%;而且提高3.6倍蓄磷量可提高1.9倍释磷量,较之4倍碳源投加量时的1.79倍释磷量更为高效.因此,本反应器能基于更低碳源投加量获取高浓度磷回收液,从而为未来废水处理厂中磷的回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东线的河流型湖泊水质是整个东线水质的重要保障.然而,东平湖面临硫酸盐无法稳定达标问题,其浓度分布对评价东平湖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定东平湖及其上游汇水河流的地表水、湖泊上覆水、地下水硫酸盐浓度,以及土壤和沉积物硫酸盐含量,探讨了东平湖流域硫酸盐来源、污染成因和治理对策.结果表明:东平湖流域上游河水硫酸盐浓度超标并不明显,而大部分湖水硫酸盐浓度均高于250 mg·L-1,均值达326.4 mg·L-1;东平湖硫酸盐污染来源可分为外源污染、内源污染,其中,南水北调东线来水和大汶河流域均对东平湖硫酸盐有一定贡献;各类排污向东平湖流域排放水溶性硫酸盐总量约为48000 t·a-1,其中,混合污/废水和工业企业废水约占水溶性硫酸盐排放总量的94%;土壤硫酸盐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土壤盐渍化对东平湖湖水硫酸盐浓度升高有一定影响;内源污染中,沉积物的硫酸盐主要集中在靠近如今水产养殖禁养水域,也表明了水产养殖的长期影响,其累积硫酸盐缓慢释放会造成局部水体硫酸盐含量升高,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影响东平湖水质.本研究对东...  相似文献   

9.
河套灌区浅层地下水NO3--N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明河套灌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时空演变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选择乌拉特灌域为研究区,采用统计分析、 Piper三线图、相关分析和离子比值等方法,探究了该地区地下水硝酸盐质量浓度时空变化格局和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乌拉特灌域地下水氮素主要以NO-3-N为主,ρ(NO-3-N)存在极高值(60.00 mg·L-1),超标率达10.50%;时间分布:8月地下水ρ(NO-3-N)最高(平均值为6.61 mg·L-1), 10月(6.22 mg·L-1)和11月(6.25 mg·L-1)次之,3月(平均值为1.77 mg·L-1)最小,土壤中NO-3-N在降雨和灌溉驱动作用影响下,下渗至地下水,呈现出丰水期和灌溉集中期高于其它时期的特征;空间分布:灌域西南部(8.87 mg·L-1)&g...  相似文献   

10.
基于自然的修复理念,以典型河道型水库—北运河流域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考察水位调度运行对其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水位运行期间,沙河水库月均出库水量增加149.48%,月均蒸发水量和渗透水量减少了34.17%和29.17%.沙河水库水质明显改善,沙河闸出库断面NH4+-N、TN和TP平均浓度由(2.53±0.89)、(14.18±5.06)、(0.50±0.02)mg·L-1降低到(1.12±0.11)、(5.61±1.45)、(0.19±0.01)mg·L-1,其中NH4+-N和TP稳定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IV类水要求(1.5 mg·L-1和0.3 mg·L-1).低水位运行期间,沙河水库库心区沉积柱(0~30 cm)和表层沉积物(0~4 cm)中TN、TP平均含量总体呈稳定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57.62%、45.28%和64.16%、48.00%;沙河水库共记录水鸟70种...  相似文献   

