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考察中国海洋三大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探究其分布动态演进规律,识别其空间非均衡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为“十四五”期间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协同均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考察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区域相对差异的程度、来源及演变态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其绝对差异的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并将空间效应纳入研究框架,应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识别海洋经济发展空间非均衡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均呈现稳定上升态势,但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分级现象;三大海洋经济圈空间非均衡程度显著,超变密度是造成三大海洋经济圈整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极化效应”显著,呈现不同极化特征和分布延展性;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总体表现为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洋保护区管理模式的探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带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沿海化的工程建设占据了大量的天然岸线,不合理的开发产生了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因此划定一定区域建立海洋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及海洋特别保护区两个方面的探讨,指出中国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美国MPAS体系模式进行论述,指出其管理模式上同中国海洋保护区之间的差异及其自身优势,并加以借鉴,力求通过对中国海洋保护区现有管理模式的转变,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洋倾废活动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回顾了近十年来中国海洋倾废活动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海洋倾废活动的现状;海洋倾废活动的科学技术研究;海洋倾废区的监测与管理.同时,依据海洋倾废活动的现有水平和发展动态,该文提出了几项战略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海洋资源经济与海洋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了系统认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海洋资源经济与海洋战略,邀请了九位来自海洋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国土空间规划、海洋生态牧场建设、海岸带生态修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科技发展、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地缘政治和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前沿研究领域进行了交流访谈。结果认为:(1)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明确美丽海洋建设目标、掌握海洋生态系统方法、坚持陆海统筹重大谋略、构筑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国家海洋空间规划要整合现有涉海规划,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资源,创新规划技术与规划治理理念,强化海洋空间管制指标、海洋空间发展能力和海洋空间治理地方特色机制等方面的创新。(3)海洋牧场建设要聚焦产业链条,推进“全域型”海洋牧场建设;强化原创驱动,构建“全域型”海洋牧场技术体系;倡导融合发展,培育“全域型”海洋牧场新业态。(4)“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海岸带生态修复强调运用陆海交错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和资源管理优化的技术,充分考虑海岸带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过程和机理,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5)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把握数字经济大势,着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升级产业结构,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主动衔接区域战略。(6)海洋科技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是聚焦深海、极地战略新领域,提升关键海域实时精细观测和预报能力,聚焦海洋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加强海工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7)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需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多学科调查、长周期监测,加强深海开发技术研发,评估深海采矿环境影响,减少深海开发过程对海洋环境的扰动,实现深海采矿和深海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8)我国需要实施一种空间差异化且有针对性的海洋地缘战略,服务于台湾统一和领土争端、服务于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资源利用,服务于海洋运输安全和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并最终服务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9)实施中国海洋空间规划技术输出“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中国海外园区“节点网络体系”构建战略、实施面向“一带一路”倡议需求的人才培养和实训战略,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必要的空间支点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回顾了黄海渔业管理的历史,并与国际上的渔业管理发展情况作了比较,指出大海洋生态系作为渔业管理从单种和多种资源管理走向整体化、科学化管理手段的必要性。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向联合国开发署(UNDP)和世界银行(WorldBank)提交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监测和保护计划"的有关内容,提出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适应性管理策略。该策略分为:①根据现有资料,找出要解决的问题;②选取适当的空域;③找出具体的研究内容;④根据研究所得成果得出适应的管理策略;⑤通过跨国合作使策略得以实施;⑥实施结果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海洋垃圾污染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是改善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国的海洋垃圾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工作需进行研究和实践.鉴于此,本文对中国海洋垃圾业务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对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体系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完善中国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核能发电的优点及世界核能发展现状。目前,核电的建设和运行技术已经成熟,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核电的建设势在必行。文中着重阐明了核电站与海洋生态系的关系,因为核电站必须兴建在沿海或沿江地区,所以要特别考虑热污染、氯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对生态系的影响。最后指出核电站与海洋生态零点调查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有毒重金属污染概说虽然这些年来,我国在量大面广的常规污染物控制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我国江河湖泊海洋水体中的有毒重金属污染却非常严重。仅据《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入海的污染物总量有较大增长,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上年增加7.3%,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  相似文献   

9.
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烟台市浅海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规律对浅海养殖起着指导性作用,为此我们于1997年9月份,在黄海北部,东经121°25′,北纬37°32′处,进行了二十四小时浮游生物...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环境科学分会五届二次会议议定 ,2 0 0 5年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环境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定于九月下旬在银川召开 (具体时间和地点见第二轮通知 )。同时召开五届三次理事会。一、会议主题 :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二、会议内容1 .海洋环境监测发展战略与业务体系建设 ;2 .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技术 ;3.海洋灾害(如赤潮等 )预报及防治对策 ;4 .海洋生态建设与海洋环境保护 ;5.海岸带综合管理政策研究 ;6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 ;7.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协调。三、参加会议人员1 .全体会员和理事 ;2 .海洋环境科…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海洋生态监控区的监测数据,本文分析了2004—2020年我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部分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20年20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有12个处于亚健康状况,7个处于健康状况,1个为不健康状况;12个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均为亚健康或不健康状况;8个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中7个...  相似文献   

12.