11.
刘杰  何云川  邓建明  汤祥明 《环境科学》2023,44(5):2592-2600
全球变暖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太湖作为中国典型的大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有害蓝藻水华问题尤为突出.以太湖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92~2020年气象(气温、风速、降雨量、日照时长)、水质[总氮、总磷(TP)、电导率、pH、化学需氧量]和生物[叶绿素a(Chla)]监测数据,基于连续型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了Chla的模拟模型,研究太湖不同气象和水质条件下的Chla水平.结果表明,春季“温风比”平均水平为6.67℃·s·m-1,ρ(TP)低于0.130 mg·L-1左右时,Chla偏高(>75分位数,下同)的概率小于75%;夏季“温风比”平均水平为10.52℃·s·m-1,ρ(TP)低于0.257 mg·L-1左右时,Chla偏高的概率小于75%;秋季ρ(TP)平均水平为0.154 mg·L-1,“温风比”小于6.30℃·s·m-1左右时,Chla偏高的概率小于75%.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利用连续型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的Chla模型模拟了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营...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高效治理丝状绿藻水华的方法,研究了纳米Cu@C复合材料对丝状绿藻水绵(Spirogyra sp.)生长的抑制效果与作用机制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纳米Cu@C质量浓度从0增至40 mg·L-1,水绵的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逐渐下降,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生长抑制率最大可达60%;纳米Cu@C质量浓度增至50、60 mg·L-1,水绵的生长抑制率反而有所下降.纳米Cu@C对水绵细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而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只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各浓度纳米Cu@C暴露组水绵细胞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水绵胞内物质外流可能会造成水绵生长水体的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出现一定上升.纳米Cu@C的Cu2+溶出浓度远低于饮用水安全标准,急性生物毒性较弱.综合来看,纳米Cu@C复合材料具有控制水绵孳生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如今,有机废弃物在厌氧发酵方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形成的发酵液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氨氮(NH4+-N)积累,这对于碳延长微生物厌氧生产高附加值产物的工艺来说是一个未知的挑战.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浓度的NH4+-N对Megasphaera hexanoica(己酸巨球菌)厌氧发酵过程中代谢活性和己酸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5 g·L-1)的NH4+-N诱导了菌株的最大己酸产量从41 mmol·L-1增加至55 mmol·L-1,生物量也从800.15 mg·L-1提升至992.74 mg·L-1.不仅如此,低浓度的NH4+-N促进了胞外聚合物的分泌,其中与电子转移相关的蛋白分泌量从81 mg·L-1增加至117 mg·L-1,电子传递系统活性也从0.19 ...  相似文献   

14.
车尔臣河流域绿洲带地下水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查明地下水咸化和污染的控制因素,对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和保护沙漠绿洲带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该区共采集36组单一结构潜水样品和54组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样品,在确定地下水主要离子分布特征和污染现状基础上,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Piper图、多元统计、 Gibbs模型和离子间内联关系)综合揭示地下水咸化和污染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地下水从山前倾斜平原单一结构潜水至冲洪积平原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具有一定分带性,Cl-Na水(87.8%)是研究区地下水主要的水化学类型.单一结构潜水水质明显优于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咸化主要由Na+(均值9 969 mg·L-1)、 Cl-(均值13 687 mg·L-1)和SO42-(均值5 840 mg·L-1)导致,自然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地下水化学主要受水岩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控制,硅酸盐岩和蒸发...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不同类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特点及关键影响因子,于2018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对武汉市城市(UL)、郊野型(CL)和生态保育区(EL)这3种类型共24个湖泊174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和水质参数采样调查.结果表明,3种类型湖泊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门159属365种,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的种类最多,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5.34%、 15.89%和15.07%.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3.60×106~421.99×106 cell·L-1,叶绿素a (Chla)变化范围为15.60~240.50μg·L-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7.71~379.79 mg·L-1,香浓-威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29~2.86.在3种类型湖泊中,EL和UL的细胞密度、 Chla和生物量均低于CL,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则相反.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表明,3种类型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Stres...  相似文献   

16.
针对低浓度含氟水难处理,氟超标排放造成水污染等问题,制备了铝锆改性生物炭(AZBC),研究其对水体低浓度氟离子(F-)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制.结果表明,AZBC是具有均匀孔隙结构的介孔生物炭,能够快速吸附水体F-,可在2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当初始ρ(F-)为10mg·L-1,AZBC投加量为30 g·L-1时,F-去除率为90.7%,出水浓度低于1mg·L-1.AZBC的pHpzc为8.9,推荐pH使用范围为3.2~8.9.其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在25、 35和45℃下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91、 11.40和13.76mg·g-1.可用1mol·L-1 NaOH脱附F-,5次循环使用后,AZBC的吸附量下降约15.9%. AZBC的吸附机制为静电吸附和离子交换共同作用.以某工业园区污水厂污水为实验对象...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新冠肺炎疫情下武汉典型饮用水水源中消毒副产物(DBPs)的污染特征与风险水平,选取武汉典型饮用水源地26个采样点位,采用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仪-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法分别对水体中残余氯消毒剂和DBPs进行了检测,并开展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26个点位中有16个检出了游离氯或总余氯,检出最大浓度为0.04 mg·L-1,部分点位游离氯超过了国家地表水标准,靠近城市污水厂排水口的点位浓度相对较高.对10个代表性点位进行了34种DBPs的检测,有24种物质被检出,检出率为10.00%~100.00%;ρ(总DBPs)浓度范围为0.11~104.73μg·L-1,平均值为7.26μg·L-1.三氯甲烷检出浓度最高,浓度范围为9.98~11.15μg·L-1,平均值为10.47μg·L-1;一溴一碘乙酰胺检出浓度最低,浓度范围为ND~0.11μg·L-1,平均值为0.01μg·L-1...  相似文献   

18.
马贵  廖彩云  周悦  丁家富  周炎炎  王展  马燕 《环境科学》2023,44(8):4458-4467
为探明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作物种子萌发与生长的影响,以玉米种子为对象,探究了铅(Pb)和3种微塑料[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不同单一及复合浓度暴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b单一暴露对玉米种子发芽的抑制总体上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与CK相比,500、 1 000和1 500 mg·L-1PE暴露显著抑制玉米种子发芽,100 mg·L-1和300 mg·L-1暴露影响不显著(第5 d除外);所有PP浓度暴露均显著抑制玉米种子发芽;相比PP和PE,PVC单一暴露对玉米发芽抑制较轻.Pb和3种微塑料复合暴露均显著抑制玉米种子发芽,随着时间的增长,抑制逐渐减弱.玉米种子的发芽指数、发芽势和活力指数均随着Pb及3种微塑料单一暴露浓度升高而减小,且在Pb和PE复合暴露下较CK显著减小,但在Pb和PP、 Pb和PVC复合暴露下均无显著变化;3种微塑料中,PVC对玉米种子活力影响相对最轻.10 mg·L-1Pb和100 mg·L-1的3种微塑料单...  相似文献   

19.
农用化学肥料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不能被吸收的组分滞留在土壤中,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构成潜在影响.农用化肥中元素含量以及稳定同位素组成常用来衡量和计算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和硫酸盐污染的贡献.但农用化肥种类繁多,其水溶性离子浓度及同位素组成尚不清楚.在收集河南省内部分市售农用化肥基础上,通过分析水溶态化肥(1 g农用化肥溶解于1 L纯水)离子浓度及溶解性硫酸盐(SO42-)硫和氧同位素(δ34S和δ18O)及固体化肥中总氮(TN)含量和氮同位素(δ15N),说明农用化肥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化肥溶液pH值范围3.6~10.2,均值为6.7±1.5 (n=30,1σ),溶解态SO42-和硝酸盐(NO-3)浓度范围分别为4.38~827.29 mg·L-1和1.34~208.90 mg·L-1,ρ(SO4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成库后支流库湾营养状态及营养盐输出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三峡水库成库后,对受成库影响的12条主要支流库湾营养状态及营养盐输出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支流库湾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含量和透明度差异较大,透明度范围为0.10~3.5 m,TN含量范围为0.535~7.47 mg·L-1,TP含量范围为0.016~0.835 mg·L-1,高锰酸盐指数范围为1.55~5.88 mg·L-1,叶绿素a范围为1.38~23.7 mg·m-3.支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体中N含量丰富,部分次级河流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为P.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叶绿素a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叶绿素a与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42,p<0.01).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了次级河流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5月和6月份分别有5条和8条支流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其余河流为中营养.三峡水库蓄水后,支流库湾的富营养化程度较成库前严重.12条次级河流排放TN、TP、高锰酸盐指数和NH4 -N分别为668、26.7、890和99.2 g·s-1.三峡水库完工后,因支流库湾区水体流速进一步减缓,富营养化趋势将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