东海赤潮及其监视监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异常现象,是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与退化的表征与警示。近20a以来,东海赤潮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时间增长,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海区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开展有害赤潮常规监测和应急监视监测是当前赤潮监控中最为有效手段。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近20a来东海区赤潮发生特点,以及在东海区开展的赤潮监视监测工作,并对21世纪东海赤潮监视监测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首次发现的海洋污染研究实验动物——毛轮沙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进行黄海毯形帚虫Phoronis ijimai Oka生态研究时,在青岛的阴岛潮间带,发现了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Polychaeta、矶沙蚕科Eunicidae、豆维沙蚕亚科Dorvilleinae的毛轮沙蚕Ophryotrocha puerilis Claparde et Metschnikov,这在中国海是首次记录。 一、毛轮沙蚕在海洋污染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海洋污染调查研究的实践证明,沿岸地区很容易受到污染物的影响,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进行污染研究必须判明是自然现象,还是由于污染造成。尤其是评价污染对沿岸底栖生物的影响,问题更为复杂,因为在海洋这样开阔的混合水域内,对生物的影响可能是很多物质混合作用的结果。为此,只有通过长期的实验工作、生物属种的正确鉴定和广泛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 10 a中,海洋酸化已经成为全球海洋的一个新挑战。海洋酸化不仅会影响海洋中的碳化学、营养盐、微量元素等的地球化学特性,而且能影响海洋中微生物、浮游动植物、各种大型动物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不同区域的生物体系对酸化产生不同的响应,同一生物不同生命阶段的酸化响应可能截然不同;酸化给海洋带来的影响是及其复杂多变的,而且这些影响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海洋酸化的自然响应是很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独立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很多单一物种或单一因素酸化响应的简单概括或总结,远不能描述海洋酸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本文综述了海洋中微生物、浮游动植物、各种大型动物等海洋生物对酸化响应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海洋酸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whether information from valuation studies can help the design of policies adequate to reverse and halt the generally poor state of marine and coastal ecosystems of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Black Sea.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managing coastal and marine environments are thus discussed by assessing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valuation studies implemented in the area. Lesson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rom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inferred to guide marine resources management decisions. One of our main findings is that there are extremely few published studies within the Mediterranean and Black Sea reg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for future research on coastal and marine ecosystems ability to sustain different goods and services as a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thropogenic drivers in the area. However,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are substantial positive economic values attached to marketed and non-marketed services provided by marine and coastal ecosystems that justify their sustainable use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受到世界各海洋国家的关注。 一、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指生活在海洋(包括河口)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虽然目前人类还只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一小部分(如渔业资源),但各种海洋生物彼此互相联系,是构成海洋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应从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研究海洋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新时期我国海洋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的理论缺失问题,在分析人工生态系统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海洋人工生态系统概念,剖析了海洋人工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与理论内涵,建立了包括海洋人工生态系统方案规划、海洋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工程建设和海洋人工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在内的海洋人工生态系统构筑范式,并分析了这种海洋人工生态系统理论范式在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海洋牧场建设和人工海岛生态系统营造方面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新时期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课题构建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应用数据库技术及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研制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软件,实现了评价过程的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根据908专项调查数据,用该软件评价了我国近岸海域、近海海域及重点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制作了评价专题图,为海洋生态管理及决策支持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EBM)是一种得到海洋界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的管理理念,文章分析了EBM的内涵、原则,简要介绍了各海洋大国在海洋发展战略中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实践,并简要分析了我国在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方面的初步尝试.结合EBM所提倡的原则、方法以及我国国情,文章提出了为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所急需开展的工作,包括开展海洋管理单元区划研究、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建立和健全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价系统、建立涉海机构和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机制以及扩展公众参与海洋管理的渠道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重要区范围界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变暖已成为当今最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建立固碳重要区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固碳相关的最新研究结果和政府文件,以森林、草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叠置分析方法,界定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重要区(注:涉及“全国”的各要素范围均未包含港澳台地区)的空间范围.研究结果:固碳重要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系统碳储量、碳汇和固碳潜力3个核心因子,界定过程包括界定范围选择、固碳高值区识别、固碳重要区范围确定和分区命名等步骤.在全国尺度界定了森林、草地两大类共计20个固碳重要区,总面积285.6×104 km2.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西南部的深山区和东南部的山地丘陵,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东部、新疆西北部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固碳重要区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9.8%,所提供的NPP(净初级生产力)量占全国NPP总量的40.7%,固碳能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7倍.固碳重要区范围界定结果符合“以较小面积获取较大服务”原则,适于作为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优先保护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